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1-6套(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等大臣一同为鲍勋求情减罪。 文帝不答应,于是杀了鲍勋。 鲍勋修性养德,廉洁好施,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 的财产。 鲍勋死后二十多天,文帝也死了,没有谁不为鲍勋叹息遗憾的。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 5 题。 卜式,以田畜为事。 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 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 ”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 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上以语丞相弘。 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 迁成皋令,将漕③最。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 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 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 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 昔者北边有兴, 9 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 ”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 ②缑氏:县名。 ③将漕:领送漕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输家财半助边。 输:捐献 B.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见:我 C.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D.上过其羊所,善之。 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尊显以风百姓。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C.上贤之,下诏曰„„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 *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的费用。 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 皇上重赏了卜式,完全是出于鼓励富商人贾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一试他的本领,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好。 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一起率兵奔赴前线,决一死战,以力效国。 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没有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 4.联系全文看,下列关于卜式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与他的弟弟 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都留给了弟 弟。 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人。 B.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主动请求奔赴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报、忠心为国的人。 C.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愿意做,宁可替皇上放羊。 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内心有高尚品德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 D.“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说明在作者看来,卜式牧羊 出身,以财输边,从郎官、县令升至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5.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 1)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译文: ( 2)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 译文: 参考答案 B(“见”表被动) B(都是表目的的连词; A、第一个“为”是作为的意思,第二个“为”是替、给的意思。 C、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是音节助词。 D、第一个“于”是从的意思,第二 10 个“于”表被动。 ) C( A 原因是因为公孙弘认为“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教化的楷模而扰乱了法纪”。 B皇上重赏卜式,是因为他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当然其布告天下有以此来教化百姓的目的,但不能说完全是为了鼓励富商 大贾。 D“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是对原文“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意思的曲解。 ) C(“不善于表达自己”概括不当)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卜式以耕田畜牧为业。 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等到弟弟长大成人,卜式就从家里搬出来,只要了家中畜养的一百多头羊,田宅房屋等全都留给了弟弟。 卜式进山牧羊,十多年,羊达到一千多头,买了田地宅舍。 而他的弟弟却尽破他的家产,卜式就又多次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弟弟。 当时汉朝正在从事征伐匈奴的战争,卜式上书,愿意捐献一半家产资 助边防。 皇上派使者问卜式:“你是想做官吗。 ”卜式说:“我从小放羊,不熟习做官的事,不想做官。 ”使者问道:“莫非是家中有冤屈,想要申诉冤情。 ”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无争,同乡的人中贫穷的,我救济他;品行不好的,我劝导他;我所住的地方,人们都听从我卜式,我怎么会被人冤屈。 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 ”使者把他的话报告给了皇上。 皇上把卜式的话告诉丞相公孙弘。 公孙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 这种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为教化的榜样而扰乱正常的法规,希望陛下 不要答应他的请求。 ”于是皇上很久没有答复卜式的上书,过了几年,才打发他回去。 卜式回家后,依旧耕田放牧。 过了一年多,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费很大,仓廪府库都空了,贫民大量迁徙,都仰仗朝廷给养,朝廷没有能力来全部供养。 卜式又出资二十万给河南太守,用来接济那些迁徙的百姓。 河南太守上报富人助济贫人的名册,皇上记得卜式的姓名,说道:“这原是以前想要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的那个人。 ”当时,富豪(为了逃税)争相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想要资助边防费用。 皇上于是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于是召见卜式并拜他为中郎,赐 爵为左庶长,田十顷,并布告天下,使他尊贵显荣,用来教化百姓。 起初,卜式不愿做郎官。 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你去牧养它们。 ”一年多后,羊长得肥壮,而且繁殖了很多。 皇上路过他放羊之处,很赞许他。 卜式说:“不只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像这样:让它们按时起居,凶恶的就立即除掉,不让它危害一群。 ”皇上对他所说的话感到惊奇,想试一试让他治理百姓。 封他为缑氏县令,缑氏人都安于他的治理。 又调为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绩为最好。 皇上认为卜式为人朴实忠厚,(于是)封他做齐王太傅,后来又封为丞相。 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 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 皇上认为卜式贤良,下诏说:“如今天下不幸发生了战事,郡县诸侯没有依正直之道奋起的。 齐国丞相卜式其行雅正,亲事耕种,不为利益所惑。 过去,北方发生了战事,他曾上书要捐献家产帮助官府保卫边疆;现在又首先站出来,虽然没有参加战斗,可以说他的义是从内心里表现出来的。 ”于是,拜卜式为御史大夫。 评论说:卜式就像鸿雁有威仪的羽翼没有飞起时却被燕雀所轻视一样,其行迹远藏于放牧猪羊的事情上,若不是遇到了好的时机,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位呢。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 2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 4 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 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 参始微时,与萧何 11 善;及为将相,有郤。 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 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 从吏恶之,无如之何 ,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奋为中大夫。 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然无言吾告若也。 ”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奋胡治乎 ?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 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曰:“君似不及也。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 ,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 惠帝曰:“善。 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卒,谥懿侯。 子奋代侯。 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 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 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 [注 ]①乃者:往日,上次。 ②顜 (jiǎng):明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召除为丞相史 除:免去官职 B.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按:制止 C.趣人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趣:赶快 D.然百姓离秦之酷后 离:通“罹”,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何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乃反取酒张坐饮 良乃入,具告沛公 D.秦时为沛狱掾 参代何为汉相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起初微 *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深交。 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C.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 ,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参考答案 1. A(除:任命官职 ) 2. C(却/才。 A都是“将近”的意思; B 都是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 都是动词“做、 12 当”的意思 ) 3. B(②表现的是其为官之道④表现的是别的官吏饮酒歌唱 ) 4. A(“有了深交”错,原文是“有 ,即“两人有了隔阂” )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 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 曹参起初卑贱 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 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