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Prahalad and Hamel, 1990)。 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不是某一项单个的技术或技能。 按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核心能力的概念,企业是由:①核心能力;②核心产品;③最终产品等结构组成。 核心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要判断企业具有的能 力是否是核心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四点来验证。 ①该能力在提供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完美、企业的服务能力等方面,超出其它竞争企业;②把硬件和软件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综合技术;③这种能力只有很少几家企业掌握;④这种能力能够开拓未来的事业。 核心能力不是一种最终产品,也不为企业内部某一个成员或特定的部门所独自拥有。 它是企业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现。 核心能力是企业整体的能力,体现了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是渗透在组织之中的能力,其它企业难以模仿。 因而具有持久性,可能形成企业的持续性竞争优势。 ( 3)企业能力理论的评价 作为 20 世纪 90 年代迅速兴起的一种新式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核心能力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 这一理论不仅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理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方面思考竞争力的问题,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活动,力求追寻企业生存和成长最为本质的东西,对企业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的深入研究,对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培育,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但企业能力理论也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至今这一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还不成体系。 ②能力理论还不能正确解释或给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要素,过于片面。 它在强调企业内在成长、强调企业立足内部能力、积累和运用以形成和创造战略优势的同时,对企业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分析过于单一; 企业能力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对企业战略管理之外的管理内容分析不够。 ③核心能力理论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的同时,没有给出可行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体系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 10 的用以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和评价体系,也没有就如何对核心能力的积累和使用进行有效管理提出有效的有操作性的途径。 ④具体而言,钱德勒的组织能力,忽视了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下的柔性生产 而追求传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在不确定性因素增大的情况下,组织难以建立快速反应能力,尤其难以适应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容易忽视核心能力的建设。 普拉哈德的核心能力理论论述了企业自己独特的技术和技能的重要性,但在他们的核心能力理论中,没有涉及核心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理论,局限于业务流程的改造,强调降低成本或提高速度,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力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 步探讨。 1. 1. 4 国内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 从经济角度而言,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由于我国 1978 年才逐步走 向市场化之路,因此,关于企业竞争力,尤其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目前,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没有一部体系完整的专著;有部分专著虽然称为“企业竞争力”,但基本上都是从管理学或营销学角度阐述的,而不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研究的。 另外有些成果虽有一定深度,但仅从企业竞争力的某一个侧面进行了研究,其思想和观点仅散见于有关研究成果之中。 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开始的。 概括起来,目前我国学者关于企业竞争力及相关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企 业竞争力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界定;②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③区域竞争力;④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的来源;⑤企业竞争力的评价;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989 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商定进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合作研究,并于 1993 年将中国的部分数据纳入《全球竞争力报告》, 1994 年中国加入该报告部分项目比较, 1995 年中国进行该报告的全部项目比较,并参加全球竞争力排序。 1996 年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及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成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运用《世 界竞争力报告》的分析方法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于 1997 年 3 月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该报告不是专门研究企业竞争力的,但涉及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很多。 1991 年,狄昂照、吴明录等承担了国家科委的重大软课题“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以国家竞争力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但涉及到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如经济活力、工业效能等。 1993 年,任若恩等教授与荷兰格林根大学国际产出与生产率比较项目 (ICOP)组的专家合作进行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 (Szinnai和 Ben, 1995),在该研究中运用生产法获得的国际可比的时间序列和产出数据,从相对价格水平、单位劳动成本、生产率等角度探索了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从 1995 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及其实证研究,并于 1996 年出版了研究成果。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体系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 11 该成果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分析方法和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在各分报告中重点分析了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工业品品牌的竞争力,该课题组还就中国主要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此后有许多学者纷纷加入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领域。 目前,对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比较深入的学者及其代表著作,除了上文提到的还包括:①裴长洪的《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②王陈叶等的《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③陈春宝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外贸竞争力》;④包昌火的《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力》;⑤韩中和的《企业竞争力》;⑥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等历年的( 1996 年开始)《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⑦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组;⑧刘小怡等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入世”的冲击与对策》。 这些学者和组织的研究成果都从不同 侧面对我国学术界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其中裴长洪和刘小怡等人的研究更为系统和深入。 前者虽然以对外投资和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但关于竞争力理论的提出背景、产业竞争力的界定、来源及其评价,都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而刘小怡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指标来源和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但缺乏厚重的经济学分析。 如何进一步研究企业竞争力,尤其是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1. 2 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之间的 关系 从理论上讲,竞争力研究按竞争力主体的层次来分有,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 但从研究的现实来看,有的层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1. 2. 1 产品竞争力 在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在产品层次比较其竞争优势强弱时会使用到“产品竞争力”,或一个地区(国家)与另一地区(国家)在产品层次比较其竞争优势的大小时,也会使用到“产品竞争力”这一范畴。 当一个企业在产品层次比较其竞争优势大小时,“产品竞争力”实际上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子因素;当一个地区(国家)在产品层次比较其竞争优势的大小时,“产品竞争力”实际 上是产业竞争力。 单独把产品竞争力作为一独立的范畴来加以研究的情况是很少,甚至是不存在的。 因此,本文认为,把产品竞争力作为一个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相并列的独立范畴加以研究是不妥当的。 当一个企业在产品层面上谈论竞争力时,产品竞争力的定义就是:指厂商的某一产品与其它厂商的同类产品相比所具有的竞争能力。 产品竞争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可以用产品竞争力函数来表示如下: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体系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 12 )( iP xfC  其中, PC 表示产品竞争力 ix 表示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各种因素。 1. 2. 2 企业竞争力 所谓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的一种外在市场力量,是与竞争对手抗争,赢得市场份额,获取利润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能力。 目前在学术界除了有企业竞争力的提法,还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法。 这种提法妥不妥。 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作一讨论。 本文认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法既没有必要,也不科学。 企业国际竞争力可能分歧两种涵义,第一种是,国家层面的企业国际竞争力,另一个是企业个体层面的企业国际竞争力。 首先,如果是国家层面的企业国际竞争力 ,那么“企业国际竞争力”自明的涵义是:一国厂商与另国厂商相比较所具有的竞争能力。 这种在国家整体的层面谈论企业竞争能力的比较,实际上是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即产业国际竞争力。 因为,国家层面的竞争力的比较,只能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不可能是企业竞争力的比较。 第二,如果说,站在单个企业个体的角度上,谈企业国际竞争力,那更是没有必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层面的竞争都是国际化的竞争,不存在国内与国际之分,因而也就不会有“企业国内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说法。 更何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关心的是竞争对手 ,而不在乎他是国内竞争对手,还是国际竞争对手,因此,谈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属没有必要。 第三,实际上,许多学者在谈论企业国际竞争力时,不自觉的就是在产业竞争力层次上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如,李显君企业竞争力的来源的因素分析,刘小怡的企业竞争力的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分析。 1. 2. 3 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最基本的涵义是,一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产业相对于另一个地区(国家)所具有的竞争能力。 两个地区(国家)比在较产业竞争力大小时,应从产业的方方面面(如产业的产品,产业内的企业)来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除了有“产业 竞争力”的提法,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法。 这两个概念是否一致。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除特指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比较的区域竞争能力外,产业竞争力就是指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认为,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简称。 1. 2. 4 国家竞争力 在经济学界,国家竞争力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事实上,有的学者认为,在国家的层次上谈论“国际竞争力”,或使用“有竞争力的国家”这样的概念,是很不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体系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 13 适当的。 因为国家的基本经济目标,无非是为其人民提供较高的并且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 而一国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取决于含义不 清的国家竞争力,而是取决于其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即生产力。 而且,任何一个国家,都只能是在一些产业上富有国际竞争力,而在另一些产业上缺乏国际竞争力。 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总是只存在于少数的几个国家。 因此,在国家层次上,惟一有意义的竞争力概念,只能是国家的生产力。 提出“哪个国家更具有国际竞争力”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 所以,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为什么某个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母国基地 ?在这些学者看来,只有在产业、企业或产品这样的层次上谈论国际竞争力,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而且,相对 而言,产业国际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比国家国际竞争力更为明确的概念。 在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上,人们也比较容易取得大体一致的意见。 然而,理论上的分歧和争论似乎并没有影响人们研究国家竞争力的热情。 有关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文献也与日俱增。 在对国家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的众多文献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研究报告,莫过于由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与世界经济论坛共同出版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该报告选择三百多项指标,从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影响、金融实力、基础建设、企业管理能力及人才等八个方面,对各 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国际比较,然后通过综合评估,得出各国竞争力的排名顺序。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经济学家布鲁斯科特认为,“一国的竞争能力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在国际经济中与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和劳务进行竞争的情况下,取得日益提高生活水平的方式、生产、分配和销售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作为一个国家,有竞争能力就意味着有能力利用国家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参加世界经济的分工和贸易争取日益提高收入水平”。 美国工程师研究院在一项题为《国际竞争能力的技术发展》的研究中写道:“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就是该国能够 生产和提供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商品和服务,同时维持或提高其公民实际收入的水平”。 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由此可见,国家竞争力实质是指一个国家在与其他国家比较中所具备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并创造财富的能力。 1. 3 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方法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者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并且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 而所谓“更有效地”是指,以更低的价格或者消费者更满意的质量 持续地生产和销售(统计上表现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所谓“使自身得以发展”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具有持续的良好的业绩,从而成为长久生存和不断壮大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体系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 14 的强势企业(统计上表现为长期具有较高的盈利率)。 那么,在理论上如何解释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够长期地比另一些企业拥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呢。 在经典的经济学分析中,通常假定相互竞争的企业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完全相同的,这样,哪个企业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