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第一期(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在羊、马和猫也找到免疫缺陷病毒,至于如何传播给人类的,从谱系分析尚不能得出解释。 如果对现今有关 SIV和 HIV的研究作仔细的探讨,总结它的地理分布、蔓延的历史、对人类和猿猴不同的致病性以及 HIV— O的存在,可以设想还有其他 HIV变异株在传播,发现引起免疫 缺陷病的 HIV变异株,在 HIV1和 HIV— 2试验阴性的病人技术上是简单的,可以将这类变异株称之为HIV— U,如果变异株不引起典型的临床症状,其发现则甚困难。 结论:今后对 HIV的诊断,必须针对那些已有的或新传播的 HIV变异株,研究确诊的方法。 ( 摘自:德国医学 第 12卷 第 3期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郝连杰译) 滴金法同步检测甲、乙、丙型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方法学建立及评价 马文君 目的: 建立同步检测甲、乙、丙型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的金免疫渗滤法 (GIFA)的实验方法,并对其性能作评价。 方法: 采用胶体金作为免疫示踪物 ,标记羊抗人 IgG单克隆抗体 ,将相应的病毒抗原 HAVAg、HBcAg及 HCVAg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薄膜表面 ,标本中所含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 ,加入金标记抗体 ,即可在薄膜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斑点。 结果 :自制的 GIFA纸条法检测 645份血清标本 ,与 ELISA、 RIA法作对比 ,符合率分别为 %、%、 %,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 2ng/ml、 1ng/ml、 1ng/ml。 本实验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操作简便。 讨论: GIFA法由于其方法的局限法 ,检测灵敏度较 ELISA及 RIA低 ,检测 ELISA灵敏度为,而我们的实验表明 ,我们建立的方法检测灵敏度在 1ng/ml以上,稍逊一筹的灵敏度可能将部分滴度较低的标本漏判。 但该方法简便 ,不需特殊设备 ,实验耗时较短;成本较低 ,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减轻肉体痛苦 ,三份不同标本用同一载体 (GIFA纸片 )一次检测即可得出 3种肝炎病毒的感 染状况。 (摘自: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年 3月第 15卷第 3期) 18 血清反复冻融对 HBsAg 和抗 HBs 抗体检测的影响 徐美艳 一、引言 :对 183份血清标本冻融前、冻融 3次、冻融 6次后的 HBsAg和抗 HBs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比较。 二、材料和方法: 材料:西京医院门诊乙肝 5项检测血清 183份,年龄、性别、诊断不限。 方法:于初次检测 HBsAg和抗 HBs后置 20℃过夜,连续冻融 3次、冻融 6次后分别检测HBsAg和抗 HBs。 科华试剂。 3次检测用同一批号试剂,严格按说明书方法判断阴阳性结果。 三、结果: HBsAg:冻融前、冻融 6次后均阳性 61份,均阴性 115份,冻融前阴性冻融 6次后阳性者 1份,冻融前阳性冻融 6次后阴性者 6份,符合率为 % 抗 HBs:冻融前和冻融 6次后均 阳性 97份,均阴性 10份,冻融前阴性冻融 6次后阳性者 2份,冻融前阳性冻融 6次后阴性者 10份,符合率为 % 四、讨论: 血清反复冻融对 HBsAg的检测没有影响,冻融 3次和冻融 6次与冻融前相比,无论阳性率和 S/N值均无明显差别 抗 HBs冻融 3次与冻融前没有显著差别,而冻融 6次后与冻融前相比,其阳性率有明显下降,经对冻融前和冻融 6次后抗 HBs检测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冻融 6次后和冻融前无相关性,冻融前阳性标本 107份,而冻融 6次后下降至 99份,说明冻融对血清抗 HBs的检测结果确有 影响, 原因尚不清楚 临床上或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血清可以放置在 20℃贮存,反复冻融将不会影响HBsAg的检测结果;而对抗 HBs的检测,应尽量避免反复冻融,进行多指标检测时,应提前将所有试剂盒准备好,短时间内完成。 (摘自:经验交流 文章编号: 10002790(2020)12108401) 冻融前 冻融 3次 冻融 6次 阳性数 阳性率 S/N均值 阳性数 阳性率 S/N均值 阳性数 阳性率 S/N均值 HBsAg 67 % 64 % 62 % HBsAb 107 % 110 % 99 19 对乙肝“二对半”检测中“ HBsAg 阴性 HBeAg 阳性”现象的分析 杨海 背景介绍: 在乙型肝炎病毒 (HBV)血清标记物中 ,在一般情况下 ,HBeAg只出现于 HBsAg阳性血清中 , HBeAg是一种可溶性的蛋 白抗原 ,是完整的 HBcAg肽链的一部分 ,当 HBcAg被蛋白酶裂解时 ,HBeAg即游离出来分泌到外周血中 ,在血循环中与 Dane颗粒 ,出现时间相平行 ,与 HBV、 DNAP的消长动态也基本一致 ,而消失较早 ,是 HBV体内复制与具有传染性的重要指标。 而我们在用 ELISA法检测 HBV五项血清学标记物时 ,发现 6例 HBsAg阴性而 HBeAg阳性的血清。 临床资料及方法: 6例血清均来自 1997年 3月至 1998年 8月门诊收检的疑为乙型肝炎的患者。 试剂及方法试剂盒均由上海科华公司提供 (ELISA),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结果 6例 血清 HBeAg均为阳性 ,而其他 4项标记物均为阴性。 HBeAg阳性的临床意义: 作为急性乙型肝炎辅助诊断和预防的重要指标。 有助于确定乙肝患者、无病状 HBV携带者及孕妇的传染性强弱。 HBeAg单独阳性表示病毒仍在体内复制。 血清转换期如用敏感方法检测 HBeAb,可能同时阳性 ,但滴度较低。 分析: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 ,及时对 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认为以下因素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检测方法不够灵敏 ,HBV的检测方法众多 ,而近年来的临床实验室较普遍地采用 ELISA法 ,该方法要求血清中必须含一定量的 病毒颗粒 ,才可能显示阳性结果 ,其灵敏度与 RIA相比 ,仅是 1/20,而现代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对病毒的敏感性更是提高了数百倍。 在这 6例血清中 ,当我们送至上级医院用 RIA法检测时 ,有 3例 HBsAg阳性。 血清中类风湿因子 (RF)干扰。 RF本质为免疫球蛋白 IgM、 IgG,在抗原性上与 HBeAg具有类似的性质 ,而 ELISA法的本质为抗原 抗体复合反应 ,故 RF阳性的血清 ,HBV的检测可能受到干扰 ,出现HBeAg假阳性。 经检测 ,在这 6例血清中 ,有 2例 RF阳性。 据报道 ,此种血清热聚变 IgG中和 HBeAg可转阴 ,或用 F(ab)2片段制备的酶结合物 ,也可除去 RF的干扰。 由于实验条件限制 ,此点我们未加以验证。 20 HBsAg与 HBsAb形成免疫复合物而致的影响 ,机体的免疫状态与 HBV的消长密切相关。 在正常状况下 ,HBeAg的产生晚于 HBsAg而消失较早。 对于一些免疫功能亢进的患者 ,由于抗 HBS产生过早 ,中和了 HBsAg,使之无法检测出 ,而呈现 HBeAg阳性。 HBsAg主要以小球形颗粒存在 ,HBeAg仅存在于 Dane颗粒上 ,在 HBsAg消失与 HBsAb出现后 ,仍有部分 HBV遗留在血液中 ,其 Dane颗粒表面的 HBsAg被抗体包 裹 ,故检测结果阴性。 试剂盒批间或批内的差异 ,而致 HBeAg假阳性。 由于包被试剂的纯度及工艺流程等的影响 ,试剂盒本身允许有一定的假阳性 (1%~ 2%)存在 ,导致实验有误差。 有文献报道 [3],高滴度的 HBsAg易发生假阴性 ,即钩状效应或前带现象 ,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可排除干扰 ,我们做了 1∶ 10,1∶ 20,1∶ 100倍血清稀释后 ,结果未变。 可能是我们的标本量少的缘故。 HBV是具有高度变异性的病毒 (尤其是编码 HBsAg的基因区 )为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HBV经常发生突变而使我们现有的方法无法检出。 讨论 : 乙型肝 炎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而我国乙肝患者众多 ,预防和治疗负担都很重 ,怎样才能尽早尽快地发现 HBV感染或携带者 ,是广大临床实验工作者应予关心的问题。 对 HBV研究和检测近年来有了迅速发展 ,但仍有许多现象无法解释清楚。 在全国各大小医院里 ,ELISA法以其经济、简便、易于开展和掌握已成为确诊乙型肝炎最直接的实验诊断方法 ,其结果具有相当的可信性。 但我们的发现说明 ,仅仅 HBsAg阴性 ,也不能认为无 HBV在体内复制。 在本报道所列举的6例血清中 ,有 3例 HBeAg假阳性 ,而另 2例 HBsAg假阴性 ,说明体内仍有 HBV复制。 传统的肝功能实验仅检测 HBsAg,而不检测其他 4项 HBV标记物 ,按照我们的发现来估计 ,会有相当量的乙肝患者的漏诊 ! 个人小结: 据上述文献所报道就我公司 HBeAg项目前所出现的问题来分析,造成假阳性的原因是否与上述 7种原因有关,是否说明有一些假阳性是酶标试剂所共同存在的必然结果,针对此文摘所讲述的内容并结合目前我公司 HBeAg项目存在的假阳性问题,通过系统调整可以解决一部分假阳性问题,那么无法解决的假阳性问题是否与上述 7种原因有关,我们的假阳性问题主要还是与原料有关,原料本身所造成的假阳性解决起来有一 定难度,是否可以找一些大量的 HBeAb强阳性的血清进行沉淀,纯化,然后标记再进行检测,若可行的话,是否可以减少原料所造成的假阳性问题。 (摘自《临床荟萃》 2020年第 15卷第 15期) 21 电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比较 梁崴 背景介绍:目前,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血清甲胎蛋白( AFP)多采用酶联免疫法。 近年来,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以其敏感、快速、稳定等优点,在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技术上居领先地位。 为进一步了解电化学发光免疫法的特点,本文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法对比检测 165 份临床血清标本的 AFP含量,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目 的:电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比较 方 法: 标本:随机抽取 165份临床送检血清标本,包括正常和异常标本。 仪器与试剂:全自动酶免疫分析系统 ES300 和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Elecsys2020 及其配套试剂,质控品,罗氏公司提供。 方法:按仪器操作手册,用配套试剂测定质控品,数值在标定值允许的变异范围内,继做线性、相关性、回收率、精密度测试。 结 果: 线性:电化学发光法在 ,酶联法在,可见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范围更宽,更能充分满足临床要求。 相关性:结果表明,两法差异无显著性,两法相关性良好。 回收率:用电化学发光法与酶联法测得平均回收率。 精密度:结果表明,电化学发光法的重复性较酶联法更好。 见表 讨 论: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结果的稳定性、灵敏度、精密度均优于酶联免疫法。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采用电促化学发光,使用非同位素金属三联吡啶钌作为标记物,由电极激发 ,在三丙胺的参与下,迅速稳定发光,使得检测结果稳定可靠。 磁性微珠包被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的线性范围更宽。 电化学发光采用磁性微珠包被技术,由于磁珠体积小,可以吸附更多的抗原或抗体,同时磁珠的核心是铁,在磁场中很快下沉,因此容易进行洗涤和固相载体分离。 发光信号检测的宽线性加上独特的标记物本身循环发光,使电化学发光检22 测的线性范围更宽。 试剂稳定性好,有效期长。 由于非同位素金属三联吡啶钌在自然环境下非常稳定,因此用它标记的试剂也非常稳定。 而酶联免疫法采用酶作为标记物,通过 显色强度反映待测物质的浓度,由于许多因素影响酶和底物的活性,因而试剂的稳定性、灵敏度略显不足。 快速进行免疫反应,较酶联免疫法大大缩短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次性加样头的使用及流动冲洗过程,彻底避免了交叉污染。 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免疫测定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出现,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具有灵敏度高、结果稳定、线性范围宽、测定速度快、试剂保存期长、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摘自: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20年 7月第 24卷第 4期) 卢龙县戊性肝炎流行特征调查 蔡芳 为了解本地区戊型肝炎 (HE)流行特征, 1994年 5月至 1995年 4月对 1 57例散发性肝炎病人和 57例急性暴发流行的肝炎病人进行戊性肝炎的病原和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散发性急性肝炎中戊型肝炎感染率为 %,急性爆发肝炎病人中戊肝感染率为 %,没有显著性差异,流行特点为散发; 31例(占 100%)戊型肝炎病人均有接触肝炎病人史和不洁饮食史;与甲肝混合感染率高,为%;男女发病比例为 1:,发病平均年龄为 ,大于甲肝的发病年龄。 发病多为 8~10月份与甲肝发病月份相似。 (摘自 :现代预防医学 1997年第 24卷第 2期 唐景裕等) 369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 HEV 的检测与分析 蔡芳 1992 年 1月至 1992 年 12月住院的 369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 HEV 的检出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