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底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靠性和建设投资;并且海水对混凝土、注浆材料、钢筋和防水材料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做好隧道的防腐蚀也关系到隧道的耐久性和运营安全。 施工风险大 在海底岩层中爆破开挖隧道,系头顶海水作业,最突出的问题是怕 “通天 ”,海水泄漏到隧道中,且隧道开挖跨度大,不 良地质段长,因而施工中风险大,必须严防涌水、塌方的发生。 技术标准高 海底隧道工程,上受海水威胁,下受地下水的影响,工程所处的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工程技术标准要求很高,砼耐久性为 100 年,衬砌做到不渗不漏,技术难度很大。 出渣排水困难 本合同段隧道坡度为 %和 %,下坡施工,出渣运输为重车上坡,特别是通过竖井施工时,洞渣和废水均需由竖井吊运,施工较为困难。 环境保护要求高 厦门为全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风景优美,地域特色明显,施工海域中生活着中华白海豚和文昌鱼。 因此,工程施工对环境保护要求很高。 不良地质问题突出 本标段浅滩及陆地段基本处于全、强风化花岗岩地带,隧道跨海部分穿越 F3 风化深槽,地质条件复杂,本标段隧道全长 2810m 中 V 级围岩长 1395m,占 50%。 工期紧 由于本标段隧道不良地质突出,Ⅳ、Ⅴ级围岩段总长 1770m,占隧道全长的 63%,施工将占用大量时间,而隧道施工工期仅 36 个月,较为紧迫。 工程难点 (1)隧道地质上的难点工程为海底部分穿越风化深槽地段,此类全 ~强风化岩层强度低,自稳能力差,甚至存在发生海水渗 透破坏的可能。 (2)隧道浅滩段,大部分处于全 ~强风化带,地质条件差,围岩级别为Ⅴ级,长度达 1203m,成为进洞工程的拦路虎。 (3)YK11+930~YK12+080 段隧道顶部可能出现透水性砂层。 采用地表高压旋喷注浆处理。 此类工程带有创新意义,施工难度大。 (5)行车隧道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三车道的隧道其最大开挖宽度为 16. 84 m(Ⅴ级围岩衬砌,未考虑超挖),由于隧道跨度大、面积大,施工开挖后,围岩压力和地层变形会明显增大,因而施工难度随之增加。 (6)海底隧道的最大的难点就是在施工中可能发生突水, 防止突水的关键仍然在隧道穿过风化深槽及其他不良地质地段时,避免海水渗透破坏,做到万无一失。 (建议删除: (1)隧道陆域及浅滩地段基本处于全、强风化岩地带,部分地段为砂层,围岩强度低,在地下水位以下自稳能力差,对水的侵透作用十分敏感。 保证该段隧道施工的安全和快捷非常关键。 ) (2)隧道穿越海底 F3 风化深槽,里程为 10+689,岩体主要为全、强风化花岗岩,层理裂隙发育,施工中要严防塌方和突水的发生,因此施工难度和风险相当大,安全穿越是本隧道施工的难点。 工程重点 1)安全、快速、均衡地组织施工 本标段 隧道全长 2810m,其中Ⅳ、Ⅴ级围岩长 1770m,占隧道总长的 63%。 并且海域段内含有 82m 的风化槽,施工非常困难,容易发生坍方和涌水。 而工期要求只有 36 个月,因此施工中如何保证快速、安全、均衡施工是本工程的重点之一。 2)结构防水和衬砌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 100 年,而隧道地处海底,施工环境差,如何保证隧道施工的防水质量和衬砌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是隧道能否达到百年使用年限的关键,也是本工程的重点之一。 3)浅滩地段安全、快速施工 本工程浅滩段长 1187m,大都处于全、强风化花岗岩地段,且 节理发育,易坍方,施工措施复杂,施工进度慢,施工时间长,如何安全、快速穿越浅滩地段是本工程的难点之一。 4)风化槽地段的安全、快速施工 本标段风化槽段长 82 米,处于全强风化花岗岩层且节理发育,易坍方,有涌水的可能性且地处海底,是本工程最大的风险地段,如何安全穿越该段,是本工程的重中之重。 加几条,供参考: (1)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 通过深水进行海底地质勘察比在地面的地质勘察更困难、造价更高、而且准确性相对较低,所以遇到未预测到的不良地质情况风险更大。 在海底隧道施工中,由于前方地质情况不明,常常出现各种险 情,有时出现塌方、突涌水等毁灭性地质灾害。 因此,必须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超前探明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过去国内常常采用平行导坑、超前导坑等办法超前探明前方的地层情况,这种方法往往造价较高,目前地质预测大约有下列几种方法: 1) 地质画像系统,即采用数值相机摄取隧道掌子面的地质数据,对该地质数据进行三维地质分析,从而预测隧道掌子面前方 10m 以内的地质变化。 2) 应用应力波探测隧道前方工程地质条件。 3) 采用地质雷达技术探测前方的地层情况。 4) 采用 TSP 对隧道前方进行地质预报。 5) 采用超前钻孔 技术来探测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 (2)隧道施工监测 本标段隧道主要位于海底,地质和水文条件较为复杂,由于本隧道采用新奥法原理指导施工,因此,必须进行施工监测,施工监测包括:监控基准的建立、监测项目、断面布置、测点布置、数据处理和分析、安全性判断、反馈、工程措施等。 (3)预加固体质量控制 由于本隧道的特殊性,在隧道穿越风化槽(囊)地段时,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预加固处理,预加固体的范围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威胁隧道施工安全,同时对隧道结构受力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进行预加固体的范围和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4)初 期支护质量控制 初期支护包括锚杆、喷混凝土、钢支撑等,初期支护质量控制就是要保证初期支护的数量和施工质量,因此,锚杆需要进行现场拉拔试验,喷混凝土需要进行早期强度的监测。 同时还要对锚杆、喷混凝土、钢支撑的抗腐蚀性进行控制。 (5)初期支护与围岩之间空洞处理 由于钢支撑和钢筋网等的存在,初期支护与围岩之间可能会产生空洞,这些空洞将对结构受力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防水板施做之前,对此进行检测,并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初期支护与围岩密贴。 (6)防水板质量控制 防水板是海底隧道防水的重要防线,目前的施工工艺只要认真施 工,是能够满足防水要求的,因此,需要进行现场试验,监测防水板的施工质量,特别是接缝的施工质量。 (7)二次衬砌质量控制 二次衬砌包括混凝土本体、施工缝、沉降缝、变形缝等,二次衬砌质量控制就是要保证混凝土本体、施工缝、沉降缝、变形缝等的施工质量,除了强度要求之外,防水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结构变化地段的施工质量控制。 主要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特点、难点和重点,结合设计和业主要求拟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1)选配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有经验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并调用专业的施工队伍; 2)坚持“科技先导”原则,加 强与设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成立科技攻关小组,加强对重、难点工程的科技攻关力度,聘请国内该领域的知名专家成立专家顾问组; 3)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选项配先进的机械设备,确保工程进度和各种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4)加强对注浆工艺的研究和管理,采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钻-注一体化施工设备,保证工程施工中注浆的快速、有效、顺利。 5)成立专门的地质预报小组和监控量测小组,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工作。 表 重难点工程的施工对策表 主要辅助施工措施 序号 工程重难点 主要技术对 策 1 陆 域 及 浅 滩(YK11+370 ~ YK12+470) 全、强风化岩段 ( 1) 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提前探明隧道前方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 2) 采用帷幕注浆及超前管棚注浆等多种手段,通过注浆堵水贯彻“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综合治理 ”的方针,严防隧道突泥突水; ( 3)开挖采用 CRD 或双侧壁层坑法施工; ( 4)加强初期支护,仰拱超前,短进尺,衬砌紧跟; ( 5)根据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2 YK10+689F3 风化深槽 ( 1) 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提前判明隧道前方工程地质及水 文地质情况; ( 2)采用全断面帷幕超前预注浆,进行加固围岩地层、固结堵水和超前预支护,防止突泥突水; ( 3)开挖采用 CRD 或双侧壁导坑法施工; ( 4) 设置型钢拱架及超前管棚支护等较强的初期支护,并采取衬砌紧跟; ( 5) 配备专业素质高,施工经验丰富的职工和项目管理人员;配备充足先进的隧道施工机械设备,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 6)加强支护变形监测; 3 C45(C30) 防腐砼和防排水系统施工 ( 1)针对东通道 (XX 隧道 )特点,开展科技攻关; ( 2)加强试验检测,以试验为先导,指导施工; ( 3) 遵循 “设计、施工互动 ”原则,设计服务施工,施工收集的信息来完善、优化设计,提高工程整体质量; ( 4)与国内进行长期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的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 5)项目部设立专家组,指导施工; ( 6)选择技术素质高、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 4 安全快速均衡施工 ⑪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案; ⑫配备足够的先进的施工设备; ⑬组织专业的施工队伍; 主要辅助施工措施 加几条,供参考: 拟采用的辅助施工措施有:洞口长管棚、双层超前小导管、单层超前小导管、全断面(帷幕)超前预注浆。 ① 超前长管棚 设置于隧道洞口, 管棚入土深度为 40m,管棚钢管均采用Φ 108*6mm 热轧无缝钢管,环向间距 40cm,接头用长 15cm 的丝扣直接对口连接。 钢管设置于衬砌拱部,管心与衬砌设计外轮廓线间距大于 30cm,平行路面中线布置。 要求钢管偏离设计位置的施工误差不大于10cm,沿隧道纵向同一横断面内接头数不大于 50%,相邻钢管接头数至少须错开。 为增强钢管的刚度,注浆完成后管内应以 30 号水泥沙浆填充。 为了保证钻孔方向,在明洞衬砌外设 60cm 厚 C30 钢架砼套拱,套拱纵向长。 钻进过程中必须用测斜仪测定钢管偏斜度,发现偏 斜有可能超限应及时纠正,以免影响开挖和支护。 ② 双层超前小导管 主要作为穿越海底风化深槽和浅滩全、强风化花岗岩Ⅴ级围岩地段的辅助施工措施。 超前小导管采用 15m 和 两种形式,长短结合,每 2 排长导管间设置 3 排短导管,长导管采用外径 51mm,壁厚 ,长 1500cm 的自进式锚杆;短导管采用外径 42mm,壁厚 ,长 450cm 的热扎无缝钢管。 钢管前端呈尖锥状,尾部焊接加劲箍筋,管壁钻Φ 8mm 压浆孔。 钢管环向间距约 40cm,外插角控制在 8 度左右,尾端支撑于钢架上,也可焊接于系统锚杆 的尾端。 为保证隧道施工过程中掌子面的安全,每环导管施工循环对掌子面喷射 6cm 后的喷射混凝土进行封闭。 ③ 单层超前小导管 设置于陆域和海域Ⅲ类围岩地段,小导管采用外径 42mm,壁厚 ,长 450cm 的热扎无缝钢管。 钢管前端呈尖锥状,尾部焊接加劲箍筋,管壁钻Φ 8mm 压浆孔。 钢管环向间距约 40cm,外插角控制在 8 度左右,尾端支撑于钢架上,也可焊接于系统锚杆的尾端,每排小导管的纵向搭接长度要求不小于。 ④ 全断面(帷幕)超前预注浆 用于海域Ⅳ、Ⅴ级围岩的风化深槽地段,采用孔口管注浆,钻孔长 10~ 30m,孔口管采用直径 76mm,壁厚 4mm,长 4m~ 10m 热轧无缝钢管,作为止浆和孔口保护。 钻孔以 7~ 15176。 外插角向前方打入围岩,环向间距 120cm。 注浆加固厚度控制在 ,注浆孔全断面布置,注浆压力控制在 ~。 为保证注浆效果和均匀性,注浆应分段进行,即每钻进 10m 一段进行注浆,直到一孔结束。 注浆起讫范围应根据超前水平钻孔进行判定。 ⑤ 加固注浆 分长管棚注浆、周边加固注浆和超前预注浆,主要用在Ⅳ~Ⅴ级围岩地段,通过注浆使浆脉周边的风化土体受到挤密和压实的作用,从而改善风化层的强度 和减小渗透系数,同时通过浆脉硬化与土体构成一种复合体,提高土体强度,改善围岩自身承载能力和结构受力条件。 根据前期的注浆试验结论,注浆宜采用纯水泥浆液注浆,不仅可简化工艺,降低造价,而且注浆效果较好。 实际施工中通过现场实验根据工程需要,考虑添加少量附加剂来调节浆液性能。 超前地质预报 隧道地处海底,穿越不良地质多,且风化带、风化槽附近存在微风化岩破碎带,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开挖扰动后,极易发生涌水突泥和坍塌,威胁施工安全。 针对不良地质段和较弱围岩地段,把地质超前预报作为一道主要施工工序,提前 探清前方地质的真实情况,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条件。 注浆加固 注浆是穿越风化槽及其附近微风化岩破碎带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注浆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能否顺利建成。 监控量测 加强施工中间的监控量测工作,及时将有关数据进行反馈,以利及时采取相应施工措施,修改设计参数,做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施工总体部署 施工指导思想 快进场、快设营、快开工 ,力争提前进洞。 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确保施工安全生产,把施 工安全管理贯穿施工全过程。 根据隧道不同的地质条件,制定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在Ⅰ、Ⅱ级围岩条件好的情况下保持快速掘进,Ⅲ、Ⅳ级围岩段以安全为前提,稳中求快,Ⅴ级围岩为全、强风化段和风化槽段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稳扎稳打,确保安全。 依靠优化设备配套,大幅度提高工效。 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和先进的管理优化施工安排,实现平行流水作业,加强组织协调,保证工序快速运转。 严格施工方案制定,保证方案科学严谨,技术措施合理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