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度广东省精品课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常常受过去与政治 革命文学史观的影响,把本课程讲授成中 国现代革命史的注脚,而“文学”史的演进却讲的比 较少。 本课程在面对侨生这一特殊的教育对象时,有意识地加强了文学本身演进史的讲授。 同时, “以审美教育为主” 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还是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的研读来完成的。 在本课程的教学学时安排大体上是:“文学思潮与运动”占 1/“文学体裁演进”占 1/“经典作品解读”占 1/3;这种学时安排突出了 “以审美教育为主” 的教学改革思路。 所谓 “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 指的是在审美教育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解决他们感兴趣的文学史问题。 任何研究都是来源于好奇心,而对中国现代文化并不熟悉的侨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常常来源于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性认识上。 这是我们的 “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 为什么要建立在审美教育基础之上的原因。 在实际教学中,本课程组的教师已经通过与学生的多次交流,引导他们开始摸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门径。 (具体成果见“学生实践论文”)在每轮讲授结束之后,我们将以出版学生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展示这些成果,同时激励学生的研究探索热情。 (本论文集的出版已经列入本课程的发展规划中) 这样,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们通过自己兴趣与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个比较独特但清晰的认识。 四、在保证本科生教 学质量的前提下,依托本科生教学,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 16 探索青年教师培养与博士生教育的新路。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梯队成熟的必要条件。 在这种立体教学模式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助讲教师、课程导师制度的设立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成长的舞台。 同时本课程组通过 “青年教师导师制” ,以老带新,一对一的指导青年教师熟悉教学业务。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三对这样的对子:朱寿桐 徐仲佳、宋剑华 李亚萍、王列耀 赵静蓉。 老教师通过教案指导、课后教学评点等多种方式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同时,青年 教师还作为课程导师与学生密切接触,这种接触不仅要求他们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这种接触也提高了他们作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通过这种教师与学生、学习和研究、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紧密结合,青年教师得到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也能够在教学中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博士生的参与,不仅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实际运用,而且这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也促使他们更快更好了理解本专业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培养起他们热爱本专业,献身本专业的热情。 这一立体教学模式,立足于本校特殊的教育情况(侨 生),因应着目前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大力加强文学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的学术研究的能力,摆脱了过去文学史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课程导师制与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设立则有利于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的成长,保持本课程教学梯队的质量。 近五年来教学研究成果 : 课程组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 2 项,校级教改项目 2 项,省部级教学奖励 4 项,出版教学著作 1 部,发表教改论文 6 篇。 教学研究项目: 项目 来源 作者 时间 文化素质课《文学与人生》重点建设项目 南京大学 朱寿桐 2020 年 《中 国现代文学》精品课程建设 暨南大学 朱寿桐 20202020年 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项目《中国文化通论》 澳门科技大学 朱寿桐 20202020年 “外国文学史建设创新研究” 国务院侨办 王列耀 2020 年 教学著作: 《文学与人生十五讲》,朱寿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教学获奖: 教育部青年教师奖 20202020 年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珠江学者”。 2020 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 2020 年入选江苏省“三三三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17 教研论文: 篇名 作者 期刊 刊号 1 《学术评价与学术倡导》 朱寿桐 《中国高等教育》 2020 年第 8期 2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一种思路 —— 关于面向海外的 汉语新文学史 教材的编撰》 朱寿桐 《暨南大学文学院本科教 学 论 文集》 广 东 人民 出 版社 2020年版 3 《论“学科建设”风的负面效应》 朱寿桐 《关键时期的省思与实言》 开 明 出版社2020 年版 4 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阅读(访谈录) 朱寿桐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 年10 月上半月刊 5 《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 》 朱寿桐 《 江 苏 高教》 1998 年第 4期 6 《刍议侨校文学院外招生师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王列耀 《暨南大学文学院本科教 学 论 文集》 广 东 人民 出 版社 2020年版 7 《关于一次现代文学史教改实验的回顾与总结》 姚新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0 年第 3期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侨校暨南大学来说,它还要面对港澳台侨学生开设。 本课程讲授任务繁重,知识点多而复杂。 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需要相当深厚的 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因此,建设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已做的工作有: ☆在立体教学模式的思想指导下,通过青年教师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重点培养青年教师的“四德” :师德、师学(教学方法)、师识(博观约取的能力)和师才(智慧和胸怀)。 由于本课程讲授对象大多数是侨生,他们的知识储备使得他们与本课程有很大的距离感,这就需要各位教师有很高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为此,我们通过立体教学模式主要是加强青年教师对本课程的特殊受教对象的责任感和爱心,使他们认识到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增加民族凝聚 力的重要举措。 ☆建立青年导师制度,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一线骨干教师。 本课课程组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好,队伍结构稳定。 主讲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主要成员许多是国内知名专家,都拥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 3 名,硕士生导师 2 名。 本课程组始终注意青年教师培养。 一方面做好青年教师、转岗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 另一方面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以一对一的方式,由老教师通 18 过听课辅导、评课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讲授水平。 另外,课程组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课程组的老教师积极扶持课程组的青年教师 争取国家、省级科研立项。 总体来说,本课教师团队的各位老师在本专业领域内都具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对本专业有着深厚的学养,能够深刻体会本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由于本课的授课对象大多数是港澳台侨学生,课程主讲教师们经常对教学方法和外招生心理、习俗等进行研讨,逐渐掌握了外招生教学教育的规律,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获得学生的好评,任课教师在繁忙的授课之余,积极参与各级教学项目和课题研究,写下不少有关教学法研究的论文。 19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一、 名家云集,谱写中国现代文学史( 1927~1949) 暨南大学中文系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前。 自 1929年暨南大学中国语文系创立至 1949 年暨南大学停办,先后有 夏丏尊、王统照、沈端先(夏衍)、沈从文、郑振铎、许杰、李健吾、钱钟书、洪深、曹聚仁、张天翼等一大批名彦学者在 暨南大学任教。 当时的“新月派”作家 梁实秋、叶公超、 林语堂、梁遇春等齐聚暨南,鲁迅也曾三次应邀到暨大讲学。 这些教授大都既是学者又是作家,直接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 比如著名作家王统照、郑振铎在任教暨大期间都有文学作品问世;作家许杰为暨大学生开设了“新文学写作”以 及文学评论的课程,李健吾开设有“戏剧选”课程。 夏丏尊 、叶公超、梁实秋、徐志摩、汪静之、章衣萍等曾参与指导暨大学生创办的“秋野文学社”与《秋野》文学月刊,并在上面发表文章。 剧作家洪深为学生开设《学校戏剧论》的课程,还兼任学生社团“未名剧社”的社长,并聘请戏剧家田汉到暨大演讲传艺。 他们的文学活动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部分。 时人号称:“东南文艺,集于暨南”。 二、 筚路蓝缕,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初具雏形( 1958~1970) 1958 年暨南大学恢复办学。 在著名批评家萧殷的主持与带领下,暨南大学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初具 雏形。 这期间,著名作家秦牧、散文家丽尼、诗人芦荻以及何家槐、曾敏之、杨嘉等都曾任教于暨大。 此外还有艾芜、沙汀、张天翼、康濯、张光年、刘白羽、林默涵等客座教授。 这一时期的特色是非常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跟踪批评,设置了《当代文艺思潮》、《现当代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写作》等课程。 当时的中文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常参与作品讨论与批评活动,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反应及时、敏锐,如对《三家巷》、《金沙洲》等当时引起较大反响的作品都进行过批评与研讨。 当然,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较明显,偏重于跟踪式时评 而忽视了沉潜性的教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上还不够规范。 三、 继往开来,开创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的新格局( 1978~) 1978 年,因“文革”而停办的暨南大学复办,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学科由此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开创出新局面。 在秦牧、饶芃子、曾敏之等的影响与主持下,暨南大学的现代文学学科开创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新方向。 开设了这方面的数门课程,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开展了华文文学的教学培养工作。 饶芃子、潘亚暾、王列耀、费勇、钟晓毅等在这一领域里工作成绩斐然。 与此同时,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也得到了 加强。 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社团》、《茅盾研究》等课程。 殷国明、卢菁光、王列耀等先后在现代文学的教学研究方面做出过贡献,此外,黄卓才、翁光宇在秦牧研究,李运抟在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姚新勇在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都有成绩,并开设过相应的课程。 进入 21 世纪,暨南大学的现代文学学科实力大为增强,先后引进了朱寿桐、宋剑华、洪治纲等著名学者,大大增强了 本课程的 教学研究力量。 20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 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 也 是目前全国境外生 (港澳台侨学生和留学生)人数 最多的大学。 从这个角度出发,暨大提出自己的办学宗旨,是 “ 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 ” ,并将“ 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 ” 、 与时俱进 和 开拓创新, 作为自己的 办学理念。 在发展战略上,暨大很明确地提出,要 弘扬 “ 爱国爱校 ” 的传统,贯彻 “ 侨校 +名校 ” 的发展战略, 争取 早日把暨南大学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直接落实“面向海外,面向港澳 台”办学方针的课程,在课程设计和定位上就应体现“爱国爱校”的传统。 出于这一考虑,我们将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核心目标,定位在:让每一位学生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深刻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现代中国人思想情感变化的脉络及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增强对于现代中国的认同、当下民族情感的凝聚力。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简表 模块顺序 内容 教学目标 学时 扩展课程 第一模块: 第一个十年的 文学( 19171927) 新文学的发生与新文学 传统的形成;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社团流派; 第一个十年的重要作家、作品(鲁迅、郭沫若)。 了解新文学的发生及其传统的现代性意义。 熟悉重要的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体会重要作家的作品。 32 《 现当代经典作品研读 》、《 20世纪中外文艺思潮研究 》 第二模块: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19281937) 第二个十年文学的特点 革命文学 —— 左翼文学 —— 自由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 重要作家与作品(鲁迅、巴金、曹禺、茅盾、沈从文)。 理解第二个十年文学的特殊性。 了解三种文学势力各自的成就与特征。 理 解重要作家的创作及其作品。 32 《 鲁迅研究 》、《曹禺戏剧研究》 第三模块: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 19371949) 第三个十年文学的多地域性。 战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重要作家作品(赵树理、艾青、张爱玲); 专题讨论。 理解战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了解各个地域之间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理解作家在战争年代的创作及其变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