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聚酯链行业风险分析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外资企业也拥有规模不小的产能。 四、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精对苯二甲酸(PTA)主要采用对二甲苯(PX)空气氧化法生产。 我国从1970年代开始大量重复引进PTA装置,至今已有16套,不仅囊括了Dupond、BP、三井、Eastman等各种主流工艺,还包括了这些公司不同年代和产能规模的装置,种类非常齐全。 PTA中温氧化法是由美国中世纪公司(MidCentury)于1955年发明,并在科学设计公司试验成功。 1956年Amoco化学品公司从科学设计公司获得此项专利后,在伊利诺斯州的乔利埃特建成了第一套装置,生产粗对苯二甲酸,再经TA酯化法精制成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 1965年,该公司开发出加氢精制工艺,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工艺。 到目前为止,形成了BPAmoco、INVISTA、三井油化、三菱化学、Eastman、Interquisa、泽阳、DOWINCA等专利技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BPAmoco和INVISTA。 由于PTA装置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又强调规模效益,故长期以来国内PTA生产装置全部由国外进口。 PTA项目投资大,至少在20亿元左右;技术要求条件较高,需要购买国外专利;建设期长,需要2至3年;审批严。 需要得到发改委的审批核准。 PTA行业的资金和技术进入壁垒很高,其固定投资巨大,设备专业化程度高,不容易出售和转让,退出壁垒也很高。 PX也属于资金,技术密集性产业,需要稳定,可靠的原料供应,需要石化生产专业人才和专业经验。 虽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欲通过引进融合内外资金发展聚酯链产业,但进入的难度较大。 第二节 聚酯链行业市场竞争综合评价我国聚酯链行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 聚酯链行业中的PET行业国内产能巨大,而PX和PTA行业,特别是PX行业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发展空间很大。 对于PTA行业,在国际原油价格不断飙升及产能迅猛扩张并导致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国内许多PTA企业步履维艰,夹缝中求生。 不过,也有相当多数企业开始积极利用郑商所的PTA期货合约来规避风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统计,2006年中国共有15个工厂,19套PTA新装置;新增产能占到亚洲的60%,预计2007年将占到77%,%。 与此同时,我国大量吸收了包括韩国、泰国、日本、印尼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富余PTA供应量,因而使国内PTA供应量大增。 数字显示,去年国内PTA总产能为923万吨,PTA产量约为700万吨。 中国PTA项目的利润率正在迅速下降。 ,PTA新增配套供应能力明显大于聚酯新增产能。 在此情况下,2006年PTA供应紧张缓解,甚至出现了相对过剩,并将导致PTA效益绝大部分向上游PX转移。 由于资源限制,国内聚酯行业发展正面临来自中东石油地区加速发展的巨大压力。 到2010年,中东地区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746万吨,而本地区需求仅为50万吨,这些过剩产能将主要销往中国市场。 不仅如此,目前国内较为僵硬的销售模式也在制约着PTA企业的盈利水平。 由于目前国内PTA采购通常都由年初预定,而由于产能不断扩张,PTA生产商竞争激烈,只有压低利润,才能提高市场占有率。 所幸的是,在面临严峻考验的同时,一部分企业已经捕捉到刚刚上市三个月的PTA期货所带来的机遇。 PX行业,作为聚酯链行业的上游,由于其依赖于石化企业,因此其进入壁垒很高,使得竞争并不充分,盈利水平较高。 很多PTA企业开始向PX行业转移。 第三章 聚酯链行业投资与效益分析第一节 聚酯链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根据对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4相关数据的分析,石化行业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为10%左右,对全国工业企业总资产和总资产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3%和22%。 并且在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速度下,石化行业保持了同GDP同样的高速增长,对GDP和工业总资产和工业总资产的增加值的贡献基本保持稳定,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的角度看,石化行业位于国家产业链的中上游,是纺织、医药、服装、汽车、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下游产业提供了主要的原料来源。 因此,石化行业通过对其他行业的支持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延伸贡献和影响度会更卓著。 未来我国石化工业将由低档次产品转向高档次产品发展,许多高科技将在石化工业得以应用,而石化工业的高档次产品,如功能性塑料等又将为高科技领域提供重要原料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石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将不断升级提高。 聚酯链产品,包括PX,PTA,PET是石化工业的中间产品,为下游服装等提供原料。 我国聚酯的生产、消费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聚酯、涤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近几年来,我国聚酯产量、消费量保持快速增长,增速远高于世界水平。 从发展趋势看,估计未来我国聚酯供需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还会有所提高。 在我国的纺织品中,化纤纺织品所占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其中化纤原料中80%又是涤纶,而生产涤纶的最主要及首选原料就是PTA。 (PTA为精对苯二甲酸的简称,是生产聚酯(PET)的主要和首选原料,是化纤工业的主要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化纤纺织、容器、包装、薄膜等生产领域,目前PTA产品毛利可达20%~35%)。 我国是最大的聚脂生产国,近年来有有许多新建聚酯和涤纶装置投产,未来几年,对聚酯需求仍将保持200万吨/年的高增长。 可以说纺织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增加了化纤需求,强劲的需求拉动促进了化纤行业的发展,在纺织化纤工业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国内聚酯工业的产能扩张近几年达到年均2位数的增长,而化纤纺织、聚酯行业的大发展又必然刺激PTA行业的发展,目前中国90%以上的PTA用于纺织化纤品。 中国聚酯工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对PX和PTA的需求,但从我国近几年的情况来看,PX和PTA行业的发展仍相对滞后,PX和PTA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导致PX和PTA供需矛盾日趋突出,远远不能满足下游的需要,进口量飞速增长。 由于纺织服装业的出口优势和国内不断扩大的需求,今后每年PX和PTA还将以12%至14%的速度增长,目前国内PX和PTA生产能力还不能满足国内纺织工业及其他聚酯产业的需要。 在市场对PTA需求和高额利润推动下,国内PX和PTA产业已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 第二节 聚酯链行业投资状况分析及预测一、聚酯链行业投资总体状况分析我国PTA供需缺口的出现是从1998年国家放开聚酯项目的投资审批和聚酯规模技术的国产化后开始的。 大量外资及民营资金投入到中型以上规模的聚酯项目建设之中,国内聚酯生产能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国家对PTA和PX产业的控制和我国原有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却制约着PTA和PX工业的发展。 由于过去中国对石化工业的投资采取限制政策,国际资本难以直接进入中国市场,迫使其在中国周边地区建设大规模的生产装置,仅中国周边地区PTA生产能力就占亚洲的50%以上,如中国台湾省、韩国、日本、泰国,这些地区PTA产量的1/2左右都会供应中国市场。 由于政策管理方面的限制BP与珠海的PTA合资项目,从报批到正式投产,总共花了10多年时间。 因此,管理体制的限制成为我国PTA工业发展的瓶颈。 长期以来,除原有的石化系统外,其他部门的国有资本很难进入PTA和PX领域,更不用说外资和民营资本了。 中国PTA和PX生产一直由石化系统国有企业垄断,由于体制和历史包袱较重的原因,PTA和PX投资效率低下,投资主体过于单一,资金投入不足,使聚酯原料工业落后于聚酯工业的发展,成为聚酯链产品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PTA和PX需求长期依赖进口满足的状况决定了我国PTA和PX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时间PTA和PX产业成为石化行业的投资热点,政府对PTA和PX产业的控制也在逐步放开。 近年来,我国相继批准了珠海BP等合资项目、上海远东纺织等台资项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部门还批准了华联控股与绍兴展望等民营企业在浙江省的合资项目,这是在国有控股条件下,民营资本首次进入PTA领域。 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我国PTA产业已逐步形成国有、外商合资、外商独资、民营等投资主体参与的竞争格局。 多元投资主体进入PTA产业,一方面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单一投资主体造成的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可在市场开放后的国际竞争中降低产业风险。 二、行业投资资金来源分析2000年以前,聚酯链行业企业主要是中石化旗下子公司,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国内贷款和自有资金。 近几年,外商投资逐渐增多。 三、投资企业性质结构分析我国PTA主要分三块:进口、民营、中石化,2005年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3%、22%、22%,中石油占3%。 在2006年以后的扩容中,民营、合资企业数量占优,因此,2006年以后这个比例将发生重大变化,PTA的民营、合资企业将逐步占主导地位。 四、行业投资建设项目分析英国石油与珠海富华投资的PTA项目有望年底投产由英国石油公司(BP)与珠海富华集团共同在珠海投资兴建的PTA二期项目进展顺利,有望在2007年底投产。 届时,珠海PTA产能将扩大到12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PTA生产基地。 据英国BP公司与珠海富华合资公司——珠海BP化工有限公司总裁雷德恩近日在珠海透露,作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二和全球石化行业的龙头企业的英国BP公司,已在珠海累计投资超过10亿美元,上缴税收6亿多元。 已投产的珠海BP化工有限公司PTA项目一期工程,设计年产35万吨,经扩建可达年产50万吨PTA的规模,所生产的PTA将主要供应中国市场。 五、“十一五”投资资金需求分析《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到2010年,化纤行业主要产品产量要达到240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 同时提出化纤行业“十一五”期间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强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力度,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原料开发,提高化纤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等新型纤维;追踪国外聚酯、涤纶最新技术,积极开发优质化、超大型化、精密化、短程化新一代国产化聚酯涤纶成套技术装备,发展锦纶大型聚合技术;加快开发腈纶多功能、差别化纤维品种开发,扩大丙纶、维纶等在非纤领域的应用,提高氨纶优质化、差别化;加强化纤企业清洁化生产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到“十一五”末,行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要达到21世纪初国际水平,新产品贡献率达到5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90000元/人年,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15%。 十一五期间,无论是扩建规模还是技术研发,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十一五”期间的资金需求将非常大。 第三节 2007年聚酯链行业效益分析及预测一、效益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一)成本结构分析及预测聚酯链行业的成本主要有三部分油价、运输成本及设备折旧。 其中油价波动较大,对聚酯链产品的价格影响很大。 (二)上游行业影响分析及预测2006 年油价高位运行,尽管近期原油价格深幅回调,但仍然处于高油价的区域。 2006年前3季度油价处于高位运行,WTI油期货价格最高达到80美元每桶。 、同2005年同期相比,%、%、%。 从2006年8月中旬开始,油价开始回调,2006年11月WTI油期货价最低下探至56美元/桶左右。 此时,同其年内高点相比,WTI油价已深幅回调约25%。 尽管目前油价同年内高点相比已经深幅回调约24%,但目前WTI油期货 56美元每桶的价位同历史同期相比仍然处于高位。 原油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聚酯链产业成本的高低,原油价格依然在高位运行,价格的压力必然会向聚酯链行业传递,对聚酯链行业带来不利影响。 (三)下游行业影响分析及预测聚脂行业,PTA主要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简称聚酯)。 -(乙二醇)。 PTA的产品包括涤纶长丝、短纤、纤维用切片、瓶用切片和薄膜用切片。 据统计,我国聚酯产能已由2000年的595万吨增至2005年的2000万吨以上。 其中,非纤用聚酯产能为278万吨。 在非纤用聚酯产能中,瓶用聚酯产能达220万吨。 2005年国内聚酯消费量达到1430万吨,其中非纤用聚酯消费量达到245万吨。 尽管目前我国非纤用聚酯消费水平还很低,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纤用聚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但从总量上讲,目前PTA的下游产品主要是聚酯纤维。 化纤行业,聚脂产品中聚酯纤维对PTA的需求量最大,决定着PTA消费情况。 聚酯纤维俗称涤纶,在化纤中属于合成纤维。 合成纤维制造业是化纤行业中规模最大、分支最多的子行业,除了涤纶外,其产品还包括腈纶、锦纶(尼龙)、氨纶等。 2005年我国化纤产量162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4400万吨的37%。 合成纤维产量占化纤总量的92%,而涤纶纤维占合成纤维的85%。 涤纶分长丝和短纤,长丝大约占62%,短纤大约占38%。 长丝和短纤的生产有两种:一种是PTA和MEG生产出切片,用切片融解后喷丝而成;一种是PTA和MEG在生产过程中不生产切片,而是直接喷丝而成。 纺织行业,聚脂纤维可用于制作如防弹衣、安全带等材料,但用量很少,主要用途是作为纺织原料的一种。 国内纺织品原料中,棉花和化纤占总量的90%。 我国化纤产量位列世界第一,2005年化纤产量占我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2690万吨的61%,化纤中涤纶占化纤总量的80%。 因此,涤纶是纺织行业的主要原料。 涤纶长丝供纺织企业用来生产化纤布,涤纶短纤一般与棉花混纺。 二、聚酯链行业运行效益分析2006年,尽管遇到了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贸易摩擦明显加剧等等不利因素,但聚酯链行业运行良好,产量增长很快,经济效益良好。 2006年国内聚酯链产品的产量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国内需求巨大,聚酯链行业中的PX和PTA的进口量依然很大,进口依存度仍然高达40%以上。 2006年3月到8月聚酯链行业中的PTA价格上涨很快,PX行业获利不菲,PET行业也从中获益,而PTA行业自身由于PX合同货源不足、PX现货暴涨而无利润很小。 总的来说,行业全年产品产量呈现快速增长局面,行业效益良好。 (1)市场运行起伏较大。 2006年PTA现货市场经历了少有的大幅涨跌行情,并创下1996年至今10年来的最高点11300元/吨。 2006年3月中旬至8月底半年多的时间内PTA现货主流价格从7730元/吨涨至11300元/吨,上涨3570元/吨,%;之后经过1个半月的快速下跌,价格跌到808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