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职场兵法大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士为之出谋献策,而他能采纳;能 解衣衣人 ,慷慨分土封官使众多猛将为之奋战沙场,终于打败项羽而创建西汉王朝。 郦生在刘邦初起时便赏识其人,不计较他傲慢骂人,能从大处看人,可说善于知主。 8. 有贤不知,国不祥 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 无论哪个时代都是英雄辈出,就怕没有识才的眼光。 俗眼不识神 仙,只有伯乐最了解什么样的马是骏马,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君子。 人生相遇贵相知,孰谓世间无伯乐。 也就是说,人生相遇贵在彼此能够了解,谁说世间说没有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呢。 如果相马的人忽视了瘦马,便会把千里马遗漏了。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观察评定一匹好马,往往因为它表面上瘦弱而错认为是一匹劣马;评价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因为贫穷和没有地位而错误地认为不可取。 如果用求全责备的眼光来看待人,则无人才可言;如用科学的、辩证的眼光,用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才,人才到处都存在,无才也会成为有才。 得贤则昌,失贤 则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这就是说,得到贤人,国家就会昌盛;失掉贤人,国家就会衰亡,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这种见识得到众多人的赞同而产生了共鸣。 如古代著名思想家范仲淹在《选任贤能论》中也指出: 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 这意思是说,得到贤明和杰出的人才,国家就安定而有秩序;抛弃了贤明和杰出的人才,国家就混乱。 所以,世人常说: 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 国之需贤,譬车之恃轮,犹舟之椅楫也。 政以得贤为本,治去秽为务。 这里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治理天下,端正社会风气。 应以得到贤才为根 本。 国家需要贤良之才,就如同车依靠轮子,船离不开船离不开船桨那样。 治政以得到贤才为根本,治理社会以除去坏人为首要事务。 鉴古察今,贤才对于国家来说,就像利器对于高明的工匠、绳墨对于灵巧的木匠一样必不可少。 如果缺乏贤才,就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 国家缺乏贤能之才,如同凤凰缺少翅膀,而想直上云霄、背 负青天一样,终究是不可能办得到的;国家如果没有贤才,就像天鹅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至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的地方。 如果国家有众多贤才,就如同乘上造父驾驭的马车,搭坐越人制作的舟船,自己不费力就可以到达千里之 外,脚不行走而能到达蓬莱岛。 如果 治世不得真贤,譬如治疾不得真药也。 所以,人们总结了古今中外的治国之道,得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中有三个要点,一是树立雄心大志;二是督促所任用的人积极工作;三是访求贤才。 那么,什么是贤才呢。 古代思想家庄子在区分什么是圣人与贤人时说过: 以德分人谓之圣,以才分人谓之贤。 9. 知贤不用,国不祥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知贤不易。 然而知贤却不用贤,这实在是人才的在大浪费,是国家的一种不祥之兆。 古人说: 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也就是说,国家大政,没有贤才就得不 到治理;天下大事,没有贤才就不能成功。 说明治理国家要任用贤才。 我们讲识贤也正是为了举贤。 常言道: 为国入宝,不如能献贤。 这就是说,给国家送宝物,不如去推荐贤才。 其实,贤才,就是国之宝也。 换言之, 国之宝器,其在得贤。 我们 以贤为宝,不以珠玉为宝 ,即说明人才是国家的珍宝,其价值远远高于珍珠玉器。 正因为如此,古人和今人善观于国者,不观其国势之强弱,而是观其用人之贤否。 贤能才能昌盛发达,人民必须依靠贤能才能得到治理,事物必须依靠贤能才能顺利发展。 但历史上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凡是贤能之才,没有不想得到使用而 为国效力的,但没有识贤的人推荐,所以被当时埋没遗弃。 刘向《说苑君道》记载了姜太公(即辅佐周武王灭纣的吕尚)和武王关于得贤失的两则谈话。 一则是谈得贤而国家危亡的原因: 武王问太公: 举贤而以危亡者,何也。 太公答: 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不得真贤之实也。 武王问: 其失安在。 太公答: 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非贤为贤,以非善为善,其君以誉为功,以毁为罪,有功者不赏,有罪者不罚,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忠臣以诽死于无罪,邪臣以誉赏于功,其国见于危亡。 武王说: 善。 吾今 日闻诽誉之情矣。 在这则谈话里,姜太公指出君主举贤而国危亡的原因是 用小善 ,即 君好誉而不恶谗也 ,这是说君王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却不厌恶小人的进谗言,于是贤佞易位,是非颠倒:以佞为贤,以恶为善,以奸为忠,以伪为信。 因而赏罚不明:有功不赏,有罪不罚,使小人经结党营私,排挤贤臣。 结果是忠臣无罪而死于诽谤,小人无功因互相吹捧而得到奖赏。 历代危亡之国,莫不由此。 另一则谈的是为何得贤敬而国不治: 武王问太公: 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 太公答: 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武王问: 何为 39。 以人言断 39。 太公答: 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所赏,以人言赏;贤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 武王说: 善。 其为国何如。 太公答: 其为人恶闻其情,而喜闻人之情,恶闻其恶,而喜闻人之恶,是以不必治也。 武王说: 善。 在这则谈话里,姜太公指出君主得贤敬士而国不治的原因是:君主不能独断,而一切事都靠别人所说的决定。 这样就贤佞不分,既不能知贤者而用之,也不知佞者而退之。 而君主厌恶听说自己 的错误,而喜欢听说别人的错误,这就必然喜欢人阿谀奉承,和听取对别人的谗毁,这就必须疏远贤人,受小人所操纵,国家哪能治理得好。 以上姜太公的两则谈话,辩证地说明:不知贤则不能用贤,不能用贤也就不能知贤,其结果是贤人遭殃,小人得志,这便是国不治以至危亡的原因。 船夫讽喻晋平公好养士而不知贤 春秋时晋国国君平公乘船游于黄河西部,船到中流,他感叹说: 嗟乎。 安得贤士与共此乐乎。 船 夫固桑答道: 君言过矣。 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 今君好,则贤士至矣。 平公说: 固桑来。 吾门下食客者三千人 ,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 固桑答道: 鸿秸(天鹅),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翮(天鹅的羽茎)。 夫腹下之毳(细毛),背上之毛,增去(减)一把,飞不为高下。 不知君之食客,是翮耶。 将腹背之毳也。 晋平公默然,无话可说。 (《亲序杂语》)。 这位船夫固桑对晋平公所说的话,妙在讽喻:剑、珠、玉者是远地的宝物,因平公爱好,三宝没有脚也来了,而平公好士的放,贤士有脚自然是会来的。 平公认为他养士达三千之多,哪能说他不好士。 船夫提出质疑:这三千食客究竟是天鹅的羽茎,还是它腹背的细毛,是羽茎,增 减对天鹅的飞高低才有影响,如是腹背的细毛,增减一把都是不足轻重的。 意是说,是羽茎才是贤才,如是腹背的羽毛,虽多也是无用的。 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晋平公养士三午,其中定有真贤,为什么平公却感叹没有贤才辅佐、与之共乐呢。 这是因平公养士是为博得好士的声誉,而没有去考察和发现其中的贤士,予以提拔和重用,因而食客三千,没有一人脱颖而出,都是混饭食过日子。 这说明养士,徒有养士的虚名而已,养士虽多,何益于晋国。 而平公以人民的赋税,供这三千人白吃,于民是有害的。 晋平公的先祖晋文公是春秋有名的霸主这一,传位到平 公父亲悼公以后国势日衰,而晋平公只知养士而不知贤用贤以辅已,致使晋国政权落入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三家之手,终导致三家分晋,晋亡。 燕昭王知贤用贤而兴 《韩诗外传》卷七论及知贤用贤而兴和得贤失贤而亡的史事: 纣杀王子比干,箕子被发佯狂。 陈灵公杀泄治,邓元去陈以族从。 自此以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泄冶而失箕子、邓元也。 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从齐魏至,于是兴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 燕度地计众;不与齐均也。 故无长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昌,失贤者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燕昭王得郭隗、 邹衍、乐毅等人而兴,很能说明知贤用贤的重要作用。 燕国是战国时的小国,土地狭窄,人口稀少,因国内乱,齐国趁机入侵,杀死燕王哙,占领了蓟地八座城池。 燕国岌岌可危。 燕照王即们后,为了招人才,强齐国以报齐仇,求计于谋士郭隗,郭隗说: 请先自隗始。 昭王便为郭隗筑黄金台,拜之为师。 邹衍、乐毅等名士见昭王如此敬重贤臣,便分别从齐国、魏国来投燕国。 在他们的辅佐下,燕国富强。 昭王派东毅北军破齐,连下七城,齐闵王兵败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后被杀。 齐国是大国,在人力物力上,燕国是无法与之拟的。 因昭王能知贤而用贤,使国富兵强, 终于打败齐国。 而历史上的亡国,都是因得贤不用之故。 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他沉湎酒色,奢侈荒淫,残虐人民。 箕子、比干者是贤臣,是纣王的叔父,箕子早料纣王将腐化,屡次进谏,不听,便佯狂出走;比干为挽救国家,多次犯颜冒死诤谏,纣王不听,反认为比干是圣人,其心与人不同,便剖开其心来看。 纣王如此残暴,尽失人心,武王趁机起兵灭纣。 陈灵公是春秋末年的陈国君,其人荒淫,大夫泄治极谏不听,反将这杀死。 大夫邓元便率族人离开陈国。 陈灵公势孤,被人杀死,陈亡,并入楚国。 这确是: 无长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昌,失贤者亡,自 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项羽为何有奇士不能用 项羽是秦末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懂得兵法,力能举鼎,勇冠三军。 他 破釜沉舟 ,于巨鹿与秦主力决战,九占九胜,大破秦军,诸侯震栗;楚汉相争,他屡战屡胜。 他总结其一生战绩时说: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战绩时说: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逐霸有天下。 (《史记项羽本记》)可是,这位盖世英雄却在垓下一战即溃,最后自刎于乌江,其故安在。 说到底还是知人用人问题,正如陈平所说: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 昆弟,虽有奇 才不能用。 奇士是谁,即韩信、陈平、他俩原事项羽,因不被信任后归汉。 韩信在楚是卫士,归汉升为大将,他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横扫楚国势力,从后方严重威胁项羽。 陈平是恐被项羽所杀才投汉,刘邦对他充分信任,言听计从,给他四万斤金用以离间楚君臣,使之上下离心,互不信任,最后,边谋主范增也被迫出走了。 而项羽所亲信的人又怎样。 诸项及妻之昆弟未见有什么能耐的人物,倒是有一个 食内帮外 人物,这人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 项羽入函谷关后,决定明早攻击刘邦军,彼此力量悬殊,刘邦军是不堪一击的。 项伯因与张良相 好,夜往见之,叫他速离开,以免与之俱死,张良邀项伯往见刘邦,刘邦与之结为儿女亲家,求他回去与项羽说情。 项伯回去对项羽说: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击之不祥。 项羽听项伯的话,果不攻击。 在鸿门宴上,范增使项庄舞剑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以身护刘邦,项庄不得击。 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巴蜀,项伯得刘邦金百镒、珠二斗,便代请给汉中地。 刘邦不被项羽所杀,并增加封地得以积蓄力量与项羽争天下,项伯是有大功的。 奇才在身边不知而不用,所信任的亲人又帮倒忙,这便是项羽用人唯亲的结果。 最后项羽成为孤家寡人,在垓下大败而 自刎,这是势所必然的事了。 10. 可以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得人者兴,失人者亡 ,自古以来是人们共识的一条真理。 从识字与识人的重要性 相比较而言,我们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人不易知,知人不易。 天下所须者才,而才诚难知也。 普天下所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确实太难了解、识别了。 可以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但我们不能因为识人难,就不识天下才了。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几方皋。 如果我们对社会存在的贤者不识,那就是国不祥之兆了。 因为治国需要贤才。 而平凡的人,难以发现杰出的人才。 唯知 贤,唯圣知圣,凡人安能知凡人邪。 正因为只有贤德的人才能了解贤德的人,圣明的人才能了圣明的人,平庸之贤怎么能够了解杰出失物呢。 所以,对于识人者来说,要识贤,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为国家需要提供所需要的贤才 二、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人才难得亦难识,这是古往今来人们经过千辛万苦积累而成的共同财富。 凡识人有所思,识人有所为的有识之士,总是独具慧眼地悟出人才之所以难识: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识人,自古为难;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有天下者,以知人为最困难,莫难于别真伪;知人之难,良莠难 分;知人之难贤佞难辨;任贤为难;使能非难,知能为难;论资级难于知人,为今识人仍有难;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经师易得,一将难求。 虽然知休未易,谁可例轻天下士。 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 1.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这是宋朝诗人陆九渊的一句名言,他揭示了识人的基本情况。 说明了世上千难万难的事情,再没有比了解识别人更难的事情了。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原因之一在于 凡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 这就是说,识人这样的事情不易了解的原因,是由于它隐藏迹象,把私 心掩盖起来而显出为公的样子,把邪恶装饰成正直的样子,而且以必然的胜利去迷惑的人的头脑。 说明人的奸恶之所以难以辨识,是由于正直、忠诚、善良的外表作掩护。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原因之二在于 人心难测。 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这就是说人的内心比险峻的高山和深邃的江河还危险,比天还难以捉摸。 事之至难,莫如识人。 原因这三在于 人之难知,不在于贤不肖,而在于枉直。 识别人的难处,不在于识别贤和不肖,而在识别虚伪和诚实。 人有坏人与好人之分,英雄有真英雄与假英雄及奸雄之分,君子有真君子与伪君子之分。 人还可以分为虚伪与 诚实。 有表面诚实而心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