无机化学化学反应一般原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ol CO和 H2O混合,平衡时 CO转化率为 50%。 若再加入 3mol H2O, 问平衡能否维持。 新平衡时 CO的转化率为多少。 [实际应用 ] 利用廉价原料或不断移走产物,以提高某反应物的转化率。 压力的影响 [定性 ]改变压力,可导致体积的变化,而影响化学平衡。 较复杂。 ①对无气体参与的固液反应体系,几乎无影响 ②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力的变化,可能有影响。 [分析 ]反应 aA(g) + bB(g)  cC(g) + dD(g) 平衡时 平badCKpBADCppPP ∵ PV = nRT 仅改变体积 P∝ V1 若改变体积为原来的 m倍 , 则 P’=P m1 改变体积为原来的 m倍,则总压及各物质均为旧平衡的 m1倍。 则: bacd)P()P()P()P(QBm1Am1Cm1Dm1p  Qp=Kp (1/m)(c+d- a- b) 令△ n=c+d- a- b = Kp (1/m)△ n [讨论 ] •若△ n=0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无变化,改变体积Qp=Kp不影响平衡。 •若△ n≠0 当△ n> 0 0< m< 1即总压增大, Qp> Kp 逆向移动 m> 1 即总压减小, Qp< Kp 正向移动 当△ n< 0 0< m< 1即总压增大, Qp< Kp 正向移动 m> 1 即总压减小, Qp> Kp 逆向移动 温度的影响 K是温度的函数,改变温度, K变,平衡被破坏。 [分析 ] ∵ △ Go=- RTlnK △ Go =△ Ho - T△ So 若忽略温度对 △ Ho 和 △ So的影响 处理: lnK= △ So/ R- △ Ho/ RT 讨论: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结论 ] 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度,对已达到平衡的反应,加入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度,故对平衡无影响。 即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状态。 [总结 ] 改变影响平衡的某一因素,平衡就沿着减弱这种影响的方向移动,直至新平衡。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度 计算 常温反应 2H2 + O2  2H2O(l) 的平衡常数。 [思考 ]该条件实际反应情况与反应趋势。 [说明 ]反应速度与热力学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31 反应速度的表示 定义: 一定条件下,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快慢。 表示:单位时间某物质的浓度变化。 注意:①可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度; ②其数值不一定相等,但意义相同,有关系 ③单位: mol/Ls 对大多数反应,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不是呈 线性关系故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之分 速度测定 ①平均速度 ②瞬时速度:实验测定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 据,处理曲线某点切线的斜率。 [问题 ]为什么反应速度千差万别。 32 速度理论简介 —— 碰撞理论 要点:①反应进行的先决条件:分子相互碰撞; ②有效碰撞:发生反应的碰撞; ③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它比一般分 子的能量高。 一定条件下,分子能量分布一定。 ④活化能:活化分子具有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 子的平均能量之差。 (Ea) 意义:由反应物转变为产物所要逾越的“能量障碍”。 活化能越大,反应逾越的能量障碍越大,反应速度越小。 如反应 N2+3H2  2NH3 △ Ho=- △ Go =- Ea=326KJ/mol 所要逾越的“能量障碍”很大。 常温常压自发,但 Ea高,活化分子数少,速度极小。 Ea △ H A+B C+D 活化分子平均能量 反应进程 根据 碰撞理论 讨论: 增大反应速度措施 ①增大单位时间内分子碰撞总数; ②增大碰撞总数中有效碰撞的百分数。 33影响反应速度的外部因素 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 一、浓度(压强)的影响 ①定性分析: 浓度(压强)增大,单位时间内分子碰撞总数增多,有效碰撞增加,速度增大; ②定量处理 速率方程式: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数学关系式。 反应 aA(g) + bB(g)  cC(g) + dD(g) V∝ CAαCBβ= k CAαCBβ [说明 ] k 为比例常数,称速率常数 α、 β为反应分级数, α+β为反应总级数 反应级数:反映了浓度(压力)对速度的影响程度。 ③ 速率常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析 ]当反应物浓度均为单位 1时 V=k Ⅰ 、 一定温度下, k值只取决于反应本性,不同反应 k不同, k反映 V的内因。 Ⅱ 、 k 值不随浓度、压力而变,与温度、催化剂有关 Ⅲ 、 k 单位与反应级数有关。 [强调 ] 反应级数与反应计量系数并非一回事,不一定相符合。 反应级数是实验值,可为整数、分数、小数。 所以对一般反应,级数不能直接从计量系数导出。 要深入了解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必须涉及反应经历的具体历程。 (本课程不讨论) 二、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加速反应,早就被人所知。 [定性分析 ] 浓度不变,分子总数不变,温度升高,部分分子获得能量,变成活化分子,即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定量 ] Arrhenuis公式: k=Aе(Ea/RT) 或 nk= nA- (Ea/RT) A —— 常数,称频率因子或指前因子 Ea—— 实验活化能 R—— 气体常数 表明: k与 T呈指数变化关系, T微小的变化, k就有较大变化。 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 [思考 ] 对不同反应, k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三、催化剂的影响 [概念 ] 改变反应速度,自身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 组成不变的组分。 正、负催化剂;酶、触媒、防老剂等。 催化剂对 V的有效影响是浓度、温度无法比拟的。 [研究表明 ] 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途径,改变反应活化能实现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它参与了反应。 Ea △H A+B C+K 活化分子平均能量 反应进程 AK+B +K [催化剂特性 ] ⑴ 选择性; ⑵ 不能起动反应 , 不能使非自发反应发生 ⑶ 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本章总结 解决了化学反应所涉及的问题: ⑴反应判据 ⑵反应限度 ⑶反应速度 ⑷反应机理 线索(思路) 反应原理综合应用(选讲) [实例分析 ] 水煤气变换条件分析 CO(g)+H2O(g) → CO2(g)+H2(g) 反应条件: 投料比: CO : H2O=1 : 5~8; 总压: 5~7 105Pa; 温度:多段处理(高温变换,低温出料) [方法 ] 方向判断及反应自发进行的温度范围确定; 改变转化率的条件确定; 改变反应速度的条件确定; 其他考虑的因素。 CO(g)+H2O(g) → CO2(g)+H2(g) ⑴ 反应有关的热力学数据: △ H⊙ =- 41KJ △ S⊙ =- JK1 △ G⊙ =- 常温常压反应自发。 ⑵ 自发反应温度范围 T< △ H⊙ /△ S⊙ ≈700℃ ⑶ 从平衡移动角度分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