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活力曲线对中国企业的借鉴价值(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化高,所以 GE 等大企业的相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其人员、岗位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活力曲线”能在 GE 广泛运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与其人员、岗位的结构不无关系。 中国企业在借鉴时应该看到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不同性质的岗位对于“活力曲线”的适应程度不会相同。 中国企业能不能像 GE 一样大范围的使用“活力曲线”,则要具体分析岗位、人员结构等一些具体问题。 有些基层的员工对绩效考核这样认为:“只有不做事就不犯错,做得多就错得多”。 或许这种表述不正确,但说明了一个问题:许多基层的工作(工人岗位或 部分技术岗位)是简单技能操作,谈不上多少挑战性或创造性,这样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基本上就是看错犯得少不少。 换句话说,就是这样的工作一旦稍微有个闪失,没有什么弥补的机会让你做得更好,要摆脱被划分到“后进员工”中的唯一方法就是期望或促使同事犯下更大得错误。 所以一个小小个失误――如果按绝对标准划分不至于被划为“后进”的错误,在这样的机制下就很容易向纵深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岗位的性质更甚于文化背景决定了超常规竞争手段的必然。 那些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岗位就不同,因为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发挥,所以即使有些失误也能够通过 努力弥补。 比如营销员,或许我今天的市场信息采集错了,或许我今天应酬酒喝误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事了,但只要我明天把市场拓展了,把销量提升了,那么就是一条咸鱼也可以大翻身。 不仅仅是机会成本(超常规竞争手段的使用后果)的产生概率因为工作性质有很大不同,“活力曲线”能够取得的效果在不同性质的岗位上,也会相差甚远。 效率是管理的指标,以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观点来看,工人的效率不单是由工人的工作态度的主观因素,而且也取决于工人所处的技术环境有关系。 对于有一定管理基础的企业,工人的劳动效率实际取决于设备的正常运行率。 如果说 10 号机台 是车间正常工作率最低的机台,那么 10 号机台要在这次被淘汰了,不管新上的是谁,基本上从其接手的时刻就注定了他将是下以个被淘汰的对象,企业还要为此负担无谓的人员培训与岗位适应的成本。 此种情况下设备技术的瓶颈不突破,管理者晓足以盼的效率提升,恐怕只会让人望穿秋水。 而对于那些关系扯不开,制度无法落实的企业,如何相信其能够执行“末位淘汰”的考核。 邯郸学步是要摔交的,而且摔得毫无价值。 相对简单技能劳作的岗位而言,具备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岗位使用“活力曲线”则能获得相对更好的效果。 对于简单技能的岗位来说如果能把该做的都 做好,不出什么差错,那么就已经很优秀很不错了。 但对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岗位来说如果存在“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就等于没有做事,因为这种岗位的工作就是为了创造功绩。 “活力曲线”通过优秀和后进的划分来激励,尤其后进的划分(末位淘汰)对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改变员工“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得过且过的局面是很大作用的。 而且对这种岗位来说,让一个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的积极效应也远大于淘汰末位员工的负面效应。 所以不同岗位使用“活力曲线”的效果和负面的效应是不同的;即使同样的岗位,制约其效率的瓶颈在某些企业是能力问题,在某些企业却又是态度或技 术环境的问题,这些都不尽相同。 因此企业对自身管理水平、岗位结构应该综合分析,试图将过每个人都纳入“强制分布”竞争中的做法并不可取,单纯强调绩效考核的覆盖范围而把某些部门没多少可比性的工作也一起考核的方法,就更显得缺乏依据了。 四、人才机制 穆公取士不论贵贱,孟德求贤唯才是举。 古今成大业者都能不拘一格的选用人才。 韦尔奇也不逊二子,他能够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当作一场面试(《韦尔奇自传》第十一章),这种全面深入但又不落俗套的人才选拔机制,能时刻为 GE 提供新鲜的血液。 如果企业的人才机制还跟不上,不能保证补充 的员工要比淘汰的员工优秀那还是不要搞“末位淘汰”的好。 杜挚言: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新人不如旧人换他做甚。 补充人员要没淘汰的人员优秀,那么员工就没有危机感也不会有压力,不仅鲇鱼效应没有了,也不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只有“活力”的人才机制才能保证“活力曲线”的活力。 “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当作一场面试”,中国企业有几家有这样“活力”的人才机制。 中国的形式主义很严重,对于人才形式上的要求从来就是一种桎梏,古代有科举制度,如今有应试教育。 譬如现在要拿学位就必须英语过级,但学士和硕士们工作后因为没有 机会使用,多数又把英语还给了老师,说穿了过级也只是个形式,还一定程度限制了人才的发展。 对于人才认识和评定上的这种局限和形式主义是个社会现象,多数中国企业都概莫能外。 中国企业人才机制的现状是,全国范围开展竞争上岗以来,论资排辈的樊篱已经被打破,但取之而代的是各种五花八门的本本、证书、职称、工作年限、政治面貌等竞岗条件。 有的企业甚至连招聘卫生工也要看人家的“本本”(其实那些大妈能干多了), 实际上除了锅炉工、会计、电工等必须上岗证的岗位外,企业大可不必搞出许多的条件和限制,这些本本和证书评定的人才到底又具备多少 准确性。 毛泽东只不过是个师范类的中专生,他没上过一天军事院校,可是三次反围剿、四度赤水、三大战役,其军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