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历社上期末复习学案之一(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拉。 622 年 被迫出走麦地那, 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权(穆斯林军队), 632 年 去世前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8 世纪中叶 建立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都城在巴格达(古巴比伦王国、现伊拉克境内)。 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信奉“真主”安拉的人),经典《古兰经》( 可以诵读的经书 ) 、教徒人数世界三大宗教第二,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 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宰牲节。 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 阿拉伯 —— 伊斯兰文化 世界文化的传播者 (文化交流的桥梁) : 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到欧洲和东方,把东方的特产和先进技术传到欧洲、非洲,把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加工改造后传到欧洲。 把很多世界文化的优秀的文化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地。 世界文化的改造者 : 把印度人发明从 0 到 9的数字以及“十进位法”改造 ; 有些文化改造成符合伊斯兰教义的阿拉伯文化。 世界文化的保护者 : 收集、整理 世界文化的优秀 的成果,翻译成阿拉伯文 ,并保存下来。 世界文化的集大成者 : 阿拉伯帝国内的各种文明的精髓被阿拉伯人改 造吸收。 如《天方夜谭》中的许多故事并不是来源于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文化的成就: 伊斯兰教、清真寺、天文、数学、化学、医学、地理(伊本 白图泰的世界地图 ) 、文学(《天方夜谭》)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宗教文化景观 宗教的多样性(世界文化是多样的、开放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宗教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寺庙、雕刻、石窟造像、碑、塔、墙、壁画等。 基督教的教堂顶部高耸入云显示上帝高高在上的威严,伊斯兰教清真寺上面的穹顶建筑是为了召唤信徒,佛教寺庙类似皇宫的建筑表现其地位高贵。 教堂前面有广场用来集会、游行,中国佛 教寺庙有戏台用来演戏酬神。 即使是同一种宗教,在不同的地区, 其文化景观也是不同的:中国寺庙南方的戏台在寺庙内部(多雨),北方的戏台在寺庙外面(开阔)。 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有: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它们均与佛教有关。 我国早期的佛像形象很像外国人(印度),后期的佛像较像中国人。 说明佛教在中国的本地化(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晶)。 平安里学校 8 年级历社上期末复习学案之一“时间专题” 5 中国古代文明史 西周的礼乐文明 公元前 1046 年 ,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礼乐文 明。 西周的礼乐文明,包括分封制、宗法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顺序的制度)和礼乐制度三项内容。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是宗法制的核心 ) 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的权威, 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密切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而礼乐制度(礼制和乐制)则严格规范了贵族的 身 份地位。 统治阶级以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为工具,用来维持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 周朝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两段时期 , 西周( 公元前 1046 年 —— 公元前 771 年 )的都城镐(在现今 陕西西安附近 ) 在西,东周(公元 前 770 年 —— 公元前 221 年) 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在东。 东周又分为春秋(公元前 770年 —— 公元前 476年,名称来源于鲁国编年史《春秋》 —— 记载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5 世纪的历史)和战国(公元前 475 年 —— 公元前 221 年)两段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威,春秋时期权威已经下降, 战国时期几乎没有权威了。 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但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秦楚燕齐赵魏韩。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的三个步骤: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富强起来;采纳管仲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树立威信;召集葵丘会盟, 霸主地位正式得到承认。 春秋晚期 ,由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 新增大量耕地,涌现一批地主阶级。 生产力提高,社会要求变革,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到战国时期,各国都想通过变革达到“富国强兵”、消灭其他诸侯国的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 变法是公元前 356 年开始在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商鞅变法的意义: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的局面,出现了一个有学识的文士阶层。 社会动荡和变革带来了思想的解放,他们四处宣扬自己的观点、学说和思想。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齐国都城的稽下学宫是当时诸子百家争鸣和思想交流的中心。 ① 儒家:创始人孔子(孔丘,春 秋晚期鲁国人), “仁”的思想(爱人、克己复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儒家学说在汉武帝开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孟子(孟轲):战国时期人,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经典:《论语》、《孟子》。 ② 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春秋晚期人)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经典:《老子》(《道德经》)、《庄子》。 ③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前期),主张“非攻”和“兼爱”。 经典:《墨子》。 ④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提出“法治”。 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