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晚明文学思潮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 c. 华山( 1964)针对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提出不同观点,认为真有所谓“王学左派”的话,它的代表人物应该是李贽,而且只有李贽,认为李的思想仍然是传统的农本思想,没有重商的倾向,李的反道学不等于反封建,李的思想基本上是进步的,但不能对其评价过高 . 70 年代中期,李贽被认定为法家的代表,即使论述他的文艺思想时也以阶级论代替具体的分析,时代的印记太过明显。 龚济民( 1974)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抽掉阶级性的“童心”是不存在的,李的所谓“童心”无非是新兴市民阶级摆脱封建桎梏对个性的束缚,解除孔 之道对思想的禁锢。 赵沈萍( 1975)认为“尊法反儒是李贽的基本思想,在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增长的封建社会末期,李与前期的法家相比,又具有反映市民要求的鲜明特点”。 四、 处于拨乱反正的阶段 的李贽研究向文革前回复 李茂肃( 1979)认为把李说成法家、反孔战将,固然是错误的,但其文艺观是进步的,充满了反抗和斗争的精神,具有追求自由、要求思想解放的特点,其观点形成与当时市民阶层的兴起有直接的关系,他的童心说、反道学、反复古,虽以人性论为基础,但与现实的斗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一样,用人性论作武 器,与封建顽固派进行斗争,同时指出他具有唯心主义观点。 敏泽( 1979)认为“童心论”包含着资本主义萌芽因素,也接触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真诗文创作应该面向“百姓”,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反映了人们摆脱礼教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时代要求和精神,同时李贽提出创作要“顺其性”,认为人的性情是不同的,诗文只能“顺其性”,不能“强而齐之”。 南石( 1979)认为童心说是唯心主义人性论的观点,当李贽谈到作家应该重新去获得“童心”时,要求从具体的生活出发,把真情实感和社会现实联 系在一起,从而使这一观点充满了强烈的唯物主义因素,在强调李文艺思想进步的同时,也批判其唯心主义成分。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由于先前的印记也过于深刻,如资本主义萌芽学说的影响,唯心与唯物的区分等,新的思想就没有提出来。 12 五、 80年代以后,李贽研究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美学热的兴起,不少人从美学与审美的角度研究李贽 a. 李泽厚( 1981)认为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市民 —— 资本主义的性质,是晚明浪漫思潮中的中心人物,他提倡讲真话,反对一切虚伪矫饰,主张言私言利,以“童心、真心”作为创作基础和方法,也就为本来建筑在现实世俗 写实基础上的平民文艺,转化为建筑在个性心灵解放基础上的浪漫文艺铺平了道路,“童心说”和李氏本人正是其中转化的重要中介。 此文似乎标志着李贽研究已从唯心与唯物纠纷的泥潭里挣脱出来,更注重审美和艺术的特性。 b. 蒋志雄( 1982)认为李贽在人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上强调了道德与审美的同一性,美是善在艺术或生活形式中的表现、外化,善是美的底蕴、内涵,而审美与善从人的自然之性中发生,在审美理论的发展中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c. 彭胜云( 1986)认为李氏文艺美学思想的中心内容是童心说,其根本意义是恢复人性,人性的本质规定是“真”,“真 ”是主体的自由意识。 d. 姚文放( 1988)认为童心说最早在心理与伦理、情感与理智、个体与群体的分化对立中将自然人性提升为最高本体,大力倡导作为人学的文学,从而带有强烈的启蒙性质,正是在此意义上,认为它开拓了近代美学的先河。 e. 杜卫( 1991)认为李氏打破传统美学观念的束缚,崇尚真性,肯定人欲,逐步兴起和形成浪漫戏曲美学思潮,初步具有了类似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美学精神的性质。 f. 刘支宇( 1996)认为作为古典和近代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的代表者,前后七子注重于情理和谐中实现情志的张扬,李贽在欲理对峙中达到情欲的超越,在文 学形态上,李以俗为至文,是对七子古雅观念的反动,昭示了近代平民意识的泛滥,是审美理想由古典向近代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 晚明人文主义思潮 研究李贽 与解放后一般将晚明新思潮 视 为浪漫主义、启蒙思潮不同,邱少华( 1995)称之为人文主义思潮,而李贽则是其先驱者,李的叛逆精神与人文思想最鲜明地表现了主张独立思考,反对盲从,提出童心说,崇尚真实自然,晚明人文主义新思潮涌现出了一批叛逆如李氏、三袁、徐渭、汤显祖等,产生了以“小品”为典型的艺术新花。 从 人性论 研究 李贽 萧萐父、许苏民( 1995)认为李氏张大自然人 性论的旗帜,提出发抒真性情的“童心说”,袁宏道“性灵说”,汤显祖“至情通神”说,冯梦龙的情感本体论接踵而至,“天理”退位,“至情”登场,将中国传统哲学的情理论,推进到一个标志着近代人文主义觉醒的新阶段。 13 对 李贽 通俗文学 观 的 研究。 a. 夏写时( 1981)认为李第一个为戏剧、小说的不平等地位大声疾呼,“童心说“也是他戏剧理论的核心,戏剧作品可以具有儒家典籍难以企及的价值。 发端于诗论、画论的“化工”、“画工”论,经李氏创造性地阐述,成为中国古代戏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 程毅中( 1985)认为《忠义水浒传序》是体 现李贽文艺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可以和他的《童心说》互相参证。 他是古代《水浒传》评论中首先否定“诲盗”说而给予高度评价的。 无论研究《水浒传》或李氏的文艺思想,这篇传序都是必读的文章。 c. 董国炎( 1985)从文学思想与小说批评的一致性角度,比较分析了两部水浒评点的差异,认为容与堂本出于伪托,袁无涯大体是李氏评点。 关于李氏对时文的态度,作者指出其思想局限的同时,也指出应看到他反对复古主义的坚决态度和当时八股文的具体情况,不可以清律明。 研究 李贽思想对后世文艺的影响。 a. 作为中国早期的一位启蒙者,李贽在文学上对后来者 的影响是深远的。 张新洲( 1995)认为李的社会理想和创作原则的许多闪光的思想都对曹雪芹以深刻影响,这可从《红楼梦》所体现出来的以情格理,反对摹拟,主张创新等创作原则以及《红楼梦》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上反映出来。 b. 任访秋( 1955)论及 李氏对《红楼梦》的影响 ,他认为《红楼梦》的叛逆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在王学左派,特别是李贽的学说中,就已经出现了。 李氏的追求自由、率性而为、追求“童心”、深斥道学、男女平等等以及对通俗文学的肯定,都给后者以影响,曹雪芹的见解几乎大半同于李氏。 c. 朱泽吉( 1985)认为李贽的《童心说 》是明中期以来进步的创作倾向在理论上的体现,为明清“写真情”的文学理论做出奠基性贡献,为创作领域中以情反理的思潮吹响了号角。 对 李贽的散文 的 研究 a. 张凡( 1990)认为作为中国新生市民意识代表的李氏的散文颇具有杂文特色,是投向封建堡垒的匕首和投枪,在这点上,李贽和鲁迅是相通的。 张建业、张绍梅( 1998)认为明中后期,以李贽为旗手的启蒙运动兴起,中国散文一改过去宗经征圣的传统,而演变为崇真、尚奇、重情的人文特色,使散文这一文体进入一个新变期,并向着现代意义的散文演进。 b. 任访秋( 1985)认为在卓吾的影响下,出 现了以公安三袁为首的反复古的晚明文化革新运动,认为三袁的推尊苏东坡,也是受卓吾的影响,宋元佑时洛蜀党争,抑程的不能不扬苏,苏氏的诗文当时受到推崇,其根 14 本原因, 还由于在思想上与当时王学左派,有其一致之处的缘故 . 在晚明文学思潮的背景中研究李贽 新时期的文学研究比较重视从思潮、群体出发,有意识地对文学史的线索进行清理,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运动中把握研究对象。 在晚明文学思潮的背景中研究李贽方面有代表性的专著有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潮》、黄卓越的《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等。 a. 左东 岭( 1997)将李贽放在王阳明 —— 泰州学派 —— 李氏 —— 三袁 ——金圣叹这一文化链条中进行考察,认为李氏在文学创作的各个环节上均将自我放在突出的地位,将自适视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将作家自我视为创作的决定因素,将自然而不矫饰的个性视为最佳作品,将个性之真与人生之趣作为最高审美追求。 b. 黄卓越( 1997)从佛教对晚明文学思潮的影响切入,认为奠定“童心”说理论基础的并非李贽而是王畿、罗汝芳等人,李氏《童心说》写作的原意是由当前文坛情况而发,但却由心性入手,真文学源于童心,而童心对立面首先是闻见与道理,这是运用了典型的佛学 思维方式。 c. 周明初( 1997)在对晚明群体心态探讨的同时,也对晚明文学思想上富于建树的人物进行个案分析,认为李氏追求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生境界,追求个性精神的独立和自由,使得李不仅在行为上有违儒家传统,且在思想的许多方面也与儒家的传统不符,他的反传统思想虽然激烈,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儒家的藩篱,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叛离儒家的基本思想。 台湾学者对李贽 较为平和客观 的评价 a. 陈万益( 1988)认为李卓吾和陈继儒是晚明作家的两种类型,李为烈士,陈则为隐士,前者的精神在抗争,而后者的特色在闲适。 b. 周质平( 1989) 在评论陈氏之作时认为“这两种人在表面或许有进退之异,狂狷之别,然而其好名之心却是一致的”,同时指出李贽贪生畏死,并非真是冲绝一切,无所惧怕,他自认在思想上极为解放,而独不能突破佛门,这是许多晚明自认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共同的陋处。 清末民初以来,论者对李贽几乎是有褒无贬,周氏之论,可称异数。 第四章 关于 汤显祖 和《 牡丹亭》 的 研究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戏剧、小说等通俗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研究者日众。 汤显祖的剧作及“三言”“二拍”也颇受学界青睐,解放前的研究工作只是一般作品的介绍和考证工作,把它 们放在晚明文学思潮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应该说是解放后的事情 15 了。 一、 对 汤氏思想 渊源和 《牡丹亭》追 求个性 自由 解放 的研究 徐朔方 于 1955年发表论文 , 认为汤氏的思想渊源于王学左派的罗汝芳、李贽等人,汤从事文学活动的时期正是前后七子拟古派和公安派相斗争的时期,汤与公安派有某些共同的渊源关系,且认为《牡丹亭》具有极大的思想力量,它以个性解放作为与封建思想对立的一种力量出现,具有进步的意义。 徐朔方在《牡丹亭》前言( 1959)中认为,“当汤显祖对拟古派文坛的盟主进行批判时,袁宏道还不满二十岁,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汤显 祖反拟古派的先驱作用是值得一提的。 ” 1961 年,在《汤显祖集》前言中,徐氏再次对汤氏的先驱作用进行褒扬,认为在《牡丹亭》里所表现的强烈的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除了李贽的《藏书》之外,同时代还没有一位思想家这么明确地提出过。 戴不凡( 1957)认为汤氏出于泰州学派罗汝芳之门,在文学上是公安派的积极支持者,共同反对复古主义,歌颂“至情”,认为《牡丹亭》是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的作品。 1962 年,侯外庐发表文章认为“汤显祖的社会思想代表了历史的积极面,是进步的,是站在当时正在兴起的早期的启蒙思潮这 一方面的”。 六十年代社科院文学所和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认为汤氏思想源于王学左派,在文学上与徐渭、公安派一样是反对复古派的,认为《牡丹亭》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杨天石( 1965)认为汤氏等人倡导的“情真”说其实质不过是反对王学封建伦理道德的过分束缚,要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又认为“情真”说的基础是唯心论,不能解决文章与生活这一艺术的根本问题。 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 相似性研究 a. 最早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是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以后汤、莎比较就成了汤显祖研究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b. 赵 景深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1946)认为二人生卒年相同,都是不羁的天才,写悲剧最为动人。 c. 陈瘦竹( 1984)认为“罗密欧”是悲剧,《牡丹亭》是悲喜剧,但两剧的主旨,都在揭露封建主义,两者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d. 蒋星煜( 1987)认为“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个标帜,他的剧作也无不在一定程度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精神,在东方,明代这时正处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提倡个性解放乃成为必然的趋势,思想界的李卓吾和文艺界的汤显祖等都是代表性人物”。 以上几人把汤、莎相比,都隐含着一个条件,即二人相 处时代比较相似,青木正儿把 16 明清称作近世,蒋星煜把晚明称为“资本主义萌芽”时代,都与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相似。 相异性研究 徐朔方( 1978)认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各自代表中国、英国两种文化、两种文学。 他从两人所用的文体、演出方式、观众、社会地位、文学传统、社会思潮等方面进行比较。 认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戏剧已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主要为市民服务,而汤显祖时代的传奇演出 则是封建方式。 单就《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而言,《牡丹亭》在语言、情节、结构等方面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中某些类似欧洲人文主 义的进步思想在汤显祖时代有重大社会意义。 因为在汤显祖那里,封建社会还将统治中国长达三个世纪,而在莎士比亚的英国,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是接近解决的问题了。 在《汤显祖的思想发展和他的〈四梦〉》( 1983)一文中,徐朔方认为情与理、人欲与天理的对立归根到底是封建社会中两大敌对阶级对抗性矛盾的曲折投影。 杜丽娘、柳梦梅的情和杜宝及判官为代表的人间、非人间的理的对立实质上。20世纪晚明文学思潮研究(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亚太地区提供了重要条件。 九国公约的实质: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 门户开放政策是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 门户开放政策 是以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的。 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 政策。 1915 年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更破坏了 门户开放政策。 1922
公司设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皇家宾馆,雅克比松为这个宾馆设计了一切,从建筑、设计、家具到所有细部。 这一整套设计中最不寻常的是 “ 蛋椅 ” 和 “ 天鹅椅 ” ,这两件坐具完全是一种雕塑艺术品,它们之所以不寻常,不仅因为其激动人心的曲线形式,而且因为它们并未用普通使用的面料覆盖。 雅克比松在此使用的是一种 新发明的化学合成材料,这种材料可制成海绵泡沫状并进行延展,从而达到设计师所需要的形式。
柠檬等水果香味的清爽身体乳,不仅味道很夏季,就连涂抹的感觉也相当清爽, 身 体散 发 淡淡的水果香,感觉很凉爽。 9 清晨清凉洗 发 ,告别头昏脑涨 夏天来了,总感觉昏昏欲睡,仿佛一只懒猫。 的确,炎热的天气容易带来困倦的感觉,想清爽一下。 你可以在清晨起床之后,选择含有薄荷、迷迭香等清凉成分的洗护发产品洗头 发 ,能迅速提振精神,让你一天都神清气爽。 10 除毛后,给毛孔消暑解热
心理内容。 如《风雨故人来》的人物活动只局限于客厅里,围绕银鸽出国问题的分歧,展开人物间的思想交锋。 《搭积木》全剧的时间是从晚上到第二天清晨,地点是家庭寝室里,表现的是夫妻间的一次争吵。 《回头是爱》全剧主要表现男主人公柯笑外出采访时,在车厢座椅上的种种心理活动,并通过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重叠,将人物内心活动外化在舞台上。 ⑤新时期婚爱话剧还有一道醒目的风景线,那就是女性话剧。
林非常迷恋于飞行机器。 想法时常超常规大胆,其最初的模型竟然用弯曲木料及帆布制成,当然也许他心中明白这仅是模型而已,后人几十年以后将它用钢管制作出来后,更加认识到这真正是一件构思极为巧妙的家具设计(图 57) 图 56 查里奥 1928 年设计的一件 “ 古典 ” 沙发 图 57 572 塔特林( Tatlin)1927 年设计的一件县挑扶手椅,外观示意图及测绘图 凯尔 柯林特( Kaare
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 从 1921年初起,外国文学的译介形成高潮,文学社团的组建也层出不穷。 由于几乎每一个文学社团都创办一种或数种文艺报刊作为标帜与阵地,文学发表的园地骤然增多,据统计, 1921年到 1923年,全国出现大小文学社团40余个,出版文艺刊 物 50多种。 而到 1925年,文学社团和相应刊物急增到 1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