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影响报告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局图见附图三。 功能分区 以高新开发区中部为核心,梨山公园、庐陵公园、半岛公园及永和游园的自然景观相映衬,形成四纵四横的道路骨架,从西向东自然地 将规划区分为四大片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区、公建居住区、普通工业园区及仓储货运园区。 高新开发区 功能 分区 结构见 附图四。 ( 1)高新技术产业区:布局在高新开发区的西部和中北部,呈南北带状分布,紧邻赣中大道( 105 国道)是吉安市进入高新开发区的主要入口,是高新开发区发展轴的头部,突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主题。 沿君山大道西端 1000m范围内规划高新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商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 2)公建居住区:规划在高新开发区的中部的南侧,东西侧隔学园路与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普通工业园区相邻,区内有一梨山水库,规划充分利用 并扩大成一新月状水面,建成梨山公园,周边规划高新开发区的游憩广场、产品展销中心、知识产业用地(包括科研、设计咨询、教育培训用地)及商业用地,构成整个高新开发区的公共活动中心。 在发展轴(君山大道)北侧规划了一个居住区级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3)普通工业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衬托,规划在公建居住区的东侧,安排劳动密集型的一、二类工业,隔佳园东路、学园东路与居住公建区相邻,便于人们进入园区工作。 ( 4)仓储货运园区:因京九铁路吉安南站在高新开发区的东面,是吉安市二区一市十县的货物集散地,规划该区的主要功 能是为铁路货运提供仓储、货场、构筑铁路、公路运输接驳、停车、仓储、站场为一体的货运中心。 开发建设时序 规划建议按照在高新开发区内以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好,易于开展建设的地方优先建设的原则,采取分期分批、滚动发展、逐步建设的模式,拟分三期建设,最终实现整个高新开发区规划总目标,将高新开发区建成。 第一期工程打通主次干道,构建核心区道路网络,同时配建合理的市政管线。 第二期工程构建高新开发区路网布局,逐步置换区内原有普通工业企业,并对保留的现状居住、商业等设施进行整治,同时配建公共服务设施。 第三期工程美 化高新开发区内的梨山公园、主题广场、庐陵公园、半岛公园及永和游园,开发君山大道西端两侧的商务中心和火炬大道南端的金融商业中心及居住小区,同时配套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产业规划概况 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结构主要由两大类构成: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普通一、二类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包含: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电子信息与通讯产业;新材料产业;环保及新能源产业和教育科研设计知识产业。 普通一、二类工业包含:服装制造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汽车配件制造业;精细化工业和 食品工业。 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规划结构布局,高新开发区用地采用正南北向矩形布置,既能适应工业企业建设对用地的要求,又能较好地结合地形,以达到最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的目标。 高新开发区用地共分为八大类,即工业用地( M)、居住用地( R)、公共设施用地( C)、仓储用地( W)、对外交通用地( T)、道路广场用地( 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和绿化用地( G)。 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见附图五。 规划区建设用地情况详见表 ,土地使用相容性见表。 表 规划区建设用地情况一览表 序号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 (ha) 比例 (%) 人均面积 (m2/人 ) 备注 1 R 居住用地 2 C 公共设施用地 其中: 商业金融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 (含知识产业用地 ) 3 M 工业用地 其中: 高新产业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4 W 仓储用地 5 T 对外交通用地 6 S 道路广场用地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8 G 绿化用地 其中: 公共绿地 防护绿地 合 计 规划区建设用地 公用工程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 区外交通现状主要是南北向对外交通干线 105 国道(现改为城市交通主干道――赣中大道),今后对外交通主要由高新开发区南端的外环路(改道后的 105国道)来承担国道功能,而赣中大道、拓展大道、君山大道、庐陵大道等则成为高新开发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 高新开发区内道路网规划为“网格式”道路系统。 道路等级共分为三级: ( 1)城市主干道 赣中大道(原 105国道)为吉安市城市主干道,其道路 红线宽 100m,采用四幅路断面形式。 主要以交通、景观功能为主,为高新开发区与城市及对外交通联系的中枢。 该城市主干道不包括在控规用地范围内。 ( 2)主干道 以交通、景观功能为主,为高新开发区对外交通联系的中枢。 道路红线宽 42~ 80m,采用三幅路或四幅路断面形式。 主要有庐陵大道、君山大道、拓展大道、京九大道、创新大道和火炬大道。 路网密度为 (不含赣中大道和外环路)。 ( 3)次干道 高新开发区内各工业小区之间的联系干道,布置区内交通通达、顺畅,道路红线宽 30~42m,采用三幅路或一幅路断面形式。 主要有赣江大道、建设大道、佳园东路、佳园西路、环岛南路、学园东路、学园西路和嘉华大道。 路网密度为。 ( 4)支路 高新开发区内部生活性道路,以满足高新开发区内部生产、服务功能为主。 道路红线宽15~ 30m,采用一幅路断面形式。 主要有颐园西路、颐园东路、环岛北路、吉太路等。 道路相交处均按平面交叉处理。 位于道路交叉口的建筑,必须留出一定的交通缓冲空间,以满足人流疏散的安全要求。 规划区内各级道路均采用平面交叉形式,除支道间交叉外,均采用信号灯管理。 道路交叉口停车视距为主干道间采用 70m、次干道 采用 50m、支路采用 30m。 高新开发区道路交通规划图见附图六。 交通设施及广场规划 在君山大道及环岛北路之间规划建设一处主题广场,占地面积 ;在吉安南站前设一处站前广场,占地面积。 在火车站附近设有一处汽车站,占地面积 ,为公交车站始发站。 高新开发区内共设有 6处公共停车场,总占地面积。 高新开发区内规划了两条公交线路,一条线路经过君山大道、拓展大道、京九大道、赣中大道,然后与吉安县城联系,发车站设在火车站;另一条线路经过佳园西路、环岛南路、学园西 路、嘉华大道、学园东路至万石湖组团。 景观绿地规划 高新开发区内景观绿地规划本着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均衡分布的原则,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创造适应新世纪绿色生态新城区的目标。 将整体景观效果和绿化系统相结合,进行整体构思、布局。 规划景观设计分为两条主线进行:其一,都市建筑群体景观;其二,园林绿化系统景观。 高新开发区景观绿地规划见附图七。 高新开发区内建筑群体景观由景观节点、景观轴和景观面组成,具体详见表。 表 高新开发区内建筑群体景观一览表 序号 分类 建筑群体景观 备 注 一 景观节点 主题广场重要景观节点 高新开发区主入口景观节点 高新开发区次入口景观节点 知识产业基地景观节点 沿河收视景观节点 发展轴终点景观节点 二 景观轴 火炬大道生活景观轴 君山大道综合景观轴 庐陵大道沿河绿化景观轴 创新大道具体景观轴 外环路交通景观轴 拓展大道交通景观轴 三 景观面 高新技术产业区景观面 公建居住区景观面 普通工业园区景观面 仓储货运园区景观面 高新开发区内绿化系统景观设计采用“景观节点绿地 +滨江绿地 +沿发展轴绿化带”的结构形式,详见表。 高新开发区内各用地的绿地率控制指标见表。 表 高新开发区内绿化系统景观设计一览表 序号 绿化系统景观 所处位置 占地面积 ( ha) 说明 1 景观 节点 绿地 梨山公园 位于高新开发区核心位置 将梨山水库东侧洼地开辟为人 工湖,并与梨山水库相连 永和公园 位于高新开发区东侧普通工业带中 半岛公园 位于高新开发区赣中大道东侧 向 外渗透的绿色窗口 庐陵公园 位于高新开发区京九大道以南、 创新大道以东 休闲绿地 2 滨江绿地 位于高新开发区北侧 / 隔禾河与大吉安市万石湖组团 相望 3 沿发展轴绿化带 高新开发区内各道路两侧均种植行道 树 / 依道路功能不同,绿化带宽度 不同,且高低错落 表 各用地的绿地率控制指标一览表 用地性质 居住用地 R 公共设施用地 C 市政设施用地 U 工业用地 M 仓储用地 W 对外交通用地 T 绿地率 (%) 35~ 40 32 35~ 50 35 30~ 35 30 给水系统规划 高新开发区供水水源来自市政给水。 近期供水水源由河西片延伸管网至高新开发区和吉安县自来水公司联合供给。 一路水源由吉安县自来水公司自君山西大道引入 DN300和 DN600 两趟球墨铸铁输水管路直接进入高新开发区管网,两趟管路可分期建设,全长3km,供水压力为 ~ ,供水能力为 万 m3/d。 另一路水源由吉安市河西片管网引两条 DN700 球墨铸铁输水管路分别沿世纪大道和井冈山大道进入高新开发区加压泵站和调节水池,经加压后送入高新开发区给水管网。 高新开发区给水管网供水压力 为,加压泵站供水能力为 8万 m3/d,占地面积 ,加压泵站设一座 1000m3安全贮水池。 高新开发区内用水单位包括工业用水、公共设施用水、道路绿地洒水和消防用水等。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98)的相应规定,各地块由于用地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用水指标,其预测用水量见表。 表 高新开发区各地块预测用水量情况 序号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 (ha) 用水量标准 (m3/ha d) 日用水量 (m3/d) 小时用水量 (m3/h) 1 居住 190 4507 282 2 公共设施 100 127 8 3 一类工业 180 28869 1804 4 二类工业 300 18305 1144 5 仓储 50 1054 66 6 对外交通 60 502 31 7 道路广场 20 4267 266 8 市政设施 80 357 22 9 绿化 20 2364 148 10 科研教育 120 1621 101 11 商业 80 677 42 高新开发区合计 / 104 103 注:表中水量包括管网漏水量和职工生活用水量。 高新开发区规划设计最高日用水量为 104m3/d(按 65000 m3/d 计),最大小时用水量为 3900m3/h,室外一次消防用水量为 648m3。 因此,规划整个高新开发区的用水量为 m3/d,其给水规划图见附图八。 区内给水管网根据地块及路网特点,采用环状与枝状管网相结合的方式。 市政给水由加压泵站和 吉安县水厂分别经庐陵大道和君山大道进入高新开发区内管网,主干管沿火炬大道、君山大道、京九大道等主要道路连接成环。 按照《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要求,道路红线宽度超过 30m 的干道,两侧布置给水配水管,各地块内给水支管可分别从地块周边环状管网不同管段引入,以保证地块内企业供水安全。 道路规划给水管管径为 DN200~ DN700,管径大于 DN300,采用球墨铸铁管;小于 DN300,采有室外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道路下管顶埋深均大于 ,配水管网上及分支点均设分段分区检修阀门,且阀门间距不超 过 5个消火栓的布置长度。 在输水管道和配水管网隆起点装设排气阀,低处装设泄水阀和排泥阀。 沿道路每隔 100~ 120m 设置一个SSl00/ 型室外地上式消火栓。 宽度大于 60m 道路两旁交错设置消火栓,消防与市政给水合用管道。 排水工程规划 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2020)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487,1997年版 ) 以及《吉安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20年 ),减少规划区内污水对禾河、赣江地表水体的污染。 本规划区内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经 雨水管收集后就近排入区内地表水体和禾河。 考虑到高新开发区位于赣江吉安段上游,为避免污水对赣江、禾河及吉安市下游的净水厂取水口的污染,高新开发区内应建污水处理厂。 区内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与工业污水在厂内预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后一并排入高新开发区内污水管网,最终汇入高新开发区污水处理厂。 接入污水处理厂的企业污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 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前,各企业污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一级标准。 水量标准 工业园区的污水量按给水量 80%计,故得出总污水量为 m3/d。 高新开发区工业污水排放比较集中,与吉安县城组成的河南片距吉安市中心城区较远,长距离输送污水需经泵站提升,运行费用高且过河管网不安全,与中心城区合建污水处理厂不合理,根据《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宜在河南片区单独建立污水处理厂,接纳高新开发区污水及吉安县城污水。 该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污水处理能力为 7万 m3/d(一期 2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