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it有一点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 “ 一寸 ” 柔肠与 “ 千缕 ” 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 “ 惜春 ” 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在 “ 惜春春去 ” 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中学学科网 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 中学学科网 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COM 版权所有 @中学学科网 下片写凭阑远望。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 “ 倚阑 ” 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 这里词人在 “ 倚 ” 这个动词后面缀以 “ 遍 ” 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 下句中又以“ 只是 ” 与 “ 倚遍 ” 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 “ 无情绪 ” ,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 “ 人何处 ” ,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 “ 柔肠一寸愁千缕 ” 、 “ 祇是无情绪 ” 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 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然而望到尽头,唯见 “ 连天芳草 ” ,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结尾 “ 望断 ”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赏析二】 这是一首闺怨词。 上片抒写伤春之情,下片抒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开篇处词人即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 “ 一寸 ” 柔肠与 “ 千缕 ” 愁思相提并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 “ 惜春 ” 以下两句,虽不复直言其愁,却在 “ 惜春春去 ” 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淅沥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空洞的回音。 人的青春不也就是这样悄悄逝去的吗。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表现,因此,在 “ 惜春春去 ” 的尖锐矛盾中,不 是正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深愁吗。 从上片看,给深闺女子带来无限愁怨的 “ 雨 ” ,它催落了嫣红的春花,催走了春天,也催促着流年和女子的青春。 下片中,词人循着这一线索,继续探寻 “ 柔肠一寸愁千缕 ” 的根源,笔力集中在女子凭阑远望而搅起的心理活动上。 “ 倚遍阑干 ” 一句,在 “ 倚 ” 这个动词后面缀以 “ 遍 ” 字,把深闺女子百事俱厌的忧烦苦恼尽行点染了出来,下句中又以 “ 只是 ”与 “ 倚遍 ” 相呼应,托出了这种万念俱灭的 “ 无情绪 ” 是无论如何排解不掉的。 这里不再提花,不再提雨,却突兀地提出 “ 人何处 ” 的问题。 突兀,则醒目;醒目,则醒人 ── 原来 女子凭阑远眺,不只是因百无聊赖而无意识为之,这里还有更重要的、有意识而为之的目的,那就是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外出的良人归来。 望归的行动与内心无法抑制的 “ 人何处 ” 的遥问一笔点破了使女子 “ 柔肠一寸愁千缕 ” 、 “ 只是无情绪 ” 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是苦苦地思念远行未归的良人。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最后,视线被截断了,唯见 “ 连天芳草 ” ,不见良人踪影。 这凄凉的画面不就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 吗。 寂寞,伤春已使她寸肠生出千缕愁思;望夫不归,女子的愁情又将会是何许深,何许重,何许浓呢。 这自然就意在言外了。 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积淀积累的过程。 一个 “ 雨 ” 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远远近近,都在 “ 催花雨 ” 的搅拢下显得分外冷寂。 把愁已经写尽、写透,故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 “ 泪尽个中 ” ,《云韶集》也盛赞此作 “ 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吕智敏) 中学学科网 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 中学学科网 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COM 版权所有 @中学学科网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 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 溪亭: 临水的亭台。 ② 沈: 同 “沉 ”。 ③ 争: 同 “怎 ”。 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 “ 兴尽 ” 归家,又 “ 误入 ” 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 ,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 常记 ” 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 “ 溪亭 ” ,时间是 “ 日暮 ”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 ” 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 不知归路 ” 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 “ 兴尽 ” 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 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 “ 误入 ” 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 “ 不知归路 ” 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 “ 争渡 ”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 争渡 ” ,所以又 “ 惊起一滩鸥鹭 ” ,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 “ 少年 中学学科网 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 中学学科网 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COM 版权所有 @中学学科网 情怀自是得 ”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 美。 【赏析二】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 “ 酒兴 ”。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 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 从 “ 误作 ” 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 “ 闺秀词 ” 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侯孝琼) 中学学科网 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 中学学科网 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COM 版权所有 @中学学科网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此调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度曲,因词中叠言 “如梦,如梦 ”,故 改为今名。 又名《宴桃源》。 单调,三十三字,仄韵。 ②卷帘人: 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③绿肥红瘦: 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绿肥:指枝叶茂盛。 红瘦:谓花朵稀少。 品评 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 浓睡醒 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 卷帘人不 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 得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 叶丰润而红花憔悴了。 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地设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 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 “ 知否,知否 ” 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 词中造语工 巧, “ 雨疏 ” 、 “ 风骤 ” 、 “ 浓睡 ” 、 “ 残酒 ” ,都是当句对; “ 绿肥柳瘦 ” 句中, 以绿代叶、 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所常见(如唐僧齐己诗 “ 红残绿满海棠枝 ” ),但把 “ 红 ” 同 “ 瘦 ” 联在一起,以 “ 瘦 ” 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在修辞上有所创新。 唐韩偓《懒起》诗: “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 侧卧卷帘看。 ” 李清照此词或许胎息于韩诗,但结句以对话出之,委曲精工,更胜韩作。 因此,《梦园诗选》说此词 “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自是圣于词者 ”。 又,宋人爱海棠, 陆游曾有 “ 为爱名花抵死狂 ” 、 “ 海棠已过不成 春 ” (《花时遍游诸家园》)等句。 李清照以海棠入词,并对它至为关切,当非偶然。 评解 中学学科网 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 中学学科网 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COM 版权所有 @中学学科网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 以景衬情,委曲精工。 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极尽传神之妙。 集评 黄蓼园《寥园词选》: “ 一问极有情,答以 ‘ 依旧 ’ ,答得极淡。 跌出 ‘ 知否 ’ 二句来,而 ‘ 绿肥红瘦 ’ ,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 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 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 “ 绿肥红瘦 ” ,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李清照《如梦令 —— 昨夜雨疏》赏析 作者:胡小燕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词人,婉约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婉约词派认为,词为 “ 诗余 ” 、“ 艳科 ” , “ 诗庄词媚 ” ,通常把诗看作娱宾遣兴的工具,而不主张让词来发挥社会政教的作用。 这派词作品的内容题材,偏重于男女情爱、离愁别绪,艺术风格委婉缠绵,含蓄蕴籍,体现出清丽柔和的美。 往 往能发掘出词人感情深处的微妙曲折的情愫,长于深刻的心理体验和情感玩味,多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及闺阁之中的情趣、逸兴和闲愁。 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就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它以细腻的感情体味、精致的构造形式和多重的生动画面,构成一幅情景交融、风神并茂的小令,在短小篇幅中含蕴着悠远的韵味,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赏和推许。 作品从追述开始,展现给读者一个多时空多场景的画面。 “ 昨夜雨疏风骤 ” ,呈现出两个时空坐标。 一,昨夜的时间与帘外的空间。 帘外夜色里的风雨,帘内人是无从看到的,只能凭借听觉,从风和雨的谐奏或交响中去想象 那风雨飘摇的夜景,去感悟雨点的疏密和风声的缓急。 二,此刻(早晨)的时间和帘内的空间。 风雨已经成为昨夜的记忆,面对眼前居室内安静的景物,耳畔却似乎仍然喧响着昨夜的风雨声。 这两个时空坐标中,都暗含着一动一静两个场景,形成充满张力和动感的画面,又在两个时空之间构成心理张力,使读者可以由此而彼,再由彼而此地反复玩味两个场面中的意味,在不断的转换中获得阅读的快感,激发进一步的阅读兴趣。 接着作者就揭示了两个场景中梦幻般的心理体验的原因: “ 浓睡不消残酒。 ” 原来昨夜风雨声不甚分明,不仅是由于发生在夜间,更是因为饮酒的缘故。 而此刻的回忆,风雨声依稀恍惚,也是浓睡未消的残醉使然。 帘外风雨,夜幕,睡意与酒,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意象显得既清晰,又朦胧,充满了丰富的意蕴和多重的阐释空间。 读者在理解的过程中,也不禁会产生疑惑:昨夜的风雨,到底是帘外的风雨,竟还是梦中的风雨。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至此词人笔锋一转,在画面中引入了一个 “ 卷帘人 ”的形象。 卷帘人是在当时场景下的一个客观观察者,他(或她)的视角属于日常意识,并未受到昨夜种种因素的干扰。 “ 试问卷帘人 ” 一语,又把这一词句的画面分划成诗意的和日常的两种情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