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出中国经济安全与发展的国家战略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不论投向 、投量,还是规模、结构,都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且历史包袱沉重,机构设置重复,人浮于事,因而抗风险能力较差。 在金融对外开放过程中,外资银行凭借它们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保险业务集于一身的完备的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与中资银行争夺客户,而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则处于劣势,其结果必然是质优且效益好的客户流失了, 留下的就是那些效益不好、风险较大的客户,这对中资银行当然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在管理与运作方面,在提高透明度和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机制方面等,与国际惯例和国际先进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 而这一切 都有待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来解决。 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改革的风险,归根结 底,根源于改革过程的“非帕累托”性质,即改革无法做到只有利益增加而没有利益受损。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改变人们的利益关系格局,这当中总会有 人受到一定的损失,而不是只有人获益而无人受损。 改革的这种“非帕累 托”推进必然会使改革进程的“摩擦成本”和“实施成本”增大,酿成巨大的经济风险。 改革的风险还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运行规则而引起,并受到国际市场大势的影响,从而在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衍生着经济风险,包括:金融风险,如银行呆坏 账 比重大,金融体系内部违法 案件严重,经济一体化导致国际金融资本长驱直入,还有贸易风险、信息风险等。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贫穷和落后的大国,是一个正经历着体制转 轨、社会转型的国家,在尚未进入真正的工业化阶段,又面临着知识化、信息化时代 的到来,面临 着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作为一个转轨经济中的大国,中国要面对外部动 12 荡的国际金融环境和多变的世界,同时还要面临着转轨过程中伴生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与问题。 所有这一切,都 将是 无法回避的经济风险。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本书全篇共分 10 章。 其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言: 主 要介绍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由来和意义。 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在传统上,主要是指军事安全,国防安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年代初以来,由于美苏两极体制的解体,冷战的结束,各国在安全观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经 济安全逐步取代了军事安全的核心地位。 在一国的安全体系中,最基础、最关键、 最核心, 也最带根本性的是国家的经济安全。 90 年代下半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人们以无比深刻的教训,这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可以不动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弹,就可将一国辛勤积累了几十年的国民财富,在一夜之间席卷而去,这在以前时代是根本 无法想象的。 由此也表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不是减弱了,而是大大加重了。 因此,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尤其是研究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家战略选择问题,其意义是极其重大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第二章时代巨变: 主要讲我们面临一个巨变的时代,其集中表现 和标志 就是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 20 世纪末期,人类面临技术、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巨大变革的时代。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和各种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状况,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生 活方式,工业文明正在向信息文明转变。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使知识成为新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动力。 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知识、资源、观念和价值传播与影响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的相互依存网络。 国际政治巨变和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世界政治秩序正在由冷战前时期的两极化向美国单极主导、多极发展的格局转化。 而这一切剧变在时间上高度浓缩,空间上相互重 叠和交织,人类面临着全新的经济 发展 和安全 的 外部环境。 第三章角色定位: 主要是指在经济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未来世 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技术等的国际态势和格局中,如何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为中国进行角色定位。 这是中国制定国家战略的基本立足点和基准点。 一个大国,要正确地为自己做角色定位,这是很不容易的。 这不仅因为存在某种环境的局限,即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13 山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往往会影响甚至干扰一国的决策头脑,使之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基本国情,正确地为自己在国际发展的大的态势和格局中进行恰当的角色定位,从而导致在战略上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在这方面,国内外有许多历史的经验教训值 得我们汲取 和借鉴,使我们得以 审慎和成熟起来,决不能再出现大的、全局性的失误或偏差,否则,就会酿成严重的甚至是无可挽回的恶果。 在如何正确地为我国进行角色定位的问题上,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一个社会主义低潮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是一个知识贫困的大国。 我们必须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来建立我们的战略和策略。 第四章国际因素分析: 主要是就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国际环境、国际力量对比格局的变化及估量,以及对中国经济安全的有利、不利因素等进行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安 的国际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际安全环境 、国际政治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 关于 国际力量对比格局的变化,本书的基本估量是:在今后 10 年左右的时间内, 既不 会是 单极化 的独家称霸 ,也不 会是多极化群雄共舞 ,而基本的态势将表现为单极化主导下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把多极化作为近期 要实现的 目标恐怕是不现实的。 此外,这一章还就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国际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别作了论述。 第五章国内因素分析:主要是就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国内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因素包括中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调整的困境和难点问题; 金融风险 问题; 战略性资 源 短缺问题;环境污染与国土资源恶化的趋势问题; 以及社会 文化危机与民族纷争问题等。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内在亦 或潜在的威胁。 第六章战略前提:思维方式和理论范式的转换。 主要是说,在制定 防范风险、 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国家战略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就战略谈战略,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在思维方式和理论范式上实行转换,这是制定国家战略的前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战略指导上的理论创新和思维方式创新,从而才能制定出创新的国家战略。 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是“理论范式及其类型”,第二节和第三节发出“呼唤新的 思维方式”和“呼唤新的思维方法”的最强音,希冀引起领导决策层的高度关注,以高度的自觉和主动来实现思维方式和理论范式的转换,为制定全新的国家对内对外战略准备思想和理论前提。 第七章战略选择:战略防御的国家外部战略。 国家外部战略是一个国 14 家运用自己的军事力量、外交关系和国防地位维护其国家利益的基本战略。 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外部战略。 国家的核心利益大体上包括安全和发展两个基本方面。 但两者在不同时期相对重要性不同。 在战争时期,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根本利益;在和平时期,发展是根本利益。 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力量对比的战略 判断,是正确制定国家外部战略的前提。 建国后,我 国由于受 “ 左 ” 的思潮影响和对战略形势判断有误,在国家外部战略上曾发生过 不少失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看到了世界局势正趋向缓和,及时调整了国家内部和外部战略,把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作为国家的根本战略。 我国的外部战略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 这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社会主义力量从战略角度讲仍处于战略退却阶段,保存自己,积蓄 力量,是国家和民族的最大的根本利益。 从综合国力的实力对比中, 同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们仍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在制定国家外部 战略时,唯一正确的选择只能是战略防御的国家外部战略。 正由于在国际范围内,我们仍处于战略防御的守势,因此只能采取低调外交、不予争雄的战略和策略,争取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积极积蓄力量,以图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 这一章共分四节,一是推行二元组合的国防军事战略;二是实行睦邻、低调和“超然”的外交战略;三是实施单极共处对话、多极联谊互惠的大国战略;四是树立和平、和合、和善的对外形象战略。 第八章国内 战略选择:战略进 攻的国家内部战略。 同国际范围内力量对比格局不同的是,在国内,中国共产 党和 中央人民 政府依然有 着强大的政治优势,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 党和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 性都较为稳固。 现在,在国内,可以说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够直接向 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挑战。 因此,在国内,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我们的政治优势,采取一系列战略进攻阶段可能采取、也应该采取的战略和策略,以争取群众 ,增强党和政府领导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巩固 党和国家领导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化解各项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化解和防范经济风险与政治风险,削弱可能出现的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 这一章的内容包括有七节:( 1)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坚持 既定治国方略;( 2)迅速实施一项给人民利益以补偿的大政策;( 3)不失时机地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4)打一场国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民战争”;( 5)坚持面向国内市场的生产经营方针;( 6)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7) 采取措施,构建完善的战略性资源储备制度;( 8)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第九章 台湾问题的特殊性和特殊的对台战略。 台湾问题既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又 与美国对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干涉与阻挠有关,因而又带有国际性质。 15 因此,我 们 把台湾问题的特殊性和实施特殊的对台战略单列一章, 作为一项特殊战略作特别处理。 具体包括以下五节:( 1)台湾问题的特殊性;( 2)台湾的特殊战略地位和意义;( 3)台湾与大陆之间关系的性质不容歪曲;( 4)实施特殊的对台战略;( 5)依靠两岸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实现和平统一。 第十章 高张“自由、平等、民主、文明、共富”的社会主义旗帜。 “自由、平等、民主、文明、 共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体现,是共产党最低纲领的具体体现。 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 、文明 与共富的社会,是共产党人的崇高政治理念和价值目标。 高张自由、平等、民主、文明、共富的社会主义旗帜是共产党面对 新时代,加强与各国人民合作与对话,融入时代发展潮流,凝聚各种社会力量,革新社会主 义及自身形象,展示自身奋斗目标与发展方向,迈向新时代的必然要 做出的选择。 16 第 2 章 时代巨变 20 世纪末期 ,人类面临 着技术、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巨大变革。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和各种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状况,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文明正在向信息文明转变。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使知识成为新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动力。 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知识、资源、 观念和价值传播与影响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的相互依存网络。 国际政治巨变和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 导致世界政治秩序正在由冷战时期的两极化向美国单极主导的多极发展的格局转变。 而这一切剧变在时间上高度浓缩、 空间上相互重叠和交织,人类面临着全新的经济 发展 和经济安全 的外部环境。 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成了时代巨变的主要标志。 信息化 所谓 信息化, 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主要以物质为手段、以传统产业为依托,向主要以信息为主要手段、以信息产业为依托的变革过程。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 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 20 世纪末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它标志着人类获取、传播和利用信息 手段的革命,它的出现使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信息技术优势和信息产业的实力,占据信息化时代的制高点,巩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优势。 新兴工业 化国家在提高自己工业化生产能力的同时,越来越感到信息化的压力和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奋起直追。 全世界都被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浪潮。 90 年代各国纷纷推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基础建设计划,标志着信息化高潮已经到来。 美国政府 1993 年 9 月推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 NII:行动计划》,准备用20 年的时间,投资 4000 亿 ~ 5000 亿美元建设一个全国性的信息高速公路 —— ―个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所不包的网络。 支配这一计划的基本信念是:“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经济和国家安全而言,信息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而在全球化 竞争时代,“生产、处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技术对美国具有战略价值 ”。 这些技术将帮助美国企业继续保持竞争力,并创造具有挑战性的高薪就业机会。 这些技术将刺激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将使所有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 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更明确地指出: 信息高速 17 公路将为美国的信息和知识社会奠定基础,这是美国保持世界经济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信息化成了美国巩固其国际竞争中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 日本、欧盟、加拿大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拆巨资建设自己的信息基础工程,并把在 21 世纪初建成信息高速公路作为战略重点。 信息化是一场特殊的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它不仅会引起整个经济的技术基础、交易方式、消费方式和管理形式的更新,而且会引起个人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等社会结构的变化。 因此,信息化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信息化技术是 综合性技术。 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工业为它提供设 备和物质基础,同时也需要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软件等脑力劳动 的支持。 它既是生产部门又是服务部门;既是中间产品又是终极消费品;既离不开过去工业社会。21世纪出中国经济安全与发展的国家战略研究(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上最聪明的东西的日子已经为时不多了。 计算机的速度和复杂程度将继续保持每 18 个月增加一倍的速度直到 2020 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霖和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专家赵南元说:到那时,计算机电路的密度将是现在的1000 倍,一台鞋盒大小的计算机将 拥有人脑的处理能力。 对此,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 霍金曾说: “ 目前,计算机尚未显示出任何拥有智能的迹象。 这并不令人感到惊奇
那里潇洒去。 5,微笑的 魅力 微笑是会传染的,这还能让别人的悲伤也不那么容易就传染给你。 做一个 阳光 的人,把你的微笑分享给别人。 6,注意容貌和气味 随身带点口香糖可能让你高喊感谢上帝。 无论别人是怎么说,人们还是从他们所看到的来评价一个人。 所以在周五你可以穿的随便一些,其他时候,请保持严谨,上班时你是一个军人而下班你可以是一个调皮的孩子。 7,让你的周围始终保持清洁
作动词,因为后面带有宾语。 其解释为“捆绑”虽然体现了这一用法特点,但根据“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的句意,这里应解释为“制裁”或惩治。 B项“胜”,根据文意 应解释为“能承受”; C 项的“恨”应解释为“怨恨”,因为解释为“遗憾”与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思不合。 D 项的“请”,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请求”,也可理解为“请允许我”,但由于变法应由高守决定,因而“请求”是正确的。 第(
气愤万分,破口大骂容雨君是一个披着修女长袍的妓女。 夺妻之辱令黄沛霖丧失了理性,他把瞿中信痛打一顿并准备推下悬崖,但理性使他中止了自己的行为。 由于瞿中信的上告,黄沛霖被部队带回关了禁闭。 黄嫣红提出退股,黄沛霖不同意。 黄嫣红执意将自己的 15%股份分离出来。 瞿中信从中使诈,欺骗还不太懂得经济的黄嫣红,把一些成为包袱的企业甩给了她。 黄嫣红让律师顾重前去审核资产质量,顾重发现了问题
扭曲 玻璃,选择喜欢的图案(扭曲度、平滑度为 1,缩放 50%) . 烧纸效果的旧照片 纯 PS处理 $1 打开一张图片,执行图象 调整 色相 /饱和度( +1, 58,+1) . 2 图象 调整 变化(中间色调,加深黄色,加深红色,加亮) . 3 复制背景层,执行滤镜 纹理 颗粒( 9, 56,垂直) . 4 新建一图层,执行滤镜 渲染 云彩 . 5 再执行图象 调整 亮度 /对比度( +27
喝又解渴,也有利排毒。 山药可整顿消化系统,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肥胖,且增加免疫功能。 以生食排毒效果 最好,可将去皮白山药和菠萝切小块,一起打成汁饮用,有健胃整肠的功能。 牛蒡可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并有调整肠道功能的效果,所含的膳食纤维可以保有水分、软化粪便,有助排毒、消除便秘。 可作成牛蒡茶随时饮用,长期服用。 芦笋含多种营养素,所含的天门冬素与钾有利尿作用,能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