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压缩机组检测技术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在误差范围内。 18 4 测试要求 测试要求 正式测试应在压缩机机组运行工况稳定至少 15min进行。 测试期间输气流量波动在177。 5%以内,干线压力波动在177。 5%以内。 各种参数的测试应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同性质点测取数据测试时间间隔应一致,间隔时间为 5min~ 15min,正式测试时间不少于 1h。 5 测试参数及测量点、记录表格 测试参数及测量点 序号 参数 测试位置 1 天然气流量 (m3/h) 现场流量计量表处 2 电参数 有功功率 变电所 无功功率 变电所 功率因数 变电所 平均电流 变电所 平均电压 变电所 3 温度 压缩机机组进口 压缩机机组出口 环境温度 4 压力 压缩机机组进口 压缩机机组出口 5 天然气 组分 组分分析 化验 低位发热量 化验 密度 化验 相对密度 化验 压缩因子 化验 天然气的摩尔质量 化验 6 数据处理 每组数据的相对偏差不能大于177。 5%,否则重新测量。 每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是该测量点的测量结果。 燃气轮机离心压缩机机组系统效率计算 天然气出口压力下的定压比热容 cp的计算见式( 1): 19 cp =(1+)/ GS ………………………… (1) 式中 : cp — 天然气在出口压力下的定压比热容 ,kJ/(kg℃ ); t— 天然气压缩机出口温度 , ℃。 SG— 天然气相对密度。 天然气绝热指数计算式见 (2): kz=cp/cv ………………………………………………… (2) 式中 : kz— 天然气绝热指数。 cv— 天然气的定容比热容 [cv可从附录中查出△ c (△ c=cpcv),从而求出定容比热容 cv], kJ/(kg℃ )。 离心压缩机第 j级效率 ( Tj )计算式见 (3)。 Tj = %10011jjkkin jo u tjin jo u tjin jppTTT … (3) 式中 : Tj — 离心压缩机第 j 级效率。 Tinj— 第 j 级压缩机天然气进口温度 ,K。 Toutj— 第 j 级压缩机天然气出口温度 ,K。 Pinj— 第 j级压缩机天然气进口压力 ,MPa。 Poutj— 第 j 级压缩机天然气出口压力 ,MPa。 kj— 第 j 级的天然气的绝热指数。 离心压缩机第 j级绝热能量头 (Hdj )计算见 式 (4)。 Hdj = 111jjkkin jo ut jjjin jjPPkkTRZ …………………… (4) 20 式中 : Hdj — 第 j 级压缩机绝热能量头 ,(kg m)/kg。 Zj — 第 j 级压缩机的天然气压缩因子。 离心压缩机第 j级轴功率计算见式( 5): )3 6 0 01 0 2( TjvjdjGoPj QHSH   …………………… (5) 式中: Hpj— 第 j 级压缩机的轴功率, kW。 Qvj— 第 j 级压缩机天然气流量, m3(标 )/h。 压缩机的轴功率计算见式 (6):  PjP HH …………………………………………… (6) 式中: HP—压缩机的轴功率, kW。 离心压缩机效率计算见式( 7):  PTjPjT HH   ………………………………………( 7) 燃气轮机效率计算见式( 8): %10 036 00   ydwr Pjr QB H…………………………………( 8) 式中: Br—燃气轮机的燃料消耗量, m3/h。 燃气轮机离心压缩机机组效率( rl )计算见式( 9): Trrl   …………………………………………( 9) 燃气轮机离心压缩机机组系统效率( xrl )计算见式( 10): )3 6 0 0(  fydwrydwrrlx r l WQBQB …………… (10) 燃气发动机往复式压缩机机组效率 计算方法同。 电动机离心压缩机机组系统效率 电动机负载率计算参照 GB/T 8916 进行。 21 电动机离心压缩机轴功率计算见式( 11): ed PPH  * ………………………………………………( 11) 式中: Hd— 电动机离心压缩机轴功率, kW。 P*— 电动机负载率, %。 Pe— 电动机额定功率, kW。 电动机的效率计算见式( 12): %100 ddd PH ……………………… ………………( 12) 式中: d — 电动机效率; Pd— 电动机的输入功率, kW。 离心压缩机第 j级效率计算同。 离心压缩机效率计算同。 电动机离心压缩机机组效率( dl )计算见式( 13): Tddl   ………………………………………( 13) 电动机离心压缩机机组系统效率( xdl )计算见式( 10): )(  fdddlx d l WPP ……………………………… (10) 7 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测量人员必须按要求穿工作服 ,以免测电参数时发生事故。 必须严格遵守现场安全制度。 测试人员严禁对压缩机组进行任何操作。 22 红外温度检测操作规程 1 仪器设备 仪器名称型号: ST60 ProPlus红外测温仪 仪器主要技术性能 测量范围 :32~ +600℃ 分辨率 : ℃ 测量精度 : 23℃以上时为读数的177。 1%或177。 1℃两者中较大值 ,在 18~ 23℃时,为177。 2℃ 重复性 : 177。 1℃或读数的177。 %两者中较大值 仪器工作环境: 0~ 50℃,湿度 85% 2 检测部位 压缩机主轴承外套检测 2个测点,一是联轴器部位,二是主轴另一端轴承处。 一、二、三、四级进、排气管线检测 8个测点,全部取管线靠近相应缸体的部位。 冷却器入口、出口检测 6个测点,全部取管线与冷却器结合处。 压缩机缸体检测 4个测点,取在各缸易于检测的部位 ,而且要一致,具体视现场情况确定。 3 检测流程 4 操作步骤 确定被测目标物体的种类。 仪器开机后,根据被测目标物体的种类,选择发射率。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可用精度高于红外测温仪一个级别的接触式温度测量仪器检测被测物体或者检测与被测物体同种类的物体,调填 写 原始 记 录 确 定 监测 目 标 选 择 发射 率 实施 监 测 23 整红外测温的发射率,使测量结果与接触式温度测量仪的结果一致。 调整红外测温仪与被测目标物体的距离,使被测目标物体直径大于或等于仪器视场直径。 对准被测目标物体,扣动扳机,从液晶显示屏上读取读数,并做好记录。 5 数据处理 对同一目标,测量 3次,如果实测误差不大于允许误差 ,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如果实测误差大于允许误差,则对同一目标进行复测,取其结果作为最终结果。 6 结论分析 由于所测机体各个部件的温度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故不能通过一次检测就得出结论。 可以通过三次或以上的检测做出趋势分析图。 如果在排除了环境影响后,三次测量的结果差距不超过 5℃,就认为该项指标合格。 否则,应对结果做出具体的检测分析,内容包括:影响结果的因素、检测结果有 效性分析、可能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等。 7 注意事项 如果测温仪所处的环境温度有剧烈变化时,会影响测温仪的准确度,要在新的环境温度下等待 5min后再进行测量。 测量时应尽量使测量目标充满测温仪的整个视场,以确保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仪器电池电压不足时,应更换电池重新测量。 当发生检测设备及仪器损坏时,应及时报告机构负责人并制定补救措施,在设备及仪器未恢复正常前,不得进行检测。 8 编制依据 本规程参考 DL/T 6641999《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和 ST60 红外测温仪的使用说明书编写。 24 项目负责人职责 作为现场检测第一安全责任人对本组人员和设备负有安全监护责任。 与委托单位保持密切沟通,确定各自的安全责任,签订安全责任书。 检测前的安全讲话及工作安全交底。 进行风险识别,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完工总结。 作为现场应急救援小组组长,组织人员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负责向中心相关部门汇报。 组织协调小组人员开展各项检测项目的分工。 检测人员身体状况是否适宜现场检测工作。 是否与现场被检单位负责人进行沟通,确定各自安全管理责任和注意事项。 在现场不具备检测条件或检测人员违章时,必须下达立即停止作业命令。 安全监督员 检测人员是否正确穿戴工衣、安全帽、安全带、劳保鞋。 检测人员上岗证、安全操作证是否齐全。 对现场环境开展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防范。 是否已分析确定紧急逃生路线。 检测人员是否在运动部件附近进行检测。 检测人员是否在高温部件附近进行检测。 检测人员是否对地面情况进行观察。 25 设备管理员职责 检查仪器是否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