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 自 60年代后,由于遭受严重的经济衰退,加上政府不重视农业,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市,该地区城市人口由 5400万迅速增加到 1990年的 ,占总人口比例达 %,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 80%。 拉美的案例( 2)  总体而言,拉美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农村经济持续恶化、普通农民大量破产基础之上的。 农村大庄园制度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大量农民在破产并丧失发展空间后,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找新的生存机会。 但由于拉美主要国家自20世纪 60年代后,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缓慢,甚至不时爆发经济危机,城市就业机会严重不足;而农民缺乏工业技能,加上工业化水平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导致大多数新进城市者为了生计只能从事一些属于第三产业的非正规就业行业,如饮食、家政服务、沿街销售等。 拉美的案例( 3)  这种没有经济同步发展作为基础的城市化,必然导致城市“病态”发展,贫民窟泛滥、人口拥挤、住房短缺、贫富悬殊、毒品及暴力犯罪、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来 促进我国二元劳动力转移战略  避免缺乏工业化发展、撇开农村劳动力进城的行政方式推动的城市化  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结合  形成适应其向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化的制度  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根本的基础性的工作  土地保障制度 避免行政干预  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  关于小城镇化的讨论 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结合  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郊区、交通干线附近地区,就地转移成为这些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  中西部传统农业区农民异地转移是这些地区农民实现转移就业的主要形式  但最新的动向是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开始向劳务输出地转移,实现过去劳务输出的就地转移 形成适应其向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化的制度  消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影响,改变农民工的“边缘化”地位,承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任务。 城市政府要代表包括进城农民工在内的全体城镇居民的根本利益,协调多方面利益关系,使农民工的国民待遇、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要使进城农民工的就业权、合法经济权益、居住权、受教育权、基本的社会保险权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在制度上得到保障,调动发展的积极性 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根本的基础性的工作 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 (比城镇居民低 3年),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占 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占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占%。 这种农村人力资源状况难以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只有把切实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不断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为城市输送文明合格的新市民,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 土地保障制度  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城市沉淀下来,但这是一个较长的过渡过程。 只要进城农民工还没有稳定职业并在外定居,就需要保障他们的土地承包权。 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中进退有路,不失去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对保持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稳定关系重大,也有利于防止在城市出现庞大的失业人群,有利于分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压力和风险。 同时,适应一些农民工在城市稳定就业,作出定居城市的选择,实现向市民转化的需要,要建立他们对承包土地财产的出售机制,作为进城资本,并由土地保障顺利地过渡到城镇社会保障 重要概念  二元结构  三元结构  传统部门  现代部门  正规部门  非正规部门 主要内容  刘易斯模型的主要内容、政策含义及缺陷  拉尼斯 ——非均衡模型如何发展了刘易斯模型  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及政策含义 第九章、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 主要内容  引言:为什么要研究收入分配问题  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不平等 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 贫困问题  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战略 引言:为什么要研究收入分配问题  以前各章都是从国家整体角度研究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本章研究分配问题  有两个因素促使我们研究分配问题:“人人生而平等”的哲学和道德原则、隧道效应(推论:一国的隧道效应低,“先增长后分配”的战略就不太可能获得成功) *  案例:和谐社会、法国的骚乱  研究分配与发展问题的库兹涅茨和阿马蒂亚森 • 森先后获得 1971年和 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不平等  收入分配的类型  收入分配不平等度量的原则  收入分配不平等度量的方法 收入分配的类型  短期分配与长期分配  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 短期分配与长期分配  按不同的时间跨度区分  举例: A社会: $2020/月与 $3000/月,但人们只能选一种收入水平,终生不变  B社会: $1000/月与 $4000/月,但人们可以在两种工作之间变换  短期 A更平等,但长期 B更平等  因此,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应取长期分配,最好是累积的终生分配 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  什么是功能分配  什么是规模分配  为什么要区分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 什么是功能分配  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  土地 ——租金  劳动 ——工资  资本 ——利润  按劳分配向按要素分配的转变 什么是规模分配  个人或家庭得到的分配  规模分配取决于拥有 生产要素 的 种类 、数量 和 价格 (第 43页图) 为什么要区分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  个人或家庭的收入 由功能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布情况共同决定(每个环节都影响, 43页图)  这种区分便于我们认识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比如规模分配会通过影响产品需求进一步影响生产要素需求和功能分配;再比如,劳动分布最广,因此功能分配有利于劳动时,分配会更平等) *  对收入来源的理解会影响人们对收入的评价(劳动收入与嗟来之食) * 功能分配的不平等要高于规模分配的不平等  财产分配的不平等要高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金融的发展,包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使这种财产不平等加剧收入的不平等  我国 2020年的数据表明,城镇金融资产最多的 20%家庭占有城市金融资产总值的 %,其余 80%的家庭占有剩下的 %,其中金融资产最少的 20%家庭仅占有 %的金融资产  而这些金融资产中增长最高的是房产价值,其次是股票市场,土地的价值则不仅没增加反而以每年%的速度下降  如果不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今后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收入分配不平等量度的原则  衡量收入分配是否平等很难( 23: 30:50与 22: 22: 56哪个更平等) *  原则一:匿名原则  原则二:人口原则  原则三:相对收入原则  原则四:累退原则 匿名原则  不关心具体某个人的收入  收入的互换对不平等程度的判别没有影响  收入分配总能排列成从最少到最多的序列 nyyy  21 人口原则  人口总数与不平等程度无关  人口规模扩大或缩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不变  前两个原则下,人们可以得出收入分配的柱状图 * 相对收入原则  一个国家所有人收入同时增加相同的倍数,或以不同的货币计量,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没有变化  重要的是收入的相对份额  转变的柱状图 * 累退原则(达尔顿原则)  达尔顿( Dalton) 1920年提出  A的收入不多于 B, A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 B,累退式收入分配  如果一个收入分配是由另一个分配经过一系列的累退式转移得到的,前者一定比后者更不平等 收入分配不平等度量的方法  收入范围系数  库兹涅茨比率  平均绝对差  变异系数 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收入范围系数  收入范围系数反映的是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相对差距  缺点是没有考虑介于中间的人的分配状况,无法体现达尔顿变化 )(11yyR m   库兹涅茨比率  全社会最富的 x%人口的收入与最穷的 y%人口的收入的比率  与收入范围系数一样,也是一个比较粗略的指标 平均绝对差  反映了社会每个人的收入与平均收入的差距的总水平  缺陷也是不能很好的反映达尔顿变化 *  jmjj ynnM11 变异系数  由于一个数字的平方比本身增加更快,该方法赋予了距平均值较大的离差更大的权重  满足达尔顿原则,能体现不平等的变化 mjij ynnC12)(1 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 洛伦兹曲线  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  洛伦兹曲线  极端的洛伦兹曲线  洛伦兹曲线向下弯曲  洛伦兹曲线的交叉 洛伦兹曲线  第 45页图  横轴是人口按收入从低到高的累计百分比  纵轴是收入按收入从低到高的累计百分比  曲线上的点说明一定比例的收入最低的人口其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极端的洛伦兹曲线  45度线,收入分配绝对平等  否则,洛伦兹曲线位于 45度线的下方  越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离 45度线越远 洛伦兹曲线向下弯曲  满足达尔顿原则的累退式转移使洛伦兹曲线向下弯曲 洛伦兹曲线的交叉  同时涉及累退式和累进式的转移将出现洛伦兹曲线的交叉 *  此时将难以判断哪条曲线分配更平等 基尼系数  基尼系数是洛伦兹曲线与 45度线所夹面积与等边直角三角形面积的比值  数学计算公式是  越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现实中的基尼系数在 ,警戒线是 kjmkkjmjyynnnG   11221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  樊纲认为,我国基尼系数是 ,有一些研究小组的数据超过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社会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20年城镇居民占总体 20%的最高收入组与占总体 20%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 2020年的 : 1扩大到 :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二、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 库兹涅茨倒 U假说 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库兹涅茨倒 U假说  什么是库兹涅茨倒 U假说  库兹涅茨的推导  库兹涅茨的解释  纵向时间序列的检验  横截面数据的检验 什么是库兹涅茨倒 U假说  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在经济增长初期恶化,在经济增长达到中等水平到达顶峰,然后随经济进一步增长而下降,变动轨迹呈倒 U型,如下图  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  经济增长程度 库兹涅茨的推导  来自有限的统计数据  经济发展早期是引用了普鲁士的数据  经济发展后期是引用了美、英、德(萨克森地区)的数据  发展中期对比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据 经济发展早期是引用了普鲁士的数据  1854- 1875年,最富裕的 5%的人口收入份额由 21%上升到 25%,而较贫穷的 90%的人口收入份额由 75%下降到 65% 经济发展后期是引用了美、英、德(萨克森地区)的数据  在考察期内,富裕阶层的收入份额下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