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案课程名称:古代汉语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声造字法出现后,它就成为最能产的造字法,形声字的字数也不断增加,甲骨文时期只有 20%的形声字,到了汉代,《说文》收集的形声字占总数 9353的 80%以上,此后又逐渐增加到 90%左右。 可见,只要掌握了形声字的特点,就可以对绝大多数汉 字加以分析。 再说,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字都离不开古文字,然而,分析形声字却基本上可以撇开古文字,只要根据没有简化的楷书就可以了。 例如“塊”字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结构是从土鬼声,从土就意味着它的本义与泥土有关,参考它的义项,不难判断“塊”的本义是指土块。 《左传》“野人与之塊”,句中的“塊”即指土块。 尽管汉字大多数是采用“左形右声”的结构形式,但别的形式的形容词也不少。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六种: (一)形声字的结构分析 ( 78页) 分析形声字的结构,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分析的结构层次 有些字表面上看由很多元素构成 ,实际上只能分为形符和声符两个部分。 如“鸿”。 再 如: 尃 —— 从寸甫声 溥 —— 从水尃声 薄 —— 从艸溥声 欂 —— 从木薄声 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如“祖、福、祈、祷”等都是以示为形符,但表面上结构相似的“视、祁”却是以示为 声符。 再如: 锦、钦 —— 金是声符 钊、到 —— 刀是声符 问、门 —— 门是声符 笃、筑、竺 —— 竹是声符 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所谓自然结构,指表面上的分合关系,如“ 雖 ”字,从表面上看似乎应分成“虽”和“隹” 两部分,但它的造字结构却是从 虫唯声。 这类字中,有的是形符偏于一隅的,有的是声符偏于一隅的。 例如: 條 、修、脩 —— 分别从木、肉、 ,攸声 勝 、滕、腾 —— 分别从刀、水、马,朕声 栽、裁、载 —— 分别从木、衣、车,哉省声 徒 —— 从辵土声 (二)形符的表意功能 从以上可以看出,形声字的本义和形符的意义有关,如从“页”的字和“头” 有关。 如“题、顶、颜、颊、颈、顿”。 形声字的形符与本义之间的关系是灵活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如同是从女的字: 13 姚、姬、姜、赢,表示原始姓氏; 姊、妹、姑、姨,表示亲属称谓; 婚、姻、娶、嫁,表示婚姻; 妊、娠、娩 , 表示怀孕生育; 娇、好、妩、媚,表示体态美好; 嫉、妒、妖、佞,表示丑恶的品德; 奸、婬、婪, 表示丑恶的行为; 奴、婢、妃、媵( ying4) ,表示身份地位。 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这些字正好反映了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现实。 从原始的姓氏多从女,这说明远古(母系社会)妇女早先的地位是很高的;跟婚姻有关的字从女,说明当时妇女在婚姻上占有主导地位。 在母系社会里,男子入赘后属于女方家的,所以“婿”从女旁。 “妙、姿、娇”等褒义字都是赞美女性的美丽、美好,然而到了父系社会,男子从 事畜牧和种植,女子在家庭中不得不降为附庸,于是男权抬头,男子变为社会的主宰,女子在社会上丧失支配地位,重女轻男一变而为重男轻女,这一变化在文字上也清清楚楚地反映出来。 随着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以女为形符的贬义字,如“妄、婪、奸、婢、耍、嫌、妒、妖、婬”等,反映了封建男权社会中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 (三)声符的表音功能和表义作用 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粗略的表音作用,这是判断一个合体字是否形声字的重要标志。 “进” 和“逐”,两字都从辵,“进”是形声字,“逐”是会意子字。 不过,这种方法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是可行的 ,但却并不绝对可靠。 如从“者”得声的字,有都、诸、赌、著等,今天它们的读音并不相同。 这是由于语音的发展,有些声符造字时代是谐声的,现在就未必谐声了。 何况有不少形声字,在造字时代也只是大略地谐声,而不是完全同音。 有些形声字的声符,还兼有表义的作用,如“婚、姻、娶、嫁”等。 形声字的产生: 为本义造字; 为引申义造字。 (四)汉字的部首 文字学的部首 —— 义符;检字发的部首 —— 声符及义符。 分析形声字,掌握部首是简便有效的方法。 一般来说部首就是义符。 部首最早是许慎提出来的,他用“六书 ” 的 原则,从汉字中概括出 540部,部首就标示着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如以“心”为部首的字: 据《汉语大字典》统计,以“心(忄、 小丶 )”为部首的字就有 1154 个。 这些字大都和人的思想、性情、品行、主观意识等心理现象有关,如:忘、志、忠、恳、慈、憨、意、思、念、愁、悲、恕、忍、怒、怠、恐、想、愿、恋、慰;悟、悔、悦、惧、惊、惦、慌、怜、惮、怡、愉、恬、忡、怖、恼、怀;忝、恭、慕等。 汉字从隶书之后,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代以后的字典通用的 214 部是检字发原则的部首,这与《说文》的文字学原则的部首有了很 大的不同。 如: 所,从斤户声,本义是伐树的声音。 《说文》归斤部,能反映它的本义。 《辞海》归户部,是以声符为索检字的依据。 發 ,从弓 声,本义是发射(把箭射出去)。 《说文》归弓部,标志了该字所属的意义范畴。 《辞海》归癶 bo1 部。 我们分析字形结构,必须根据文字学原则的部首。 14 作业及思考题: “六书”理论在文字学上的贡献 “六书”的理论,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6 题 学生课外学习指导: 查阅《说文解字》,了解汉字形体与汉字本义的关系 教师课后小结: 本章通过“六书”理 论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汉字形体与汉字本义的关系,不仅可以加深对汉字表意性质的理解,也可为将来的汉字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15 备课教案 授课周次 第 4 周 授课时数 3 教学章节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上) 授课方式 重点讲授 +课题讨论 +作业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汉字形体的演变,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线索,掌握汉字部首的意义类别,熟悉古书中的用字。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 响 难点:假借字与异体字区别;假借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参考资料: 《文字学》杨五铭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汉语文字学概要》许威汉著,上海大学出版, 2020 年版 《汉字认知研究》王玉新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计划时间 一、课堂讲授: (四)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五)古书中的用字 二、 课堂练习 45 分种 45 分种 45 分种 16 教学内容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下) 四、汉字的发展与 演变 (一) 汉字书体的演变 甲骨文 —— 金文 —— 篆书 —— 隶书 —— 楷书 —— 草书 —— 行书 古文字 分水岭 今文字 (二)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隶书和篆书相比,发生了两方面的巨大变化:一是大量出现偏旁简化和形体省并,使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致许多隶书破坏了篆书原有的“六书”结构;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变连笔为断笔,变曲笔为之笔,而且笔画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大量出现调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小篆一贯下来的以圆转线条为特征的书写 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 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隶变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汉字的结构。 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部首形体的变化 人 刀 心 火 肉 辵 邑 阜 简省或讹变 布 贼 混同 混同是讹变造成的后果,有些原先并不相同的偏旁,隶变以后就混同了。 如: 服 脍 朔 从舟 从肉 从月 再如: 春 舂 泰 奉 奏 春 —— 从草 `艸从日屯声 舂 —— 从 (gong)从无午(杵)从臼,象两手持杵捣臼。 泰 —— 从 从水大声。 奉 —— 从 从手丰声,是捧的初文。 奏 —— 从 从屮从仐( tao1) 马 鸟 燕 然 鱼、 五、古书中的用字( 异体字、古今字、假借字、繁简字) (一) 异体字 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是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从篆书以来已有两千多年。 在这漫长的时期 17 中,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这是很自然的,因而形成了一大批形体结构相差很大的异体字,给我们阅读古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异体字的种类( 81 页) 注意异体字和区别( 81 页) 第一、有些,虽然意义相近,后代读音也相同,但不能把它们当作异体字。 置和寘 相同:放置 不同:置,驿站;寘,尽力。 寔和实 相同:都可以假借为“是”。 不同:寔,止;实,富裕。 第二、有些字,虽然自古同音,但意义广狭不同,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因而也不能看作异体字。 游和遊 沽和酤 修和脩 雕、凋和彫 第三、有些字只偶尔通用,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剥和扑 早和蚤 (二) 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区别字、后起字),在前的 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 1)古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字造今字。 如: 隊 — 墜 或 — 域 韋 — 圍 須 — 鬚 匡 — 筐 (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字。 如: 州 — 洲 益 — 溢 景 — 影 原 — 源 丞 — 拯 (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是引申义造字。 如: 家 — 嫁 解 — 懈 士 — 仕 支 — 肢 道 — 導 ( 4)古字用 于表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字。 如: 避 僻 辟(法律) 譬 闢 劈 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古今字的产生有时间的先后,今字(后起字)产生以后,它 所分担的意义只是古字的一部分,所以古字与今字的意义和用法都是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 比如“反”和“返”是一对古今字,“反”既可代表反叛、翻覆之类的意义,又可以代表返回的意义,而“返字却只能代表返回的意义不能代表反叛、翻覆之类的意义。 异体字的产生虽然也有时间的先后问题,但它们的表义功能是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比如“跡”和“迹”这一对异体字,它们只是字形不同,所代表的音和义则是完全相同,要表示“脚印”、“痕迹”之类的意义,无论是用“迹”还是用“跡”字都是一样的,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 (三 )假借字 古代汉语里的所谓假借是书写者只考虑了语音关系,而没有考虑形义的搭配采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 因此假借既是个文字和词汇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语音问题。 “明假借”是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一个难点。 古书中的假借字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即造字的时候,语言中有这个词,但不便为其造字,于是 人们就采用原有的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称之为“本无其字”的假借。 例如,汉字“难” 18 本义为“鸟”,汉语中还有一个词是“困 nan”的“ nan”,由于词义抽象不便造字,于是人们就借读音相同的表示“鸟”的“难”来代替,“鸟”的“难”就成为“困难”的“难”的假借字。 再如,汉字“其”本义为“簸箕”的“箕”,汉语中还有一个代词,读音和它相近,也不便造字,于是人们又借表示“簸箕”的“其”来代替“其他”的“其”。 无论是假借的“难”,还是假借的“其”,在形体和语义上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