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园林湖滨湿地建设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杞柳等耐水性湿生灌木。 方案平面示意图 方案断面示意图 第 7 页 共 16 页 湖滨湿地 最重要的地方是指生态敏感地带,比如说河道入湖口 ,必须 抓紧入湖与出湖河流湿地保护与恢复 , 切实保护滨岸湿地自然植被带,减少防洪防汛工程措施对河流滨岸湿地过渡带的影响,保留一定宽度滨岸湿地植被生长缓冲带。 形成芦苇消浪带; 杉林柳林防浪林, 有效减少入湖港渎淤积。 生物消浪带的消浪作用明显 , 而芦苇 就 是天然的挺水植物消浪带。 四 、 工程技术措施 湿地恢复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选用最简单的恢复方法,因为越复杂的恢复方法,越容易在某个环节上出现偏差。 采用破坏性最小、最为生态的方法最容易实现恢复目标。 在 实施更多的人为干预之前应考虑采用自然恢复方法。 如果一些自然过程不能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应更多的考虑采用生物工程。 太湖无锡段水深(沿岸 100 米内水深 12 米)、风大浪急(最大风力 8级,阵风 10 级)。 针对 风浪大、水深,必需采取工程措施,确保所栽植物正常生长。 我们的工程措施是: 1) 在湿地外围 先 做 生态围堰 ,围堰宽 3 米左右,干径 25CM 的木桩(穿插部分柳桩)打桩 ,桩间距 23 米,桩与桩之间用竹席、芦席围合后回填土至常水位左右 ,以阻隔太湖水。 2) 把 围堰内的 水抽干后 做地形改造,开始 种 植 湿地植物,芦苇滩 — 杉第 8 页 共 16 页 林(水杉 /池 杉 /落羽杉)、柳林(河柳、垂柳) — 浮水 沉水 植物区(水葫芦,芡实 、 金鱼藻、黑藻 ) — 挺水植物( 香蒲、 荷花、千屈菜 ) — 耐湿观赏植物 区 ( 美人蕉 ,杞柳),形成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 工程开始时的围堰断面示意 建设方案 ( 12 年 间) 立面示意 3) 待湿地植物群落生长比较稳定后( 12 年左右), 将围堰降低至枯水第 9 页 共 16 页 位下, 先 抵挡部分风浪,紧接着芦苇滩( 1525 米宽) 再次 降低风浪,最后 杉林、柳林形成防浪林又降低了风浪。 这样浮水沉水植物区、挺水植物区、耐湿观赏植物区有了较为平和的环境,可 以正常的生长,和芦苇滩、杉林、柳林形成 了 稳定的太湖湿地植物群落。 湿地对水质的改善作用明显,总磷、总氮削减,对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暴发非常有利。 工程( 12 年 以 后) 断面示意 工程( 12 年 以 后)立面示意 第 10 页 共 16 页 4)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与周边环境发生响应,并随时发生演变和变化的生态系统。 湿地恢复措施完成后,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的开始,还需要对恢复湿地进行长期管理,以便使其发挥预期的生态功能,并使人为影响达到最小化。 五 有关 防浪林 植物护岸工程是生物治河的措施之一。 利用植物消浪护岸实际应用的 比较多,对其防风消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