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01014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环境污染控制, 冯裕华 付仲逑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20。 16 03001021《环境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及名称: 03001021 环境 系统工程 ( Environmental System Engineering) 二、开课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三、课程性质 必修、专业课 四、教学目的和任务 《 环境系统工程》 不仅是一门理性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应用学科。 环境系统工程具有全局性、关联性、最优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综合体。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的途径及其应用,并培养对这一领域的专业兴趣。 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继续深造或采用环境信息系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五、基本要求 1. 要求 了解系统的概念、分类 和特征,以及系统工程的原则,掌握模型的分类和模型化的程序。 要求 熟悉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掌握系统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要求 掌握线性规划的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及动态规划。 要求 掌握数学模型的定义、应用和基本理论,熟悉河流水质模型及其模型参数的估算,熟悉一维稳态河流水质模拟,了解其他各种与环境有关的模型。 要求 掌握预测原理、步骤和定量预测方法,熟悉大气质量预测和水环境污染预测。 要求 掌握决策分析的基本概念,了解确定型、不确定型、风险型及多目标决策。 要求 了解城 市污水排海(排江)工程所涉及的基本内容,掌握排放管水力设计方法。 要求 了解城市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掌握水污染控制规划和大气污染控制规划的方法。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 高等数学 、 线性代数 、 环境学导论。 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分: 4 学时: 64,其中理论学时 4实验学时 16。 (一) 系统与系统工程 (理论学时 4) 系统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的重要方法―模型化 系统工程的应用领域与实例 (二)系统分析 (理论学时 5) 系统分析概述 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 系统分析的步骤 系统分析的方法 应用举例 17 (三)最优化技术 (理论学时 5) 线性规划 整数规划 非线性规划 动态规划 (四)环境系统数学模型 (理论学时 12) 数学模型概述 河流水质模型基本方程及其解析解 河流水质模型 水质模型参数的估算 一维稳态河流水质模拟 河口水质模型 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非点源污染水质模型 大气污染控制数学模型 (五)系统预测 (理论学时 6) 预测科学 定性预测技术 定量预测技术 环境预测 大气质量预测 水环境污染预测 (六)决策分析( 理论学时 4) 基本概念 确定型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 多目标决策 (七)城市污水排海(排江)工程 (理论学时 6) 概述 城市污水排海(排江)系统规划设计 混合现象 排放管水力设计 排海管施工方法 水下结构的侵蚀和养护 (八)环境污染控制系统规划 (理论学时 6) 城市环境规划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 废水回用系统规划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 河口水质规划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非点污染源控制措施简介 实验:(实验 学时 16) 建议在学习了课程理论部分后,选取具体案例 :① 系统地提出问题 ,明确其目标和范围; 18 ② 选择评价系统功能的指标或目标函数; ③ 明确系统的组成因素或提出各种可选用的方案;④ 建立数学模式或进行数学模拟; ⑤ 分析模式的特点,确定选优的方法,以便使系统最优化; ⑥ 按选定的最优方案建立环境污染控制系统。 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建议教材: 《环境系统工程》韦鹤平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参考书 目 : 《环境系统工程》(日)高松武一郎等编著, 刘鸿竞等译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 《 环境系统工程 》 侯 克复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环境系统工程》 (美 ). 列奇著 , [环境系统工程]翻译组译 ,北京水利出版社, 1981。 19 03001026《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03001026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Environmental Monition and evaluation) 二、开课对象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专业四年制本科 三、课程性质 选修、专业课 四、教学目的和任务 《环境质量 监测与评价》是环境科学中一门综合性的实用技术和应用科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配合相应的实践环节,可使学生掌握区域环境污染的布点、采样方法,并根据不同污染状况选择合理的监测方案。 熟悉掌握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中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原理、方法及仪器分析。 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手段并用之指导监测全程,能正确处理监测数据和表述监测结果。 了解生物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的监测方法及全程。 了解简易监测方法和自动监测,遥感遥测等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五、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讨论、实验、作业、答疑、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要求学生认真读书,课前预习 泛读,课后复习 精读,从中学会自学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在理解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自觉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 七、教 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分: 学时: 30,其中理论学时 2实验学时 8。 (一)绪论( 4 学时) 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2.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3. 环境标准。 (二)水和废水监测(理论 4 学时,实验 8 学时) 水质污染与监测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水样的预处理 物理指标检验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底质监测 20 活性污泥性质的监测 (三) 大气和废气监测(理论 4 学时)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颗粒物的测定 降水监测 污染源监测 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 (四) 固体废物监测( 4 学时) 固体废物概述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恶毒监测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 (五) 土壤污染监测(理论 2 学时) 土壤基本知识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六 )环境生物污染监测( 4 学时)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污染生物监测 生态监测 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建议教材: 奚旦立等主编,《环境监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参考书: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20 年。 何 燧源主编,《环境污染物分析监测》,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 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空气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21 02020207《土壤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及名称 02020207 土壤学( Soil Science) 二、开课对象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四年制本科。 三、课程的性质 必修、专业核心课。 四、教学目的和任务 《土壤学》是农业科学、林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它服务于环境生态建设、农业持续发展、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等。 是园林、生态、生物、土地资源、植保、农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课程。 主要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环境过程、管理和保护。 学习本课程不仅有利于学习资源与环境专业其它核心课程 ,而且所学知识可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五、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收获: ,土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和土壤水及空气的物质组成和性质; ,包括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过程、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过程等; ,土壤污染与防治和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等土壤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技术。 掌握研究土壤肥力必要的实验手段。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地学基础和微生物学等。 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分: 4 学时: 64,其中理论学时 4实验学时 18。 (一)绪论(理论学时 2)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土壤矿物质(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2)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粘土矿物; 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 实验 内容: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三)土壤有机质(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2)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实验内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22 (四)土壤生物(理论学时 2) 土壤生物多样性;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2) 土壤三相组成; 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 土壤孔性和土体构造 ; 实验内容:土壤容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六)土壤水(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2) 土壤水分类型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土壤水的能态; 土壤水的运动; 土壤中的溶质运移; 实验内容: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七)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理论学时 2) 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 土壤热量及其平衡; 土壤温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八)土壤形成和发育(理论学时 3)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发育。 (九)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理论学时 2)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 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交换反应; 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2) 土壤酸、碱性的形成; 土壤酸度的指标;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土壤缓冲性;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生物环境; 实验内容:土壤酸度的测定。 (十一)土壤养分循环(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6) 土壤氮素循环; 土壤磷和硫的循环; 土壤中的钾钙镁;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循环; 土壤养分平衡及有效性; 实验内容:土壤速效 氮、磷、钾测定。 (十二)土壤分类和调查(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2)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23 土壤调查及其应用; 实验内容:观看我国及西藏个主要土壤特性的幻灯片。 (十三)土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