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versdh和ipoveratm技术对比(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统的重叠模型。 在 MPLS中,每一路由器即为交换机,在传统的第三层的报头前加上固定长度标签( Label),通过这些标签,在每个 MPLS路由器中建立一个类似于传统路由表的标签路由表。 在转发数据报时,查找这些固定 长度的标签路由表以达到快速转发数据报,而传统的路由表查找采用的是最长前缀匹配法。 MPLS使用专用的标签分配协议( LDP),此协议用来建立传统的路由表和标签路由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在 MPLS路由器之间建立一条基于标签的数据报转发的快捷路径。 MPLS也可以使用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 OSPF)建立快捷路径而不采用 LDP协议。 MPLS目前只支持 IPv4,但其的适用范围不局限于 ATM,其目标是任何数据链路层技术,只要其支持识别快捷路径的固定长度的标签,如以太网等。 5IPoverSDH 由于 SDH环提供路由之间的点对 点连接,因此 IP 包必须映射到点对点的链路上,最常用的技术是采用 IETF的点对点协议( PPP)封装。 IPoverSDH也被称为 PacketoverSDH( POS)技术。 PPP是点对点的链路层技术,主要提供以下功能:在同一链路上封装和传输不同的网络层协议数据报,建立、配置和测试链路层连接,建立和配置网络层协议。 PPP指定了封装机制和链路控制协议( LCP),另外, PPP还需要认证、链路质量监视,以及网络控制协议( NCP)。 PPP采用类 HDLC的成帧机制,可以运行在各种物理接口之上,如 RS23 RS422和 等。 PPP把 SDH视为字节同步链路, PPP帧作为字节流映射到 SDH的净荷中,在类 HDLC的帧中使用相应标志来识别在 SDH净荷中的 PPP帧。 骨干网中采用 IPoverSDH, CPE设备直接连接接入服务器,接入服务器再与骨干路由器相连,骨干路由器连接 SDH双环以构成骨干网。 6IPoverATM和 IPoverSDH技术比较 IPoverSDH和 IPoverATM作为两种主要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不同: ISP启用 IPoverSDH的最大原因是 ATM信元头的开销(信元税)太大( 5/53),附加的开销还有 AAL5(填充、 8字节的尾)和 LLC/SNAP封装( 8字节)。 对于 IPoverATM,假设物理层使用 SDH的 STM1链路, IP 包大小为 576字节。 对于 IPoverPPPoverSDH,也是 STM1链路, IP 包大小为 576字节。 以上比较显示,运行在 ATM之上的 IP 只利用线路速率的近 80%,而运行在 PPPoverSDH的 IP 却为 95%,对于广域网主干路由器来讲, IPoverSDH额外的容量将显得十分诱人,因为在广域骨干网,带宽比较昂贵,而不像在局域网或园区网中带宽相对比较廉价。 ATM具有管理分配给每个信息流( VCC)的全套带宽管理功能,它根据所要求的 QoS分配相应的带宽给这些 VCC。 因为信元交换的特性, ATM允许多信息流共享链路,并且保证一定的带宽给每一信息流以满足其 QoS。 PPP并不提供任何的带宽管理功能,它只是简单地提供点到点的链路, IP 必须调度其分组转发功能,以确保每一信息流获得公平的链路带宽份额。 这在低速的链路上将会产生问题,当传输低优先级的大包时将阻塞其余的高优先级的包,比如说 传输一个低优先级的文件送包将阻塞对时延敏感的话音包的传送。 对于对时延第三的实时应用,在带宽受限的链路上,这种时延的变化将抵消 IPoverSDH带来的带宽效率的优势。 QoS 服务质量有关的参数有端到端的时延,时延抖动、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