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课程-管理心理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其长处,也各有其局限性,因此,如果 情况允许的话,应尽可能同时采用几种方法,以便能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第四节 研究管理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特别是 20 多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加强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管理心理学认为,人是组织的主体,现代化的管理中,最重 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要实行合乎人情味的管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并强调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重视提高人的素质,提高脑力劳动者的比重。 据统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耗费比重,在机械化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一般为 90∶ 10;在中等机械化水平下,为 60∶40;在全盘自动化的情况下,为 10∶ 90。 特别是进入使用电子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时代,对脑力劳动的要求越来越高。 比如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新增加的近2 000 就业人员中,就有 90%左右的人在高技术信息服务业工作。 实践反复证 明,越是高级的脑力劳动者,就越发需要实行具有人情味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不能主要靠监督。 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均有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有他们的不同的气质、能力、性格和兴趣。 而管理心理学的个体心理和行为部分,通过对个性理论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通过对个人绩效考核方法的研究,使组织领导能够全面地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所长,从而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和职务,真正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取得最佳的用人效益。 同时,也可为我国当前的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为制定用 人和育人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16 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组织中的职工决不可能孤立行事,必然在一定的工作群体中与他人协作配合,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 其中有正式群体(即组织中正式组建的、有固定结构和法定领导的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即非正式的无意识的不定型的,由感情、兴趣等自然因素使人们结合在一起的群体)。 管理心理学主张,把组织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结合起来。 如当前的劳动优化组合的形式就是把非正式群体转化为正式群体,实行将点兵、兵择将的自由组合。 由于这些人感情、志趣相投,价值观相一致 ,容易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满足人们的归属感和友谊的需要。 在这样和谐的人际关系下,人们心情舒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群体绩效。 这里应注意的是,工作群体只有在正确的领导的条件下,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越高,群体工作的绩效才能越好。 如果在不正确的领导下,虽然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很高,但工作群体的绩效可能会很差。 由此可见,能否选择出正确的群体领导意义极大。 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具有不同的阶级性质的,所以,不能混为一谈。 但是,任何组织的领导者又 是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协调者和指挥员,他们与职工的关系,除了有一般意义上所说生产关系一面;还有一般的社会关系的一面。 马克思多次把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区别开来,他从来不认为生产关系就等于社会关系。 当然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生产关系。 既然企业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还具有一般社会关系的一面,所以西方管理心理学中关于一个有效的领导人应具备的素质、领导艺术和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等原则,对于提高我们的领导者水平,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课题。 它要研究如何根据组 织所处的环境、组织的战略目标、技术和人员素质的变化及发展,来进行组织的变革和发展,设计出更为合理的组织结构。 这种研究对于我国的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于增强企业活力有许多启示。 其中主要启示有下列两个:第一,应根据我国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或劳务性质、人员素质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改变改革前那种不顾企业的差别而一律采用同一种僵化的组织结构的做法;第二,鉴于同一个企业或单位的环境、技术、产品、 17 劳务和人员素质,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有时变化很大,所以其组织结构也必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 一、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 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但把管理实践加以理论概括,提出普遍规律,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直至工业革命的出现,由于管理复杂生产过程的需要,关于管理的理论才得以发展和日益完善。 工业革命标志着社会文明新纪元的来临。 自从工业革命起,资本主义的管理制度与思想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与现代管理三个发展阶段。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前,资本家全凭经验进行管理,工人全凭经验和技巧进行操作。 这一阶段管理的特点是个人管理或经验管理,管理者就是企业主,管理手段就是自身的经验。 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经验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出现了一批工厂制度的管理先驱,他们的理论主要是企业多年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 如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在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制针工序的观察研究,提出了专业化方面的有关理论。 18 他认为劳动分工可以节约交换工序所费时间,可以缩短学会操作的时间,还可以促进专业工具与设备的发展等。 他还提出了以专业技能作为工资与奖金基础的原理。 其思想是后来“科学管理”理论的雏型,现代工厂生产 线实质上也是这一思想的应用。 此外,罗伯特欧文、安德鲁尤尔、享利普尔、享利汤恩等人也都提出了较有价值的管理原则与管理思想。 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工业大规模的发展,经营管理所面临的种种复杂问题,已不是工厂主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所能解决的,“科学管理”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资本主义管理也进入了科学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理论的显著特点就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经济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 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古利克和厄威克。 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主张,用讲究效率、技术与方法 的科学管理代替凭个人经验与方式办事的传统管理。 目的在于解决如何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问题。 为此,泰勒做了一系列的严格的科学实验。 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他提出要对工人的作业进行工时与动作分析,以确定一个工人的劳动定额,还要对工人进行训练,使他们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原料。 与此相适应,泰勒提倡推行“定额加奖励”的“差别计件工资制”,按工人完成定额多少付给不同的工资。 泰勒还提倡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实行职能化管理,工人仅承担执行的职能。 对高级管理人员来说,还应遵守“例外原则”,把日常事务授权 给下级管理者,自己只保留对重要事项的决策权与监督权。 泰勒主张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是劳资双方的合作,实现途径就是通过科学管理寻得“一种最佳的工作方法”,以此提高企业的总收入,使劳资双方同时获益。 泰勒在管理领域的这些开拓性工作,使他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的另一流派研究的是管理的行政控制问题,中心是如何使管理组织机构合理化。 代表人物之一法约尔提出,管理不同于经营,经营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六种活动,管理只是经营职能的 1/6。 管理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作用。 法约尔还在此基础 上提出十四条管理原则,它们是分工、权限、责任、纪律、统一领导、集权、秩序、等级序列、保持人员稳定、人员报酬、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平等相待、主动性和集体精神。 19 另一代表人物韦伯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为实现组织目标,要把组织活动分解为基本作业,以分配给组织中的每一成员,成员间任务分工明确,上下级之间职、权、责分明,成员间是工作与职位的关系,不应受个人情感影响。 这样的行政组织才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与可靠性,也才具备了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 厄威克与古利克把科学管理理 论的两大流派综合统一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集中反映了管理的本质。 厄威克提出了目标、相符、职责、组织级层、控制广度、专业化、协调和明确性八项适于一切组织的管理原则;古利克则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项职能论,它们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 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的先驱,其中许多原理及做法仍为人们所运用。 但科学管理理论只着重生产过程的分析与组织控制的分析,把劳动者当作机器,基本是独裁式管理,等级层次、规章制度过于僵化,束缚了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现代管理理论则克服了这些不足。 20 世纪 四五十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有了新的发展,管理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理论让位给现代管理理论,管理领域出现了两大主要流派:行为科学学派与管理科学学派。 (1)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的主要思想是补充科学管理学说中对人的忽视,特别强调人与机器不同,管理者不仅要研究物理、生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而且要研究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在管理中的意义与作用。 它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这相对于泰勒等的科学管理理论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行为科学开拓了管理学理论的新领域,这个领域从 20 世纪 20 年代的霍桑实验开始经过梅奥的 “人群关系学说”,在 20 世纪 40 年代至 50 年代名称被确定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对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其次是有关“人性”问题的研究;再次是对企业中非正式群体及人与人关系的研究,最后是对企业中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 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使行为科学成为当今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管理科学 20 现代管理理论的另一学派是管理科学学派。 其特点是应用最新科学成就解决生产和作业管理的问题,从而把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轨道,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管理科学是由许多现代管理理论构成的理 论派别的统称。 这些理论有:“社会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系统工程学派”等。 这些学派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以运筹学为基础。 二战后运筹学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实践中,并根据管理需要形成了如“规划论”、“对策论”、“排队论”、“网络模式”、“库存论”等运筹学新分支。 第二,以系统分析为手段。 运用系统分析解决管理问题,就要把管理对象看作是系统,从全局出发,使复杂管理问题条理化、简单化,以实现计划、方案、设计办法的最优选择法。 近年来,由于系统工程研究的深入和数理统计方法与电子计 算机的应用,系统分析方法风行于管理界。 第三,以决策为主要着眼点。 西蒙与马奇等人认为管理即决策。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科学化的过程。 他们对决策的一系列问题做了研究,并主张把数学方法引入管理,导致了现代控制论、信息论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 纵观整个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管理理论实质上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强调组织的作用与技术的作用的“组织论者”,另一种是强调人的行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学派。 其理论各有侧重,但均有片面性。 事实上,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它们是相互补充的,不可能单纯用行为科学的理论管理现代化大企 业,也不可能不管人的因素而只依靠一些新技术、新方法。 如现代行为科学学派在研究有关人群关系等问题时,就采用了许多管理科学中的概念与方法,非常强调科学性、数量化;而管理科学在对整个企业生产活动建立模型时,也离不开对该系统中人的因素的测定。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已把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结合起来,创立了系统工程这一新的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包括古典管理论、人际关系学派、决策论、行为科学与价值理论,系统工程理论的产生从侧面证实了各种管理学派的相关与互补。 二、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管理心理学的早期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并在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进一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管理心理学的产生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从竞争向垄断的过渡,现代工 21 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但垄断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私有制的存在使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间的矛盾更为尖锐。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进步了,但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存在和激化,并不能必然导致工作效率的迅速提高,垄断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于是开始聘请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从事工作效率与经营决策的研究,因而促发了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 同时,资本家对利润无止境的追求,必然加重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但是随着工人组织程度与团结程度的提高,把人看作是劳动机器的传统管理方式必定会引起工人的强烈反抗,使劳资矛盾尖锐化。 为了平息工人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资本家在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同时,不得不寻找新的管理理论,用更巧妙的管理方式来掩盖阶级矛盾。 管理心理学重视人的因素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用各种办法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因此受到当时企业界的重视与支持。 他们集中了大批心理学家进行人际关系、团体行为和领导行为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管理心理学的基 本内容。 二战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给现代化大生产中的劳动性质与劳动力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工业自动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高水平的生产力状况对劳动者工作的主动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