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房建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3340360037003800390040004100420003. 计算固端弯矩 由于框架梁承担的荷载比较复杂,故采用叠加法计算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固端弯矩,每一跨的分布荷载一般有均布荷载、梯形荷载、三角形荷载。 (1) 均布荷载作用下梁固端弯矩 M均布=ql212(2) 梯形荷载作用下梁固端弯矩 M梯形=ql212(12a2l2+a3l3)(3) 三角形线荷载作用下梁固端弯矩 M三角=5ql296 恒荷载作用下固端弯矩计算过程杆端弯矩计算顺时针为正向杆长l(m)均布荷载梯形荷载三角形荷载叠加后恒载杆件编号荷载数值杆左弯矩杆右a(m)荷载杆左杆右荷载杆左杆右杆左杆右框架梁架空层  00 00  00一到五层  00 00  00屋面  00 00  00屋面楼梯间00(4) 计算简图计算过程见下表悬挑梁均布荷载三角形荷载造成的杆端弯矩集中力纵梁造成弯矩叠加一到五层1屋面架空层4. 弯矩分配过程 5. 绘制内力图(1) 弯矩图单位: KN*m(2) 剪力图 根据弯矩图,取出梁柱脱离体,利用脱离体的平衡条件,求出剪力,并画出恒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梁柱剪力图。 (3) 轴力图 根据剪力图,根据节点的平衡条件,求出轴力图,并画出恒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柱轴力图。 轴力图(单位:KN)第八章 轴框架在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一) 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活荷载作用下轴框架弯矩1. 计算截面相对刚度 在计算梁柱线刚度时,应考虑楼盖对框架梁的影响,在现浇楼盖中,中框架梁的抗弯惯性矩取I=2I0; 边框架梁取I=;悬挑梁取I=I0;计算结果见下表:杆件类别截面尺寸Ec(KN/m2)I。 (m4)I(m4)L(m)i=EcI/L相对刚度B(mm)H(mm)框架梁200600300000002006003000000090000200600300000002006003000000020060030000000200400300000001框架柱一到七层柱150040030000000柱250040030000000柱360060030000000柱460060030000000柱540050030000000框架柱顶层柱170060030000000柱2700600300000002. 弯矩分配系数计算 根据各杆件的线刚度计算弯矩分配系数。 计算公式公式:μj=4ij4i总μj杆件的弯矩分配系数4ij所求杆件的转动刚度4i总待分配弯矩杆件的总转动刚度计算过程见下表节点左梁S上柱S下柱S右梁S∑S左梁μ上柱μ下柱μ右梁μ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4001127122713271427152716271727184  00202122232425260282930313233340360037003800390040004100420003. 计算固端弯矩 由于框架梁承担的何在比较复杂,故采用叠加法计算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固端弯矩,每一跨的分布荷载一般有均布荷载、梯形荷载、三角形荷载。 (1) 均布荷载作用下梁固端弯矩 M均布=ql212(2) 梯形荷载作用下梁固端弯矩 M梯形=ql212(12a2l2+a3l3)(3) 三角形线荷载作用下梁固端弯矩 M三角=5ql296 活荷载作用下固端弯矩计算过程杆端弯矩计算顺时针为正向杆长l(m)均布荷载梯形荷载三角形荷载叠加后活载杆件编号荷载数值杆左弯矩杆右a(m)荷载杆左杆右荷载杆左杆右杆左杆右框架梁架空层000000000000000000一到五层000000000000000000屋面000000000000000000屋面楼梯间梁000(4) 计算简图楼层三角形荷载造成的杆端弯矩集中力叠加一到五层屋面架空层4. 弯矩分配过程 弯矩二次分配过程如下图所示5. 绘制内力图(1) 弯矩图(2) 剪力图 根据弯矩图,取出梁柱脱离体,利用脱离体的平衡条件,求出剪力,并画出恒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梁柱剪力图。 (3) 轴力图单位:kN第九章 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该宿舍楼为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体系,室内外高差3m。 查规范得基本风压W0=㎡,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类。 (一) 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计算Wk=βz*μs*μz*W01. 根据本宿舍楼体形,本设计μs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取具体见下图。 2. μz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本建筑的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类,按相关规范选取。 3. 风振系数βzβz=1+ξνφzμz本宿舍楼T1=7=>,故需要考虑风振系数βz (二) 各层楼面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计算1. 框架风荷载负荷宽度B=2. 计算风振系数βz由w0T12==,查规范,脉动增大ξ=,由H/B=,H<30m,查规范,风振系数βz计算过程见下表 层号离地高度相对高度ξνφzμzβz1323104517672413. 各层楼面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层号离地高度μzβzμsW0h下h上Fi133231045176724(三) 轴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1. 框架刚度计算杆件类别截面尺寸Ec(KN/m2)I。 (m4)I(m4)L(m)i=EcI/LB(mm)H(mm)框架梁20060030000000200600300000009000020060030000000200600300000002006003000000020040030000000框架柱一到七层柱150040030000000柱250040030000000柱360060030000000柱460060030000000柱5400500300000002. 侧移刚度D值计算楼层柱号iciαD二到七层12345合计底层12345合计3.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侧移计算ΔUj=Vj∑Dij楼层FjVj∑DijUjhUj/h1234567合计 本框架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在二层,<1/550,框架侧移满足规范要求。 (四) 轴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D值法。 计算时首先将框架各楼层的层间总剪力Vj,按各柱的侧移刚度(D值)在该层总侧移刚度所占比例分配到各柱,即可求得第j层第i柱的层间剪力Vij:根据求得的各柱层间剪力Vij和修正后的反弯点位置y,即可确定柱端弯矩Mc上和Mc下;由节点平衡条件,梁端弯矩之和等于柱端弯矩之和,将节点左右梁端弯矩之和按线刚度比例分配,可求出各梁端弯矩;进而由梁的平衡条件求出梁端剪力;最后,第j层第i柱的轴力即为其上各层节点左右梁端剪力代数和。 1. 反弯点高度计算计算公式:y=y0+y1+y2+y3计算过程如下表所示柱编号iα2y2α3y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