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线运输为特色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将 福州港 建成以大型散 货运输中转为特色的主枢纽港,将 湄洲湾(南、北岸) 建成以大型液体散货中转和重型石化以及内贸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主枢纽港,将 宁德港、漳州古雷港 建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拓展两翼、对接两洲服务的区域性重要港口。 配套建设厦门港 10万吨级、福州港罗源湾港区 30 万吨级、福州港江阴港区 10万吨级、湄洲湾 10 万吨级等一批大型深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暨“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第 16 页,共 84 页 水航道。 争取到 2020年建成福州、厦门两个亿吨大港,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成为我国内地最便捷的对台通道和出海通道。 拓展港口经济腹地。 围绕增强港口对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点在省内疏港公路和铁路沿线,合理规划布局产业集中区和物流园区,推进城镇带和产业带建设。 加快推进温福、福厦、厦深、龙厦、向莆等干线铁路和连接港口的支线、专用铁路建设,改造提升鹰厦、外福、漳泉肖铁路,形成省内“二纵三横”铁路网;进一步推进“三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干架和重点港区疏港公路、高速公路支线、连接线建设,加快完善“两纵两横”国道、“八纵九横”省道建设和改造,构筑我省主要港区与省内及周边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产业中心、交通枢纽、重要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和宁德港为起终点,通往 中西部、对接大京九的综合运输通道。 推进 福州、厦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完善枢纽站场配套体系和通港交通体系,提高换乘、换载效率和港口疏通能力。 专栏八 沿海港口通往内陆腹地的大通道计划 ★ 第一条通道以厦门港为龙头,经漳州、龙岩、长汀,往江西与中西部地区联接,主要由国家高速公路厦成线福建段、国道 319 和龙厦快速铁路、龙赣铁路构成。 ★ 第二条通道以 福州港为龙头,经三明、南平往江西、浙江等方向延伸,主要由 国家高速公路 福银线福建段、京台线福建段、国道 316 和向莆铁路、外福铁路等构成。 ★ 第三条通道以 湄洲湾港为 龙头,经三明往江西方向延伸,主要由 国家高速公路 泉南线福建段、向莆铁路等构成。 ★ 第四条通道以宁德港为龙头,经福安、周宁、政和、武夷山,往江西等中西部地区延伸,主要由国家高速公路沈海线宁上联络线构成。 二、 提高综合运输能力 加快调整船舶结构,重点开发和发展节能、高效的集装箱运第三章 港口物流业 第 17 页,共 84 页 输船,鼓励发展大动力、高效益的运输船舶,促进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海运队伍整体素质。 进一步培育集装箱干线航线,努力开辟新的远洋国际航线和对台航线,加强海上通道建设。 沿海国内客运以发展客货滚装运输为主,适当发展高速客轮 和双体客轮,在滨海旅游区发展新型旅游船。 加快省内海运业的优势整合,大力发展沿海运输、远洋运输和江海联运,积极推动与两个三角洲及其他国内外海运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 推进航运企业的重组和改造,培育壮大福建轮船总公司、厦门轮船总公司等优势企业,鼓励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树立品牌意识;促进中小航运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提高专业化和组织管理水平,节约能源消耗,降低运营成本,逐步增强行业竞争能力。 三、培育和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 依托枢纽港和重要港口,统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扶持培育一批大中型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 建设与现代物流相配套的内陆中转货运网络,推行水、陆、空多式联运,促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向多元化、立体化方向发展。 重点 建设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根据漳州、莆田、宁德等地的临港工业发展需要,建设大型物流配送中心或专业配送中心,形成多层次、点线面结合的物流网络体系。 延伸保税区政策功能,实施区港联动模式,引进一批国际大型先进物流企业, 推广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 加快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推进传统物流企业转型。 推行“就近报关、口岸验放”和“铁海联运”的通关模式,加快建设适应进口货物属地验放的快速转关通道,实现进 出口货物的快速流转。 结合“数字福建”建设,构建电子交易平台、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暨“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第 18 页,共 84 页 “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厦门海空港保税联动区、东渡粮食码头粮食中转接运、漳州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和招商局(漳州)厦门湾国际粮食物流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福州松下港散粮中转库、古雷开发区能源化工物流园区等项目前期工作。 第四章 临港工业 第 19 页,共 84 页 第四章 临港工业 充分利用优越的港口条件,积极把握我国冶金、能源等大型重化工业项目布局向沿海地区调整转移的机遇,依托工业园区、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等,大力发展需 要通过港口大进大出的石化、冶金、能源、汽车、浆纸及木材加工等临港工业;突出港口、临港工业园区和城市相互融合发展,通过项目组团带动,优化空间布局,打造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工业基地,为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奠定基础。 专栏九 广义的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专栏四所界定的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就是 狭义的海洋经济。 目前大部分沿海国家包括我国都采用这个标准 , 根据这一标准,临港工业不纳入海洋产业统计范围。 广义的海洋经济 是大海洋经济的范畴,就 是把所 有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形成的各类海洋产业,以及依赖海洋而形成的临港工业都纳入海洋经济统计范围。 美国、日本等一些西方海洋强国大都同时采用这两种标准。 目前,我国沿海省、市在制定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时,也把临港工业纳入海洋产业体系。 但为与国家海洋经济统计口径相一致,一般不把其总产值和增加值计算到海洋经济总量中。 一、 加快培育临港产业集群 依托沿海港口资源和现有工业基础,以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为切入点,重点推进马尾开发区、江阴工业区、融侨开发区、秀屿开发区、湖里工业区、海沧台商投资区、中银开 发区、漳州古雷开发区等十大临港工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培育壮大以湄洲湾和厦门海沧为中心的临港石化产业集群、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漳州中银开发区为重点的港口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等十大临港产业集群。 二、推进大型石化基地建设 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实施以上游带动下游,以中下游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暨“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第 20 页,共 84 页 促进上游发展的双向推进战略,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石油化工、合成材料、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建材等快速发展,形成八大石化产业链。 湄洲湾石化工业基地以成品油、聚烯烃、芳烃、有机化工等石化中上游原料为重点,厦门海沧石化基地以重石 脑油为原料的芳烃系列有机化工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集中度和产业配套能力,带动沿海及铁路沿线其他地区石化工业发展,形成具有较强区域竞争优势的石化产业集群。 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建设福州江阴精细化工园区,推进宁德三都澳、漳州古雷等沿海及铁路、公路沿线石化工业项目建设。 三、壮大临港能源产业 依托大型深水港口,引进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等省外、国外能源,加快推进核电站建设,争取建设国家能源储备中转基地,发展港口型能源工业,形成能源产业集群。 —— 沿海电厂。 以电力需求为导向,加快沿海负荷中心电源建设,优化电源点布局,调整电力生产结构,利用沿海港口条件和厂址资源,合理布局建设大型港口火电厂和核电站。 重点建设福建核电站一期、宁德火电厂一期、可门火电厂一期、江阴火电厂一期、漳州后石电厂 7号机组、华能福州电厂三期、罗源火电厂一期等项目。 积极做好其他电源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适时推进建设。 —— 液化天然气。 按照能源多元化、清洁化、优质化的要求,引进国外液化气资源,重点建设福建 LNG总体项目一期工程,包括莆田 LNG接收站和输气干线,及其配套的莆田、晋江、厦门东部三个燃气电厂和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五个城市 燃气管网工程。 —— 能源储备。 加强省际和国际能源合作,积极开拓省外煤第四章 临港工业 第 21 页,共 84 页 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来源,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渠道和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利用我省沿海深水港条件建设煤炭中转储备基地,争取国家在湄洲湾、三都澳等布点建设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和规划建设沿海输气 (天然气 )、输油 (成品油 )管道建设,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增强能源储备保障能力。 四、发展其他临港重化项目 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 以东南汽车、厦门金龙为龙头,加快建设福州青口汽车城和厦门汽车城,推进有竞争力的整车和重要零部件、系列配套产品的开发。 加快推进与国内 外大型汽车集团的战略联合,努力形成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企业联盟、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加快发展临港冶金产业。 推动省内骨干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对外合作,推进漳州特殊钢、宁德漳湾千万吨钢铁和福州镍合金等临港大型项目布点建设,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冷轧薄板、冷轧不锈钢、镀锌板、涂镀层板、宽厚板等优质产品和系列深加工产品,优化钢铁产业结构。 积极稳妥发展铜加工业,提高铜冶炼技术水平。 推进铝、钨等有色金属行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推进林产加工业发展。 依托莆田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和国家级木材 贸易加工示范区,建立全国进口原木集散中心和贸易加工中心,布局建设木材加工项目。 积极推进沿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和以进口木片、废纸、浆板为原料的浆纸项目建设,全方位提升我省造纸工业水平,建设临港制浆造纸产业集群,形成全国木浆生产基地。 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暨“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第 22 页,共 84 页 第五章 海洋渔业 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深化渔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做大做强海水养殖业、海水产品加工业、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扩大水产品出口,加强水产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渔区社会和谐发展。 一、 推 进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按照 “ 坚决压缩近海捕捞, 积极 拓展远洋渔业,努力提升水产养殖,培育发展休闲渔业 ” 的方针,继续推进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组织实施“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养殖生产,推广生态型海水养殖模式。 实施海水养殖苗种工程, 大力发展大黄鱼、鲍鱼、鳗鱼、 紫菜 等九大优势品种,加快建设水产原良种场和区域引种中心,提高良种覆盖率。 建设福州、宁德、泉州等升降式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化基地和漳州、莆田等鱼虾贝藻生态互补的立体养殖示范基地, 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等节能、节水、高效益、自动化的环 保型设施养殖业。 继续控制近内海捕捞强度,加快发展远洋渔业,积极 拓 展境外和大洋性远洋 渔业生产,加快培植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和远洋渔业生产基地、冷藏加工基地。 大力发展渔区二、三产业,大力实施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工程,加强转产渔民培训工作,引导渔民从事养殖、加工、水产品运销等行业,不断拓宽渔民就业渠道。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重点建设厦门 休闲渔业主题园、福州平潭和 漳州东山海上游钓公园、泉州丰泽海上休闲渔庄、宁德三都澳海上休闲渔排、漳州观赏鱼养殖基地等,延伸海洋渔业产业链。 第五章 海洋渔业 第 23 页,共 84 页 二、拓展海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 实 施 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国家级、 省级名牌产品和拥有省著名商标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标志的水产品,提升海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拓宽海水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改进烤鳗工艺和技术,扩大贝类、藻类、低值鱼类等大宗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强海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提高冷藏、配送能力, 推广集装箱保鲜、气体置换包装保鲜、冻结保鲜等新技术, 提高国内外市场供应能力。 积极发展水产品来进料加工,充分利用好国外资源,扩大国内就业。 建设福建(连江)海峡西岸水产品加工基地和福清、东山等国家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推进水产加工产 业集聚。 重点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创汇水平高、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水产龙头企业。 按照市场连基地、基地促市场的原则,加快产地水产品市场建设,培育水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区域性流通中心,鼓励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形成高效的现代水产品流通网络。 三、努力构建“安全渔业” 积极推进水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建立健全渔业产地环境、渔业投入品、初级水产品等质量卫生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提高水产品的安全性。 加快 特色大宗养殖品种、技术规 范、水产加工和速测技术等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加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建立完善水产养殖许可管理制度。 深入实施“水产品放心工程”,强化对渔业用药的管理。 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健全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和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应对水产品重大疫病的能力。 建立完善渔业环境监测网络,切实提高对生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暨“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第 24 页,共 84 页 继续加大对渔港、渔用航标和海洋渔业安全通信网等与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项目的投入力度, 加快建设晋江深沪、东山大澳、连江黄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