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γ R= 整根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gf 7 股 690 745 800 860 920 19 股 670 720 780 840 900 4 结构 分析 移动通信 钢塔桅 结构 一般采用自立式钢塔架、单管塔、拉线 塔 等型式。 塔桅结构的选型应 综合 考虑使用要求、周围环境与景观、建筑物的承受能力 以及工程造价等因素。 塔桅 结构 平台内力和位移的计算,应根据平台结构类 型选用相应的计算简图,塔体可视为平台结构的支座。 自立式钢塔架的横截面通常为三角形、正方形等,一般 情况下 宜 采用正方形的角钢塔,为配合场地条件或装饰效果,也可采用矩形的角钢塔或小根开的三角形钢管塔等。 塔架的根开尺寸,应根据塔高 、 荷载 及 场地情况等确定。 一般正方形(塔柱坡度变化)的角钢塔,根开尺寸 不宜小于 塔高 1/8, 钢管塔的根开尺寸 不宜小于 塔高的 1/25,因场地条件限制或有其它特殊要求的,可不受此限。 钢塔架为空间结构,计算塔架结构时,宜将结构作为整体,按整体 空间刚架法,采用三维空间程序进行受力分析,主材与腹杆之间、腹杆与腹杆之间的连接,可按实际情况,视为刚接或铰接。 当钢塔架截面为四边形时,在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应考虑 如下 两种作用方向 (图 )。 图 塔架水平力作用方向 当钢塔架截面为三角形时,在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应考虑 如下 三种作用方向( 图 )。 图 塔架水平力作用方向 当计算所得四边形钢塔 架 斜杆承担的剪力与同层 塔柱承担的剪力之比 2  M tgVb时, 斜杆内力取塔柱内力乘系数  ,   hb  ( ) 图 斜杆最小内力限值计算 如图 , V、 M 为层顶剪力、弯矩; b 为层顶宽度 ;  为塔柱与垂直线之夹角; h 为所计算截面以上塔体高度;当为刚性斜杆时 181。 = 1, 柔性斜杆时 181。 = 2。 铁塔辅助杆件 的 承载能力应不低于所支撑主材内力的 2%、斜材内力的5%。 单管塔一般采用异型钢管制作,外观向上呈圆锥形,为悬臂式的单杆结构。 单管塔可按 悬臂 压弯杆件 计算 , 并 应考虑杆身变形的二次效应影响。 钢管外壁的坡度小于 2%的单管塔,应计算由脉动风引起的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振动效应。 单管塔 高度超过 50 米时宜采用适当的振动控制技术以减小结构变形。 拉线 塔塔身 的 内力分析 可按拉线节点处为弹性支承的连续压弯杆件计算,并考虑拉线节点处的偏心弯矩 ;有条件时 也 可用梁索单元或杆索单元 有限元法计算。 当 塔 身为格 构式时,其刚度应考虑杆身剪切变形后的抗弯刚度变化,其刚度应乘以折减系数ξ。 折减系数可按下式确定: 200  il () 式中 0l —— 弹性支承点之间杆身计算长度( m); i —— 杆身截面回转半径( m); 0 —— 弹性支承点之间杆身换算长细比,按本 规范 条计算。 拉线塔 的拉线可按一端连接于 塔 身的抛物线计算 , 拉线上有集中荷载时,可将集中荷载换算成均布荷载。 拉线的截面强度应按下式验算: gfAN () N —— 拉线拉力设计值( N) A —— 拉线的钢绞线截面面积( mm2) gf —— 钢绞线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N/mm2) 拉线的初始应力应综合考虑杆体变形、内力和稳定以及拉线承载力等因素确定,宜在 100~250N/mm2。 拉线塔应进行整体稳定验算,其安全系数不应低于 ; 拉线塔 高度小于 20 米 时杆身 可 采用钢管,大于 20 米 时宜采用格构式杆身;拉线布置:平面上 宜 为互交 120o 的三个对称方向,或互交 90o 的四个对称方向,拉 线与地面夹角 宜 为 30 o ~60 o,最大不能超过 65 o。 拉线塔高度不宜超过 40 米。 5 构 件及 节点 连接 一般规定 钢塔桅的构件和连接设计 应 满足施工和建成使用阶段的受力要求。 结构 构件的强度、稳定和连接强度,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采用荷载基本组合和强度的设计值进行计算。 构件连接当 采用螺栓连接时应验算螺栓的受剪、受拉及承压承载力;采用焊接时应验算焊缝的抗剪、抗拉和抗压承载力。 构件 设计 结构构件的设计,必须进行受弯、轴向受力强度计算 以及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验算,有关计算可结合钢塔桅总体结构分析,通过计算机软件计算,必要时,应通过手算复核,具体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的有关规定进行, 但 塑性发展系数 yx、 应取 为 1。 塔架的主材、腹杆等构件的长细比 λ 应不超过下列规定值: 受压弦杆材 λ≤ 150 横杆、斜杆 λ≤ 150,当内力小于杆件承载力的 50%时,λ≤ 200 辅助杆、横隔杆 λ≤ 200 受拉杆 λ≤ 350 桅杆两相邻拉线节点间杆身长细比宜符合下列规定: 格构式桅杆(换算长细比) λ≤ 100 实腹式桅杆 λ≤ 150 塔桅构件的长细比 λ应按如下规定计算: 主材长细比λ按表 采用。 斜杆长细比λ按表 采用。 横杆和横膈长细比λ按表。 表 塔架和桅杆的 主材 长细比λ 弦杆形式 二塔面斜杆交点错开 二塔面斜杆交点不错开 简 图 长细比 xi  0yil 符号 说明 xi 单角钢截面对平行肢轴的回转半径 yoi 单角钢截面的最小回转半径 l 节间长度 表 塔架和桅杆的斜杆长细比λ 斜杆形式 单 斜 杆 双 斜 杆 双 斜 杆 加 辅 助 杆 简 图 长 细 比 0yil 当斜杆不断开又互相连结时: yoil1 当斜杆不断开又互相不连结时: 0yil 当 斜杆断开,用节点板连接时: 0yil 斜杆不断开又互相连结 当两根斜杆为一拉一压时: xi 当 两斜杆同时受压时: xi 当 A、 B点与相邻塔面的对应点之间有连杆时: 相邻 两根斜杆为一拉一压时 : yoil1 相邻斜材 均 为压杆时 : xi 当 A、 B点与相邻塔面的对应点之间无连杆时:xi 表 塔架和桅杆的横杆及横膈长细比λ 简 图 截 面 形 式 横 杆 横 膈 当有连杆 a时: xil1 当无连 杆 a时: 01yil 02yil 当有连杆 a时: xil1 当无连杆 a时: 01yil 当交叉杆不断开又互相连接, 02yil 当一根交叉杆断开,用节点板连接时: 0yil 当有连杆 a时: yoil1 当无连杆 a时: xil12 02yil 当有连杆 a时: 012yil 当无连杆 a时: xil1 02yil 格构式轴心受构件对虚轴长细比应采用换算长细比 0 , 0 应按表 计算。 表 格构式构件 换算长细比 0 构件截面形式 缀材 计 算 公 式 符 号 说 明 四边形截面 缀板 2120   xx 2120   yy x 、 y 整个构件对 xx 轴或 yy 轴的长细比 1 单肢对最小刚度轴 11的长细比 缀 材 xxx AA120 40  yyy AA120 40  xA1 、 yA1 构件截面中垂直于 xx 轴或yy 轴各斜缀条毛截面面积之 和 等边三角形截面 缀 板 2120   xx 2120   yy 1 单肢长细比 缀村 120 56 AAxx   120 56 AAyy   1A 构件截面中各斜缀条毛截面面积之 和 注: ① 缀条式轴心受压格构式构件的单肢长细比 1 ,不应大于构件两方向长细比较大值 max 的 ;当缀件为缀板时,其单肢长细比不应大 于 40,并不应大于 max的 (当 50max  时取 50max  )。 ② 斜缀条与构件轴线间的倾角应保持在 400~700范围内。 单管塔受弯压时应考虑管壁局部稳定影响: 环形 单管塔 考虑到管壁局部稳定 的 影响, 应按 下式 进行验算 : fNNWMANdE  39。 () 式中 : N —— 所计算构件所受的轴心压力 , N; M —— 环形单管塔所受弯矩,取 计算构件所受的最大值 , Nmm; 39。 EN —— 欧拉临界力 (N ),  2239。  EAN E  ;  —— 弯矩作用平面内轴心受构件稳定系数,按《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 ; W —— 毛截面抗弯模量 ( 3mm )。 d ―― 设计强度修正系数, 按下式计算: 对 Q235:  8 3 2tDtDtDtDd 对 Q345: 2 4 1 4 9 2 5 6 1 42tDtDtDtDd 式中 : D —— 环形单管塔外径, mm; t —— 环形单管塔壁厚, mm; 多边单管塔考虑到管壁局部稳定影响, 应 按公式 ()进行 验算, 其中 d 按以下式计算: 四边形、六、八边形: d 660ftb )0 0 0 4 4 ( tbfd  9 2 56 6 0  ftb 十二边形: d 610ftb )0 0 0 5 0 ( tbfd  9 2 56 1 0  ftb 十六边形: d 545ftb )0 0 0 5 3 ( tbfd  9 2 55 4 5  ftb 式中 : b —— 多边形单管塔单边宽度, mm; t —— 多边形单管塔壁厚, mm; 连接 设计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及施工进度,塔桅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宜采用螺栓连接,并采取现场 拼装。 局部部位如:塔脚板、法兰盘、钢管之间及钢管与节点板之间等的连接,可采用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