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后危机干预参考---灾后心理辅导手册灾后的身心反应在灾难(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与成熟。 作者:张结海 ,知名心理学家 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 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 ”印记 ”,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 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 ”印记 ”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 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 (不相信眼 前的事实 )、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 )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 我曾看过一部反映空难之后幸存者心理历程的美国电影,女主角因为 学生 的死而整日责怪自己,总以为如果当时她抱得更紧些,她的 学生 就会安然无恙。 男主角为了帮助她摆脱自责,让她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然后冒险将汽车撞到墙上。 撞墙的一瞬间,背包从玻璃窗飞出车外。 在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女主角终于认识到当时她无论抱得多紧,她都无法挽救她 学生 的性命。 意识到这一点,女主角一下子释然了。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 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 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 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 ”别哭、别哭 ”。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 ”创伤后应激障碍 ”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 学生 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 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灾后心理干预正式出现在 1994 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这十多年来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气候等的变化,世界进入高风险时期,我国出现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概率也呈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重视心理干预、加大心理干预工作的力度势在必行。 也许有一天,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队伍中除了救援人员、医疗工作者、新闻工作者 …… 还有心理工作者。 2020 年的 1 月,正在人们 欢欢喜喜准备迎接农历新年到来的时候,一场始料未及的冻雨搅扰了人们的节日计划,挡住了许多人出行的脚步。 冻雨的到来不仅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14 个省受灾,更打乱了 7000多万人生活的节奏。 冰凉刺骨的寒冷、停电冻水带来的生活不便、被困路上十多个小时的等待救援、货物停运造成的物资紧缺、通讯中断产生的孤独体验、滞留车站的去留未卜 …… 2020 年的 5 月,正午工作时间,一场大范围的地震波唤醒了正在专注于工作中的人们。 惊诧之余,最令我们难以相信的是,这样一次震波之后所造成的损失,会让我们如此心痛、 凄然。 那些被掩埋在废 墟中的 学生 ,那些被填埋与砖瓦之下的病人,那些被不断侵袭的余波所困住的人们,牵动了全国人的心。 汶川聚焦了我们最为关切的目光和用情感染开的爱国潮。 而这些突发事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突发事件下,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突发事件下,灾区的人们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与考验。 因此,当人们身处其中之时,很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沮丧、无助等情绪体验。 对于很多人来说,其直接的影响就是一种一掠即过的恐慌。 但是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有可能会让紧张感成倍的增长,人们的行 为举止甚至会被消极情绪所 控制。 我们看到在由冻雨引发的事件中,有的人选择静静的等待,有的人却是郁郁寡欢、有的人开始烦躁不安,有的人变得絮絮叨叨,有的人渐显攻击性行为,还有的人寝食难安、多疑多梦,所有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性反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应激,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便是产生人们心理应激反应的一种类型。 我们习惯将自然灾害称作应激源,它是一种短期的破坏性极大的灾难。 人们由此引发的心理反应叫做应激的主观体验,通常会有紧张、慌乱等内心冲突。 而过度的主观体验又会直接导致生理上出现一些不适征,例如疲惫感、食 欲与睡眠的改变等等。 汶川的这次地震,留给人们更多的是破坏后的狼藉和绝望,特别是正在上课的 学生 们在顷刻间便被震灾夺取了生命,这是很多成年人都难以接受的。 地震是一个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冲击,它来得快,去得也快。 而年初的这场冻雨却是一场逐渐演变为灾难的过程,它对人们的心理挑战有一个渐强的趋势。 我们知道,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见和不可控制两个方面的特征,这种特性只会加大人们由无助带来的消极,当我们的消极情绪体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趋利避害的本能会让人们投入到应对灾难的各种行为之中。 而应对的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 康水平。 有研究表明,突发事件下人们对灾难的反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卷入水平的提升。 更多的人开始寻求与他人行为的一致性,对身边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感。 特别是像老人、学生 等社会弱势群体,以及受灾核心区域的直接受害者更是如此。 面对这一特点,熟悉或重要人物的出现往往是人们内心最大的安慰。 我们看到灾害发生之后,国家总理在第一时间深入重灾区,与灾民直接接触,大大的缓解了受灾群体的恐慌感,减弱了群体慌乱出现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对灾区受众最直接的心理支持,所达到的积极效应甚至会高出问题的直接解决。 同时,有更多 的人也开始主动投身于公益性行为之中。 冻雨的时候贵阳街头随处可见的绿飘带,便是这些志愿行为的典型代表。 小小的绿丝带会给人们带来温暖、不孤独的感觉,满足了人们内心的安全需求和归属需要。 二是受灾群体的易受暗示性增强。 随着灾害时间的延续,人们从关注眼前转变为关注未来:冻雨还会持续多长时间。 地震是不是还会发生。 我们的基本物资储备是不是充足等等都会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不能清楚地弄明白这些疑问,就会产生更多的困惑,对于受灾地区来说,公众的迷惑感往往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新的应激源,而小道消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最容易产生。 国外有记 录表明,重大灾难发生之后,人们的抑郁情绪急升,正是与接受了许多不良信息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联。 这段时期,人们很容易将猜测与担心当作事实。 因此,政府部门排除由灾难带来的信息传递不畅等难题,向大众发布精确、清晰的信息,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紧急任务。 毕竟及时而具体的信息是消除迷惑,稳定公众情绪的最佳策略。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最有效的预防途径就是关注公共媒体、相信权威机构发布的消息,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认知判断不被侵扰,不让自己的情绪被不良消息所牵制,从而阻止不当行为发生的可能。 三是强烈的倾诉愿望与紧密的亲情连结。 1980 年 5月,在美国海伦斯火山爆发后的 24小时中,受灾地区打出的电话比正常水平增长了 100%,一度出现了抢线的现象。 这个时候,通讯的畅通尤显重要。 援助人员的出现以及身边人温馨的问候和关注的眼神都会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受灾者会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 紧张情绪的缓解,并补偿亲人不再身边的空虚感。 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可能远远不止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由此而引发的更多的问题与困难还会形成继发性的应激源,所以灾后的修复与重建会成为人们心理适应水平的新挑战。 在应对继发性应激的过程中,人们对技术支 持的需求会高于情感性支持。 所以从政府的角度需要结构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统筹安排,而对于大众则是需要人尽其才、力所能及的积极行为。 更多的人会在不断发挥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修复灾害。512地震后危机干预参考---灾后心理辅导手册灾后的身心反应在灾难(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