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当代部分5(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心理内容。 如《风雨故人来》的人物活动只局限于客厅里,围绕银鸽出国问题的分歧,展开人物间的思想交锋。 《搭积木》全剧的时间是从晚上到第二天清晨,地点是家庭寝室里,表现的是夫妻间的一次争吵。 《回头是爱》全剧主要表现男主人公柯笑外出采访时,在车厢座椅上的种种心理活动,并通过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重叠,将人物内心活动外化在舞台上。 ⑤新时期婚爱话剧还有一道醒目的风景线,那就是女性话剧。 女性话剧虽然是步“女性文学”、“妇女电影”之后,但也有一种后起直追的势 9 头,在短短的几年中,就 涌现出白峰溪、张莉莉、许雁、沈虹光四位女作家和她们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多部以女性问题为题材的作品。 其中代表性作品有:白峰溪的《明月初照人》、《风雨敌人来》、《不知秋思在谁家》等“女性三部曲”;张莉莉的《人生不等式》、《妈妈您也曾年轻》;沈虹光的《搭积木》;许雁的《裂变》、《女人们的事业》等。 这些作品在选材上,都不约而同地把知识型、事业型女性的个人遭遇和内心情感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并从女性的眼光和独特的心理体验出发,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了当代女性在婚爱和家庭生活上的痛苦和忧怨。 通过当代女性在争取自身价值和 自我实现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磨难和困扰,揭示出当代女性面临的事业与婚姻家庭分离的矛盾。 如《女人们的事业》中的女人们,在事业上都是杰出的女性,有的是著名的女医生、女记者、女明星,但事业的成功却带来了家庭的危机, 在社会上得到荣誉,却在家庭中失去了位置。 原因是她们在事业上倾注了较多的心血和精力,在家庭中就很难做到丈夫所希望的女性。 同样。 ,《风雨故人来》中的母女两代人遇到的也是家庭与事业的矛盾。 母亲夏之娴是个有成就的产科医生,但家庭事业两难全,她的追求不被丈夫理解和支持,最后只好离异过起独居生活。 不想 20年后她的女儿 银鸽也与新婚不久的丈夫发生了冲突,原因也是丈夫及婆婆不同意她出国深造。 此外,这些作品在讴歌现代女性自强自立精神的同时,也表现了她们固有的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写出了她们既有坚韧的精神,又具有女性的柔情,她们需要事业,同时也需要情感,她们不能忍受家庭的束缚,同时又希望得到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她们热衷于社会工作,但同时对未能尽到妻子与母亲的义务而负疚自责。 如夏之娴尽管事业的成功获得莫大安慰,但独身生活毕竟不是完整的生活,所以当她发现女儿遇到了与自己同样的家庭问题时,竟违心地劝女儿对丈夫作出让步和牺牲。 总之,女性话 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写出了当代女性的觉醒,和觉醒了的女性的种种不幸,并对妇女解放与家庭解体的矛盾,这一当前婚姻与家庭问题作出了真实反映,这也是过去反映妇女问题的剧作所极少触及的。 二、白峰溪的“爱情三部曲” (王庆生 P531,通史 P680) 白峰溪( 1934 ),河北省文安县人。 原为话剧演员,塑造过刘胡兰、文成公主、鸣凤等舞台形象。 从 1977年起从事剧本创作。 80年代以来陆续推出“爱情三部曲”《明月初照人》、《风雨故人来》、《不知秋思在谁家》,引起剧坛注意,成为当代颇有名气的女剧作家之一。 在此之前,她 还写过《窑洞灯火照千家》、《撩开你的面纱》等剧本。 1988年获首届振兴话剧将优秀编剧奖。 爱情、婚姻问题,历来是作家笔下说不完、道不尽的热门话题,西方作家更把爱情作为永恒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尽管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爱情描写被列为禁区,这方面的作品很少,但它从来没有在作家与读者的心中失去地位,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这类题材的作品不仅大量涌现出来,而且在主题、人物、形式和风格方面得到发展与深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作家的崛起。 她们用女性特有的感知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以强烈的女性意识表现当代女性自身对爱情、婚姻问 题的观念及其变化,表现女性的命运,并由此对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人生问题进行深入开掘。 在女性剧作家中,白峰溪是佼佼者。 将白峰溪的三部曲《明月初照人》、《风雨故人来》、《不知秋思在谁家》联系动来考突然察,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跟踪女性前进的足迹,对妇女题材的密切关注以及从不同角度对女性的爱情、婚姻、事业诸问题的思考与探求。 正如她自己所说: ‚我是一个女性作者,对待妇女的命运有着一种天然的感情和关注,我愿以我的心理解她 10 们,追踪她们前行的足迹,和她们同步思考着一些新生活课题。 ‛(白峰溪《悟到什么就融化什么》,《新剧本》 88年 11期。 ) 她的剧本各有新意,给人以不同的启迪,原因即在于此。 《明月初照人》 《明月初照人》写了四个女性不同的爱情观及其遭遇,意在表现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已是 80年代了,山村姑娘春嫚的母亲还把女儿当作商品,将传统的包办婚姻强加在女儿身上,目的是用女儿的定亲钱给儿子娶媳妇;而退休干部常阿姨则以门第观念反对儿子与春嫚的爱情。 面对诸多压力,春嫚没有屈服,用逃婚的方式与“ 使人不成其为人‛ 的现实进行抗争: ‚俺不是条牲口,俺就是不把自个儿的身子交给俺不喜欢的人。 ‛ 她也曾想到过死 ,但还是活了下来,并发出了 ‚当初刘巧儿还有马专员替她作主,现在那马专员都到哪儿去了‛ 的悲愤呐喊。 为维护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春嫚据理力争,不懈追求,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给人以振奋与力量。 在春嫚的问题上,省妇联主任方若明站在正义一边,果敢地维护了妇女的权益,她那 ‚精神没有结合,身体就不能结合,因为我们不是牲畜,我们是人‛ 的观念,显示出现代女性所具有的觉悟与境界,她不愧为世俗观念的批判者。 然而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她不是个强者,在对待女儿的问题上,则险些成为世俗观念的卫道者。 她当年曾深深爱上了同班同学裴光,由于屈从于 “组织安排”,不得不分手,造成终生痛苦。 她的二女儿方琳,一个大学毕业的外语教师,爱上了从农村来的水暖工,已经使她觉得“没法工作,没脸见人”,虽然后来转变了态度,但说明其灵魂深处依然潜伏着世俗观念的阴影。 更出乎她意料,使她陷入感情围困境的,是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大女儿方玮爱上了其导师、她旧时的恋人裴光。 往日的爱情,思恋与悔恨,与残酷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使她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她开始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哀求女儿放弃他,继而又认为女儿的爱情是建立在理想和事业的基础上的,是合乎社会公德的,最后终于摆脱了某种似是而非的世俗偏 见,支持了女儿的爱情和婚姻,并且从中悟出: ‚我这些年的为人处事,既是解放的,可又是蒙昧的;是做了点贡献的,可也是有着严重缺陷的,缺陷就在于头脑简单,常常充当某种概念的牺牲品,缺少点属于自己的主见和自信心。 ‛ 这说明传统观念仍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制约着现代人的生活,摆脱它并树立起新的道德准则,任重而道远。 剧本对方若明所面临的矛盾的解决,虽还不够深刻,但作者对“左”的思想与世俗观念的批判,却具有尖锐性与思辨性,值得肯定。 《风雨故人来》 如果说《明月初照人》是在女性范围内探讨女性问题的话,那么,《风雨故人来》则在 妻子与丈夫、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处理中揭示女性人格与价值问题。 产科医生夏之娴,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即使在女儿结婚的日子,也坚守在医院里为病人解除痛苦。 她把一切奉献给了病人,赢得人们的爱戴。 但她丈夫并不理解她、支持她: ‚我只要你做我的妻子,不要你当什么名医‛; 婆婆责怪她: ‚不要丈夫,不顾孩子,还有点女人样子吗。 ‛ 终而夫妻分手。 她痛苦而不妥协: ‚一个人的才能不属于她自己,不必管他是男是女,谁有才能就让谁去施展。 ‛ 她的女儿彭银鸽的遭遇与她同出一辙。 当女儿准备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她的未婚夫竭力反对:‚我并不想 高攀什么女科学家,我只要求一个永远忠实于我的妻子。 ‛ 建国以来,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但以男子为中心和男高女低的传统观念依然束缚着妇女,妇女的地位与价值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剧本以此立意,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依据。 夏之娴说: ‚女人,不是月亮,不借别人的光炫耀自己。 ‛ 这是她一 11 生的总结,也是作者经过对女性现状考察、反思后得出的独到见解。 《不知秋思在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则是《风雨故人来》主题的继续与深化。 退休教师苏重远为两个女儿的爱情、婚姻问题陷入了困惑。 小女儿叶纭已是“而立”之年,尚未找到意中人,引 起许多猜测和议论,她为此苦恼万分。 究其原因,是她要找一个在各方面都超过自己的男子汉,以便从这个男子汉身上得到支撑自己的力量。 正是这种自轻自贱的依附思想,使她难以得到幸福的爱情。 而一旦消除了这一心理障碍,找回了自我,她就觉得仿佛苦苦寻求的男子汉就在眼前。 与之相反,大女儿叶绯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在结婚前就与丈夫立下君子协议: ‚结婚以后,双方的个性必须保持原样,谁也无权触犯对方个性的完整。 ‛ 然而结婚以后,她的公公、婆婆、丈夫却以“作儿媳的标准”、“作妻子的规范”要求她、限制她,使她只能与丈夫分手。 这是又一个夏之娴, 标志着女性现代意识的觉醒和新型家庭建立的萌发。 但苏重远对女儿的从恋爱、结婚到离异大惑不解,她企图在儿子那里求答案,但儿子的回答却模棱两可:姐姐为了事业,无可指责;姐夫为了享受家庭幸福,也无可厚非。 这或许也是作者的困惑。 这在作者对方若明、夏之娴的形象塑造上,已经有所表现。 或许又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悬念和空白,供读者和观众自己找答案。 白峰溪的剧作笔法细腻,结构谨严,语言优美,有很强的文学性与可读性。 她注意人物关系的微妙组合与戏剧情境的精巧设计,尤其善于挖掘和刻画女性人物的复杂心理和丰富的感情世界。 作为演戏人写戏, 她更能为演员留有二度创作的余地,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里,给观众以深沉的思考。 ※思考与练习 简述 80年代婚爱题材剧创的特点 识记 80年代婚爱题材的代表剧作 白峰溪‚爱情三部曲‛简析 第四节 “探索戏剧” 一、关于“探索戏剧” 概念作品脉络 “探索戏剧” 是当代文坛上的现代主义戏剧潮流,兴起于 80年, 85年达到高潮,之后迅速衰微。 进入 80年代后,全国性的话剧热降温,也迫使剧作家、理论家对传统重新审视,寻找话剧自身的特性及发展途径。 一批剧作家在困惑中勇敢探索,形 成戏剧创作多元化探索的态势。 这些作品, ‚或把现实主义的人物同表现主义的手法、象征主义的寓意和超现实主义的情节融成一体;或以心理逻辑代替叙事逻辑,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可观的舞台画面;或充分发挥戏剧假定性的魔力,接纳观众对于戏剧 12 演出的积极思索与参与;或采用多声部、多空间的综合表现方法,揭示多义的题旨意蕴;或动用哑剧、音乐、舞蹈、歌队、面具等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深层意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剧作系舞台演出本,连同导演阐述都真实地记录了探索、创新的足迹。 ‛(《探索戏剧集》封二语,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 12月版。 )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西方现代戏剧观念和手法影响着探索戏剧的进程。 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 1979年:谢民独幕剧《我为什么死了》 (张炯 P431认为,探索戏剧发端于 1979年的《我为什么死了》。 ) 1980年:《屋外有热流》 (独幕剧,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 1980年 4月上演,载《剧本》 1980年第 6期)。 1981年:《血,总是热的》(宗福先编剧)、《秦王李世民》(颜海平编剧)、《阿 Q正传》(陈白尘编剧)、《路》(马中骏、贾鸿源编剧)。 1982年:《绝对信号》(高行健、刘会远编剧)。 1983年:《 车站》(高行健编剧)、《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刘树纲编剧)、《生命爱情自由》(罗国贤编剧)。 1984年:《街上流行红裙子》(贾鸿源、马中骏编剧)、《周郎拜帅》(王培公编剧)、《小巷深深》(王树元编剧)、《本报星期四第四版》(王承刚编剧)。 1985年:《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刘树纲编剧)、《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马中骏、秦培春编剧)、《天边有群男子汉》(周振天编剧)、《野人》(高行健编剧)、《魔方》(陶骏、王哲东编剧)、《 WM—— (我们)》(王培公、王贵编剧)、《挂在墙上的老 B》(孙惠柱)等。 “探索戏剧”的余波及深化: (黄修己本称之为‚新形态的现实主义话剧》‛ P252) 1985年底 1986年初,波及全国的喧嚣的探索戏剧热开始消退,此后,在日趋平静的探索剧坛上留下的就只是坚韧者的足迹。 这一阶段,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大多以现实主义吸收、消化西方现代派戏剧美学的形态出现。 现实主义重新成为话剧创作的主潮。 主要作品有:《太平湖》(苏叔阳编剧, 1986年)、《黑骏马》(罗剑川编剧,1986年)、《潘金莲》(魏明伦,原为川剧。 )、《狗儿爷涅槃》(锦云编剧, 1986年)、《寻找男子汉》沙叶新编剧, 1986年)、《洒满月光的荒原》(李龙云编剧,1987年)、《中国梦》(孙惠柱、费春放编剧, 1987年)、《二十岁的春天》(余云、唐颖编剧, 1987年)、《桑树坪纪事》 (陈子度、杨健、朱晓平根据朱晓平的中篇小说《桑树坪纪事》、《桑源》和《福林和他的婆姨》改编,载《剧本》 1988年第 4期,在 198 1988年之交演出。 ) 、《芸香》(徐频莉编剧, 1989年)、《蛾》(车连宾编剧, 1990年)等剧作,显示了话剧探索的深化。 从时间上看,探索戏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在 1985年前,探索戏剧受到了西方现代戏剧的戏剧观念 和手法的较多的影响, 主要特征表现为 ‚主题趋于抽象;表现手段崇尚间离(所谓‚间离效果‛就是要演员意识到自己在演戏,要观众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对剧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客观清醒的审视,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人物形象非英雄化;荒诞;时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