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圳当年对待《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态度,我们的 肚量就显得有些小了。 本文并不否认重庆有包容和大度的一面,但我们的这种包容并不是很主动的 —— 看看下江人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是下江人迅速地适应了重庆,而不是重庆迅速的包容了下江人。 因此在这几年里,我们不断推出的这些文化概念,恐怕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文化缺乏方向感表现。 而且,重庆作为一个新兴的国际化城市要想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本身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一个地区的文化是需要长时间的历史积淀才能形成的,不是找个“帽子”给它戴上那么简单。 “没有文化”,自然也就没有了“文化软实力”。 ( 2)重庆文化产业需要 经过相当长一个时期培育才能壮大。 同样,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发展壮大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育的过程。 重庆的图书出版、报刊、互联网、广播电视、文学艺术、教育等等,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我们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是,需要立即找到一个“软实力”的载体,不能等到数十年之后 ,“等不及也不能等”。 在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文化产品的情况下,因此我们只好选择了老四样:小说《红岩》、川剧《金子》、油画《父亲》、雕塑《收租院》。 十年前就是这些,十年后还是这些。 结果人家看到重庆文化,是没有进步的文化、停滞的文化。 再看看邻居四川,《来了就不 想走的城市》和《成都方式》、超女李宇春张靓颖、三星堆,总会有惊奇出现。 3.“人人重庆”给了重庆“人文关怀”的帽子,而事实上特性不是很够,并且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 既然文化不能成为重庆软实力的着力点,那么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呢。 我们所开展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就是试图从这个方面打开缺口,于是“人人重庆”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人人重庆”的出笼,让重庆首次有了自己的视觉标识,它标志着重庆进入“城市营销”时代。 但“人人重庆”有多少内涵是重庆所独有的呢。 如果把“人人重庆”放到 CIS 识别系统 (它包含三个子系 统: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 中去看,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早就是全球化的一项共识,全球共享的,没有个性和特点,而且在世界上,比我们做的好的城市也太多,因此不具有“识别性”。 由“人人重庆”所产生的“广大”的开放胸怀,政府与人民心手相连、共谋重庆发展的内涵,也需要长期实践才能形成。 同时,由它所产生行为也是很难进行“识别”的。 唯有“人人”标识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它与其它城市不同,是最鲜明的一部分。 4.“十大名片”可以成为重庆的一些细部标识,而事实上缺少文化内涵,不能代表重庆的全部 既然 文化、人文精神方面都难以形成重庆的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看来只有考虑重庆现有的其他资源了。 “重庆十大名片”在经过媒体的一番炒作之后就这样被提了出来。 但是“重庆十大名片”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因为它的“浅表化、庸俗化”,缺少文化底蕴而备受争议,甚至引来一片唾骂声。 在网络上,这“十大名片”成了网民口诛笔伐的对象,被说成是重庆文化没落的悲哀。 连本地人都不认同,何况国际。 试想:我们的投资者投资重庆难道是因为重庆有美女,有火锅吃有温泉泡。 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认上面这些“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重庆的形象,但 是,我们想要借助这些东西来达到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和人才的目的,显然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小结: 我们在寻找重庆软实力的过程中,忽略和软实力的根本特性是需要获得别人认同。 我们常常把“我们喜欢的”和“别人喜欢的”等同起来,而事实上,我们所喜欢的比人不一定喜欢。 因此我们不断地向别人推出很多“点”,但这些点似乎都不具有说服力。 其次是我们展示软实力的目的是什么。 难道仅仅就是为了“面子”。 显然不是,任何国家展示软实力的背后都不仅仅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背后的经济利益。 我们之所要展示自己的软实力,目的是显然的,就是想让别人到 重庆来投资,就是想让别人来重庆创业,就是想让别人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拿过来。 如果这两个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我们可能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软实力所在。 本文主张,在上面这些软实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之下,重庆应当停止或者减少对某些特定文化的宣传,以免引起负面作用。 应当寻找新的宣传着力点,传递出一种新的声音,让重庆以一个新的形象示人。 二、为什么说试验区是软实力的着力点 “重庆既没有文化,又没有拿的出手的名片,那么在过去的十年中,重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外资进来呢。 ”可能有人会问,你怎么能说重庆没有吸引力,没有软实力呢。 (一)制度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文化的首要内涵 本文认为,重庆在过去十年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直辖市的优势,有相对优惠的政策和相对宽松的环境。 再来看看西方发达国家的高速发展轨迹,人家为什么会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人家制度的先进性,政策的灵活性和社会的开放性上。 所以本文认为,政策才是软实力的核心。 特别是像我们重庆这样的经济吸入型城市,要亲商活商、要做好利用外资和搞活民营经济这两篇文章,都必须依靠政策实现,没有优惠政策,外资不会来,没有鼓励政策本地企业就没有积极性。 此外,我们常说文化软实力,可是却 忽略了“制度”他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文化的首要内涵。 制度与政策不仅仅是价值观的体现,还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 因此,在其他软实力不够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把制度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等同起来,只要我们找到了制度和政策的源泉,也就找到了软实力的着力点。 哪么,重庆的政策源泉在哪里呢。 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因为有“直辖市”的政策 ,而现在,我们拥有的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它就是我们下一阶段扩大开放的政策源泉。 (二)站在新的起点上的重庆需要一个全新形象 2020 年 3 月 8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 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给重庆明确了“三大定位” —— 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提出了“一大目标” ——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交办了“四大任务” ——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这个“ 314 部署”,标志着重庆站在新的起点上。 重庆过去十年的建设,是围绕“直辖市”展开的,成绩也是显著的,出色地完成了中央政府交办的任务,证明了中央设立直辖市的正确性。 胡总书记的“ 314 部署”,标志着“直辖市建设”工作的结束,新任务的来临。 用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的话说,直辖十年是重庆做准备的十年,十年发展是为重庆下一步打基础。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还明确指出 ,重庆要通过五到十年的艰苦努力把“ 314”总体部署落到实处。 几年的时间,要想让社会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对于一个发达城市而言,都是非常艰难的,何况重庆这样一个尚且处在中国西部“中游”的城市。 因 此重庆必须要寻找到一条实现目标的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内力不够的情况下,比以往更需要外力资源。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事实上,都决定了重庆必将以一个新的形象示人。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任何一个城市不可能脱离世界孤立地求发展,因此需要消除彼此之间的敌意,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包含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和谐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 ,需要取长补短,借助他人的力量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实力。 在竞争策略上,还要“合纵连横”壮大自己,以期提高 成功几率。 因此,重庆需要打破区域限制,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过与国际间城市的对比找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重新确立在国际上的现实定位与目标。 改革开放后的 20年里,深圳最大的软实力是“特区”概念,但是 20年后,“特区”的优势不在了,于是深圳选择了“中国最开放的城市”、“香港的后花园”;香港在回归前,打的“国际自由贸易区”的牌,回归后打出了“亚洲国际大都会”的牌…… 因此,软实力的着力点识随时代的需要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机展示不同的形象,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吸 引别人的效果。 并且,软实力的使用本身就是一个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说服”过程。 在交流过程中,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一种制度和另一种制度必然会产生冲突,双方都必然会放弃自已的一些东西,接受另一方的观点,是一个不断变化、一个相互融汇和更新的过程。 因此,在保持本民族根本性特色与文化的前提下,在对他人施加影响的同时,我们要持有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襟、和平的愿望。 4.“试验区”本身就是一个全新概念 它新在几个方面: 一是“试验区”的改革和过去的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他是一项“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工程浩大关系复 杂,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在时间限制上 (重庆是 12 年的完成时间), 都是此前没有的,没有经验和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其建设过程也必然是一个创新和创造的过程。 二是国家要求试验区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率先突破”。 两个方面:试验区的改革要领先其他省市自治区的改革,改革重点要领先于其他改革。 三是试验区的样本意义决定了它不同于此前的深圳等经济特区,除了改革的面扩大以外,还担负着承东启西、承外启中的使命,带动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基于国家层面上的改革试验阵地。 首先,试验区给了重 庆“三不政策”,让重庆有了比其他省区更大的自主制定政策的权力,只要不涉及国体伤及国本,都可以去做。 其次,试验区有先试先行权,意味着重庆的在很多领域都可以优先其他省区对外开放,不别跟着别人走。 只要你能想到的,都可以试验。 其三,试验区有试错机制意味着重庆的政策将更加灵活,更加宽松,而且不必顾及是否承担风险。 既然是试验嘛,错了也没有关系。 (三)试验区和软实力的内涵高度一致,比其它任何资源都更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 地区区域中心与政治地位优势 试验区: 把重庆推向了改革前沿,置身于世界的聚光 灯之下,让重庆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新舞台。 首先,试验区建设不仅仅是重庆的,而是全国性的,对全国具有样本意义和示范意义,“全国”二字明确了重庆的改革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的而不是一个地方性行为。 用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的话说: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