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心理大纲详解-实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制 ②没有前测使得实验能控制测验和仪器因素的干扰 ③对选择及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不能控制 ( 2)事后设计 事后设计:也叫事后回溯设计,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 研究中不需要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要观察对自变量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 XO 优点:①可以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事件进行追溯,寻找特定结果的原因和出现条件 ②特别是用于研究简单的因果关系的问题 ③可以为以后提出研究假设提供充足的论据 ④不需要人为作用的介入,因此有其独特的权威性 ⑤当不能采用严格的试验设计时可考虑该设计 缺点:①缺乏控制,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或随机分组被试 ②追溯到的原因因素可能有多个,无法确定哪个是真正的原因 ③可能存在第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和自变量的可能 Ⅰ相关研究设计 相关研究设计是在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两个集合的数据,其中一个是观察到的结果,另一个是被追溯的变量,目的在于 确定两种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O1O2 评价:得出的相关关系不以为者因果,而是有三种可能: A导致 B; B导致 A; C导致 A和 B Ⅱ准则组设计 准则组设计与相关设计的区别在于,有另一些被试作为非准则组,他们不具有要观察的结果特征的状态: XO1 „„„„„„„ O2表示该组被试没有展示出准则组观察到的结果特征 O2 3.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 ,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试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充分和广泛。 通常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抽样,这时虽然可以设计控制组,但控制组和实 验组的北京条件不可能保证一定相同。 ( 1)单组准实验设计 因为条件限制和问题的性质而使研究者无法采用控制组 Ⅰ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进行一系列周期性测量,在测量的时间序列中引进实验处理,然后比较其后的测量与之前的测量: O1O2O3O4XO5O6O7O8 评价:这种设计能较好地控制成熟因素 9 有可能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详见(四)实验研究的效度部分) 没有控制组不能排除自变量混淆 不能控制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测验次数过多对被试对处理的敏感性有很大影响 Ⅱ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使用两个相等的时 间样本,在其中一个时间样本中不会出现实验变量: X1O1X0O2X1O3X0O4 评价:有效控制了历史等内部效度 但是实验安排和重复测验等因素造成实验的外部效度很差 ( 2)多组准实验设计 在不能按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来选择对等组的时候,同样可以设立控制组,这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那组将会成为实验组或控制组 Ⅰ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侧设计 O1XO2 „„„„„„„„„„ O3O4 评价:控制组让我们很好的控制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 前测让我了解了两组间起始态的差异 不能随机分配的两组不是对等的,选择与其他因素将会 产生交互作用 Ⅱ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厚测时间序列设计 O1O2O3O4XO5O6O7O8 „„„„„„„„„„„„„„„„„„„„„„„ O9O10O11O12XO13O14O15O16 评价:内部效度因素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测验次数过多对被试对处理的敏感性有很大影响 选择偏差可能与实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影响外部效度 ( 3)平衡设计 准实验的平衡设计在不同组间不能进行被式的随机分配, 请参照真实验部分的平衡设计 4.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程度较高,实验者可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有效的控制内在无效 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能在随机化原则上选择和分配被试。 ( 1)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 完全随机化设计也称简单随机化设计,用随机化方法将被式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式实施不同的处理 Ⅰ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侧设计 在实验之前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被试分为两组,并随机选择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控制组,分别接受和不予实验处理: RO1XO2 RO3O4 评价:避免了选择及其交互作用的干扰 控制组能良好的减少历史、成熟、测验、仪器等因素的影响 测验对被试对处理的敏感性有影响,降低了外部效度 Ⅱ随机实验组控制 组后侧设计 为了克服前测的影响,这里我们去掉了前测: RXO1 RO2 评价:它已经趋于理想的实验设计 Ⅲ随机多组后侧设计 处理的水平已经不只有一两个,除了水平数增多,本实验设计的基本情况都与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侧设计相同: RX1O1 RX1O2 RX3O3 ( 2)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设计 多因素实验设计指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自变量),并且每个因素有最少两个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结合 例: 3 2完全随机化双因素实验设计的模式 RXa1Xb1O1 10 RXa1Xb2O2 RXa2Xb1O3 RXa2Xb2O4 RXa3Xb1O5 RXa3Xb2O6 ( 3)随机化区组设计 随机化区组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区组内的被试差异尽量缩小,而区组之间的差异依据设计要求而定。 区组的原则是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尽量在某种特质上属性相同。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区组过程看作对某一有嫌疑的额外变量的控制,每个区组内在此差异因素上保持恒定水平,从而清楚的让人看到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区组的结果为实验增加了一个因素不同水平的组间设计层面,而在区组内则可以继续按照组内或组间进行后继设计。 经过思考我们可以看出,随机区组接区组内组内设计可看作是 一种混合设计,而随机区组组间设计可看作匹配后组间设计。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1.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密切相关,如果对无关因素控制不充分则导致自变量混淆,降低内部效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否普遍推论到样本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 外部效度主要看实验过程接近现实的程度。 2.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 1)主试因素 主试除了给出指导语影响被试的行为以外,还能引起诸多微妙的干扰,它们统称为 实验者效应。 ①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 应 /自验寓言 /毕马龙效应: 为了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 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 之后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 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 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 ,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 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 罗森塔尔认为,实验结果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 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这一效应类似于一种变态的心理现象,即“性景恋”。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 相传,他性情孤僻,一人独居,擅长雕刻。 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 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 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 英国作家萧伯纳根据这个希腊神话故事,写过一出喜剧,主人公艺术家毕马龙爱上了自己雕刻的美女。 朝思暮想热情地期望,雕像变成活人,美梦成真,有情人终成眷属。 毕马龙效应的含义是你预期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心理学也称这一现象为自验预言。 自验预言是直觉的明示,是潜意识的提醒。 罗森塔尔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命名 了 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种现象说明 主试 的期待不同,对 被试 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 被试 受到的影响不同 从而表现也有差别,期待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 ②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 /马太效应: 光环效应: 又叫做 晕轮效应 ,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即根据 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做出全面的结论。 马太效应则是光环效应发展的一种可能的结果。 《圣经》,“马太福音”第 25章有这样的归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③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所 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征 投射 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 从而形成一种认知障碍 ,它能 导致 对他人的感情、意向 做出 错误的评价。 ④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 : 又称定型效应,是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在有区组的或者控制组或组间实验设计中,不同组的特性不同可能影响主试对其结果的判断倾向。 11 ⑤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具体概念见《 MJ心理大纲解析 普心》长时记忆部分) 如对被试的处理不能同时完成,被试的顺序可能导致主试对其印象不同。 ⑥观察 者偏见 观察者偏见: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观察的错误 刻板效应和投射效应以及光环效应都属于观察者偏见,可见其范围很广,因为人们总是“看见”他们想看见的。 ( 2)被试因素 被试因素主要表现在 要求特征 上面,当然还有其他的。 总之,指望被试在实验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是非常困难的。 要求特征:被试通过对主试的语言行为和态度的察觉,判断主试的实验目的从而自觉不自觉得改变自己的反应 对被试传递的实验信息 和 线索成了决定被试行为的显著因素,这样的线索就是实验情境中的要求特征 常见的要求特征包括霍桑效应、评价忧虑、取悦研究 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等。 ①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被事当面临新情境发现自己比较特别并正在被关注的时候,行为上会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 美国西部电器公司曾对提高工人的士气和生产力感兴趣,于是做了一系列实验改善工人的环境并设立对照组,结果发现,不管进行什么控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工人生产力都会提高。 (所谓“人来疯” —— MJ注) ②评价忧虑 /取悦研究者 /罗密欧与朱丽叶现象 评价忧虑:意识到自己正在被人观察和评价,被试担心自己的行为不能被别人认可而产生的忧虑的心理,从而导致行为异常 取悦研究者:在评价忧虑的基础上,为了得 到较好的评价而按照假象的主试的愿望去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如平常一样 罗密欧与朱丽叶现象:在探测到主试愿望后产生逆反心理,故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主试的愿望破灭 莎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爱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感情也因此更加牢固。 ③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被试认为某种无效刺激具有某种功能,从而有意无意中按照这种功能的结果来行为或者是表现出刺激有效的反应 安慰剂效应相当于发生在被试身上的 期望效应 ,都是人强烈意念的能动性的表现,是一种自我暗示。 在医学研究,在对病人进行某一种药物处理后,病人就报告病情有所好转,但这种药并不能医治病人的病,如告知某病人注射的是葡萄糖,病人反映精神好些了,其实注射的只是蒸馏水。 ④亨利效应 亨利效应:被事接受虚假的信息或其他刺激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积极的态度,从而在反应上表现出异乎平常的正面效果 亨利效应同样相当于被试身上的期望效应。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 这天是他 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 活下去的勇气。 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 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 ”“真的吗。 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 “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也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 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 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 30年后,他竟然成了议价大公司的总裁。 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我的护球很像亨利。 —— 李毅注) .:在控制组实验组设计中,由于实验组被给予实验处理,被试会较多产生安慰剂效应,而主试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同时,在操作组,被试由于未被重视,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或被激发斗志而出现亨利效应。 ( 3)历时 历史 (亦称“经历”) 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时间。 当出现这种情况 是,研究者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自变量引起还是由特定时间引起。 ( 4)成熟或自然发展 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 如变得较为成熟、疲倦、饥渴或对实验丧失兴趣等。 12 ( 5)选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