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环境与经济发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8%,汞中毒者达 283人,其中 60多人死亡。 富山痛痛病事件 发生一 1955~ 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而中毒, 1972年患病者达 258人,死亡 128人。 爱知米糠油事件 发生于 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因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这种毒物混入米糠油中被人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 10000人, 16人死亡。 时期:工业化中后期 目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自然界的危害 模式: 产品制造 物品消费 废弃物排放 资源开采 自然界 直接排放 技术治理 低危害废弃物 治理技术难度大,治理成本较高,很难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难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能源与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产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污染排放标准往往只注重浓度控制而忽视总量控制,使实际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20世纪 60年代,循环经济思想萌芽 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 《 寂静的春天 》 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 同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将人类生活的地球比做太空中的宇宙飞船,提出如果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当超过地球承载能力时就会走向毁灭,只有循环利用资源,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循环经济在资源短缺型国家尤其得到重视。 欧盟中的德国是最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 其他国家如瑞典、芬兰、法国、丹麦、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也相继开始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高度稀缺的日本对循环经济更是高度重视,已将其作为基本国策,随着推进不断加强和深化,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一些资源大国、石油富国对此重视不够。 德国在 1996年颁布了 《 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 》 ,该法规定,每年排放 2020吨以上垃圾的生产企业有义务事先提交垃圾处理方案。 在此法律框架下,德国还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促进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比如《 饮料包装押金制度 》 、 《 废旧汽车处理规定 》 、 《 废旧电池处理规定 》 、 《 废木料处理办法 》 等。 日本政府也于 2020年6月颁布了 《 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 ,确定了实现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大纲。 与此相关的法律有: 《 废弃物处理法 》 、 《 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 》 、《 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 》 、 《 食品循环利用法 》 、 《 容器和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法 》 、 《 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 》 、《 汽车循环使用法 》 等 德国, 1990年 9月, 95家包装公司和工厂企业及零售贸易商建立了公益性私营企业德国双元回收系统( DSD),形成民间回收网络。 DSD是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 它接受企业的委托,对于付费的企业在其包装物上打上 “ 绿点 ” 标志,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分布在全国的367个中转站进行分拣打包,再分类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 瑞典, 1994年瑞典工商界各行业协会和一些大包装公司经过协调,根据包装的不同种类成立了4家包装回收企业:瑞典纸和纸板回收公司、瑞典塑料循环公司、瑞典波纹纸板回收公司和瑞典金属循环公司。 加上早在 1986年就成立的瑞典玻璃回收公司,五大公司的业务涵盖了一切可能的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 瑞典将 “ 生产者责任制 ” 作为建设一个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所特别制定的法规。 瑞典议会于 1994年确立了“ 生产者责任制 ” 的原则方法,即生产者应对其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继续承担有关环境责任,而消费者则有义务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要求进行分类并把它们送回到有关回收处。 同年,瑞典议会通过了关于产品包装、轮胎和废纸的“ 生产者责任制 ” 法规。 其后,汽车和电子电器的生产者责任制法规也都在 《 环境法 》 基础上相继出台。 生产者对其产品被消费后要继续承担环境责任,污染者必须付费。 英国 1995年 《 环境法 》 规定了企业回收符合标准的义务、经济代价义务等。 德国 1998年的包装法令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在回收的经济义务,即处理费用方面,由制造商和政府共同承担。 一是在企业的层面上建立小循环模式 ,最著名的是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 在原料的替代上,该公司寻找到一种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原料来控制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他们让这个车间的废物到下一车间变成它的原料,废物通过梯形利用越来越少,最终形成“零排放”。 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建立中循环 ,例如丹麦的卡伦堡模式。 卡伦堡工业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把发电厂的热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同时解决周围居民的供热。 发电厂脱硫产生的硫酸钙是石膏板厂的原料,同时硫酸可以被制成稀硫酸;发电厂用燃煤产生的粉煤灰来铺设公路,并供给小型的水泥厂。 炼油厂的废水又可以供给发电厂用来冷却。 这样在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关系;企业之间形成了共生,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是在社会层面上建立大循环 ,在生产部门和消费领域,在不同园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根据废弃物和原料的投入产出先后次序形成循环。 做得比较好的是日本。 日本资源有限,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 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达到较高水平 生活垃圾,自 2020年 6月以来,上海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形成多种手段处理生活垃圾。 到 2020年 6月底,全市中心城区分类覆盖小区达到 2130个,约占中心城区的 %,焚烧厂服务地区分类覆盖率普遍超过 90%;郊区城镇地区分类覆盖率超过 40%。 上海产生的 585万吨生活垃圾中焚烧 ,堆肥 ,其余采用填埋处理。 生产废弃物:上海工业固体废弃物在综合利用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202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达到 97%。 2020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 %。 2020年粉煤灰产生总量为 46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 100%,主要应用于建设项目的墙体、砼、筑路、回填和水泥生产等方面。 从 1996年到 2020年上海市各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共投入约,当年收益约 ,当年的产出与投入比达到;根据上海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在2020— 2020年期间,上海将完成 50家清洁生产试点示范项目。 结合 “ 中国 — 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 EMCP) ” 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项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经委和环保局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和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了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试点。 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上海化工区,原料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可使在上海化工区设厂的企业减少三成投资。 按照规划,上海化工区还将和金山石化连成一片,通过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最终将形成一个世界一流的 “ 绿色化工区 ”。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节能折合标准煤 140万吨,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已降至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综合能源消耗比 1990年下降了近 75%,实现了总能耗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目标。 上海是我国首批 “ 节水型城市 ” , 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仅为 184立方米,其它一系列城市节水指标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 近几年来,上海市政府加大力度制定法规和政策支持发展循环经济。 例如制定和实施了 《 上海市节约能源条例 》 、《 推进清洁生产实施办法 》 、 《 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 》 和 《 上海市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规定 》 等地方法规和政策,以及正在制定适度包装管理条例。 通过市场调查研究,组织编制了规范高钙粉煤灰品质的上海地方标准和规范。 上海市政府也在资金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其中财力总投资约 7000万元用于畜禽粪便处理和支持有机化肥厂家的发展;市财力投入 1000万元试点资金用于清洁生产。 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资源生产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表 一 上海资源产出率国际比较 上海 国际 比较(上海相当于) 万元 GDP 能耗 (吨标煤, 2020 年) 1 . 1 3 日本 美国 日本的 1/ 美国的 1/ 热墙传热系数 (瓦/平方米℃) 1 . 8 2 英国 英国的 1/4 万元 GDP 用水量 ( 立方米, 2 0 0 0 年 ) 2 3 8 日本 美国 85 日本的 倍 美国的 倍 工业用地产出率 (亿元/平方公里) 1 7 . 4 为发达国家 1 / 5 到 1/10 自上海市开展废电池专项回收以来,共收集废电池 300多吨。 由于废电池回收利用的技术不成熟造成处理成本非常高,经济效益难以平衡,至今还未有效处理。 畜禽粪便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农村面源污染。 桔杆还只是简单还田做有机肥处理。 大卖场普遍使用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严重。 农贸市场使用的以废塑料为原料的塑料袋对食品造成严重污染等。 一是回收网络不够规范,企业主体成长慢、能力弱、规模小,加上受包装运输、技术标准和场地等因素制约,造成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不够。 二是回收利用企业信息获取相对有限,信息资源未能共享,不能形成覆盖广、有规模、合理有序的流通网络。 三是行业协会发育不够,覆盖范围有限,在信息引导、标准制定等方面作用不强。 现在政府各部门各自在推进循环经济,如市经委在工业领域做推行清洁生产的工作,农委在做推进生态农业的工作,环卫局在做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等。 这些都是在分类操作,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筹布置。 宣传教育的程度还不够,市民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和参与意识不强。 另外,缺乏建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来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 上海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的法律还只有《 环保法 》 和 《 清洁生产促进法 》。 在具体行业或领域中,缺少节能、节水等方面的标准。 如在能耗上,缺乏空调、电冰箱等商品的耗能标准; 在用地方面缺乏用地标准;在节水方面缺乏行业用水等水耗上的标准。 对其他方面也同样需要制定标准。 例如缺乏节能性建筑的节能标准;缺乏包装物减量化的具体标准;缺乏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的技术标准。 对以废弃物为原料的厂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补贴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不够。 例如利用建筑垃圾制砖企业,其购买渣土价格所能承受的范围为 120元/车,而市场上的价格为 180元 /车,造成环保制砖厂家产品打不开市场销路,难以和生产实心粘土砖的企业竞争,生存状况是举步维艰。 在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费用方面支持力度不大。 如垃圾焚烧发电和风力发电,由于成本高,上网电价也高,电网对清洁电力上网的积极性不高。 三管齐下:要结构性降耗、技术性降耗和制度性降耗三管齐下,探索资源节约的治本之策。 2、三个层面推进:要从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个层面加以推进,构建从单体到系统的物质闭路循环体系。 3、抓好三个环节:要实行输入端、过程中、输出端三个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有机结合。 4、三方联动:要形成市场、社会、政府三方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格局。 三省市联手:加强与江苏、浙江等周边省市的紧密合作,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体系。 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资源环境友好型产业。 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控制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 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土地的消耗。 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 推进清洁生产,减少工业污染排放。 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控制农业的面源污染。 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提高输出端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推进产品适度包装,减少包装废弃物。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 自然资本、绿色 GDP 外部性 公地的悲剧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原则 环境管制 排污许可证 庇古手段 非政府组织 选择价值、准选择价值、存在价值、遗赠价值 环境对经济发展有哪些贡献 自然资本有哪些估算方法 环境经济价值的总公式是什么 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哪些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 政府有哪些保护环境的干预手段 NGO参与环境保护有哪些优势 第四章 市 场 第一节 市 场 结 构 第二节 市 场 行 为 第三节 市 场 绩 效 第四节 市场结构、。发展经济学环境与经济发展(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度因素 SIAS UNIVERSITY 发展经济学 二、资源因素 经济学对自然资源的最基本划分,是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是可以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它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可以自己生产自己,例如鱼、树等,只要不过量捕捞,大鱼可以生出小鱼,一代一代繁殖下去;只要合理砍伐,森林可以砍了再生,生了再砍,循环往复。 非可再生资源又称可耗竭资源,不具备自我繁殖能力
管防爆膜是否完好 将一张轻纸悬吊于防爆膜处,观察纸张变化。 A/B小机排汽防爆膜不应有裂纹 要因 3 A/B汽泵密封水回水带有大量空气 A/B汽泵密封水回水是否带有大量空气 将 A/B汽泵密封水回水管道与凝汽器隔离,密封水回去排地沟。 凝汽器背压应该无变化 要因 4 A/B小机与凝汽器连接处不严密 A/B小机与凝汽器连接处是否严密 在 A/B小机与凝汽器连接处 涂上一层丰富肥皂泡沫
、不可抗力以及甲乙双方之外原因导致工程停建或缓建,使合同不能继续履行,乙方应妥善做好已完工程和已购材料、设备的保护和移交工作;按甲方要求将自有机械设备和人员撤出施工现场。 甲方为乙方撤出提供必要条件,并按合同规定支付已完工程价款但不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有关损失。 第十二条 合同价款支付 本合同价款按下列第 款方式结算支付: 28 日内,乙方向甲方提交结算资料(包括经甲方施工负责人确认的工程量表)
因素 有效保护率一般都会高于名义保护率 经济含义 什么是关税的名义和有效保护率( 1) 科登最早指出关税也有一个结构的问题,必须区分名义和有效关税保护率 名义保护率=(税后商品价格-税前商品价格) /税前商品价格 有效保护率是对增加值(产出价值-投入价值)的保护程度=(税后增加值-税前增加值) /税前增加值 什么是关税的名义和有效保护率( 2) 举例:家电税前价格 10万
费的整个价值链中,制造环节的价值只占四分之一,而四分之三都是交换环节产生的,因此后者最具降低成本的空间,被称为能够提供价值增值的“软三元”。 拿制造业来说,在价值链两端(研发、材料采购、设计、品牌营销、物流管理、金融等服务)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段(加工、组装、制造等传统的制造业行业)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 施振荣的“微笑曲线” 后工业化的特征( 3)
,说明了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既要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又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消除发达与落后地区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 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和工资水平差距的存在。 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 这种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