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部分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 从 1921年初起,外国文学的译介形成高潮,文学社团的组建也层出不穷。 由于几乎每一个文学社团都创办一种或数种文艺报刊作为标帜与阵地,文学发表的园地骤然增多,据统计, 1921年到 1923年,全国出现大小文学社团40余个,出版文艺刊 物 50多种。 而到 1925年,文学社团和相应刊物急增到 100多个。 新文学社团的纷纷建立,标示着新文学运动已从初期少数先驱者侧重破坏旧文学,而转向大批文学生力军致力建设新文学了。 在众多的新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也最有代表性。 一、新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语丝社 1924年在北京成立。 因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 《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 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林语堂等。 其创作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一是 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 —— 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 11 未名社 由鲁迅发起和支持的文学社团,主办《未名丛刊》。 1925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台静农、曹靖华等。 他们多写反映农村现实的“乡土小说”,注重翻译介绍俄罗斯苏维埃文学。 湖畔诗社 1922年成立于杭州。 其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是“五四”时以写爱情诗而闻名的社团。 新月社 1923年成立于北京,因创 办《新月》月刊而得名。 创作倾向复杂而影响较大。 其成员都是英美留学生,主要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较大,在文学主张上,有重形式美的古典主义倾向。 前期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他们在新文学发展史上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验。 二、文学流派 文学社团的涌现,使作家队伍迅速扩大,作品的数量显著增加,不同的文学流派和创作也在合作和竞争中迅速形成并得到发展。 小说方面,在 1921年以后,不仅作家作品数量大增,而且出现了鲁迅和文研会影响下的乡土小说流派和创造社影响 下的“自叙传”小说流派;诗歌方面,在自由诗得到较充分发展之后,又出现了以新月社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散文方面,以议论为主的杂文有所发展,而且以记叙、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美文”也取得了成就;在戏剧文学方面,从总体上看,虽然处于草创时期,但也出现了社会写实剧、抒情浪漫剧等不同的话剧文学创作思潮。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巩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同时也为下一时期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 统之间的分歧与斗争。 一、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斗争 文学革命刚展开,就遭到守旧派人物的咒骂和抵抗,其中首当其冲的是自称“拼我残年极力卫道”的林纾。 他 1919年所写的《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对白话文大加嘲讽,攻击新派人物,还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影射诋毁新文学倡导者,暗示握有实权的“伟丈夫”出来干预镇压。 为此,李大钊、鲁迅及时任北大校长蔡鹤卿(元培)分别著文反驳守旧派的攻击,《新青年》还全文转载《荆生》,逐字加以批驳。 在新文学阵营的有力打击下,林纾之流宣告失败。 二、击退 “学衡派”的反攻 “学衡派”是 1922年出现的宣传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的社团,因创办《学衡》杂志而得名。 其主要成员是当时南京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等人,他们都是从欧美留学归来,以“学贯中西”“博通古今”自我标榜,实际上都是一批身穿西装,头脑守旧的封建遗少。 他们污蔑马克思主义是“陈旧的学说”,污 12 蔑新文化运动是“颠倒是非”,极力维护文言文。 对此,鲁迅首先揭破了他们的伪装(《估学衡》),文研会、创造社、语丝社的成员都不约而同的撰文还击,“学衡派”只好收场。 三、粉碎“甲寅派”的反扑 1925年 7月,段其瑞政府的司法 兼教育总长章士钊,在北京主持恢复出版《甲寅》杂志,以此为阵地,再次向新文化阵营进行反扑,宣扬封建复古主义,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提出“读经救国”、“废弃白话”的口号。 “甲寅派”的反扑与以往两次复古思潮不同,它直接由章士钊这样的封建文化机构的掌权人物挑起,再加上新文学统一战线已经分化,胡适又与“甲寅派”呼应,复古势力十分嚣张。 新文学阵营几乎动员了全部力量进行迎击。 成仿吾、徐志摩、郁达夫等撰写批判文章,揭露“甲寅派”的反动本质,鲁迅连续发表《平心雕龙》、《十四年的“读经”》、《古书与白话》、《再来一次》等杂文,指出 “甲寅派”并非真的要“读经”和“救国”,只不过是“耍些把戏”,作为“阔人”愚弄群众“偶然用到的工具”。 经过这三次大较量,封建复古派一败涂地,新文学和白话文终于在斗争中站稳了脚跟。 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文学革命初期,新文学阵营由激进、革命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和温和、改良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组成。 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地扩大,新文学阵营逐渐过渡为包括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激进、革命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和温和、改良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三部分人 组成的统一战线。 胡适退出了《新青年》,背离了五四精神。 斗争包括:“问题与主义”之争,对胡适“整理国故”的批判,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文学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 1917年至 1920年,新文学的萌芽期。 第二、 1921年至 1926年,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 第三、 1926年至 1927年,创作出现相对的沉寂,主要原因是新文学作家投身革命,置身于北伐战争。 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 索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13 在语言和形式上,摒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 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学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鲁迅创作道路 一、生平及其创作 鲁迅( 1881— 1936),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发表《狂人日记》始用笔名鲁迅。 祖父,周介孚,翰林出身。 父亲,周伯宜,秀才出身。 母亲,鲁瑞, 绍兴诚外农村人,自修到能读书。 鲁迅一生经历的七个阶段: 少年时期( 1881—— 1898) 少年生活经历对鲁迅的影响: ①、封建家庭的生活,父亲过分严格甚至不近情理的管束,促成了他的叛逆性格。 ②、家庭的两次变故(祖父科场案系狱; 16岁父亲病逝),使他体验到旧的人世的险恶和世态人情的炎凉。 家道的衰落,使他政治地位下降,思想接近现实和群众。 ③、民间艺术使他受到人民精神的感染,在他身上注入一种和本阶级血统不相容的血液。 ④、接近农村和农民子弟,了解了农村和农民的困苦,认识了农民知识的丰富和本性中可爱的部分。 ⑤、受诗书经传的教育,使他后来对封建社会的反戈一击更加有力。 14 南京求学时期( 1898—— 1902) 鲁迅决心离开家乡,“走异路逃异乡,寻求别样的人们去”。 1898年鲁迅离家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在这里,鲁迅开始接触外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学,特别是阅读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 日本求学时期( 1902—— 1909) 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 —— “立人”(培育人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性)和改造国民性。 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先在东京 进了弘文学院。 参加反清爱国运动,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受了许多新思想。 比较关注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 ”注意力主要在科学方面。 1904年 9月,鲁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他选择学医是出于这样的动机:“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一方面得到了像藤野先生那样崇高的没有国界的友谊和帮助、关怀,一方面也强烈的体会到一个弱国子民在强国 面前的委屈和受到的民族歧视。 特别是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给他以很大的刺激。 他深深地感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打破了他用医学来疗救中国的好梦而转向了文学。 从自然科学的医学转向社会科学的文学,应该说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步伐。 1906年,鲁迅回到东京,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 先后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重要论文,与弟周作人合作出版了两册《域外小说集》,目的是想借异域文艺的新声,召唤中国“精神界之战士”的诞生。 杭州、绍兴任教时期( 1909—— 1912) 1909年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授课之余辑录唐以前的小说(《古小说钩沉》),编定《会稽郡古书杂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兴奋、激动,亲自把他的学生组织了一个“武装演说队”,进行革命的宣传活动,并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短篇小说《怀旧》。 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居北京。 北京工作时期( 1912—— 1926) 辛亥革命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状况,中国仍处于黑暗混沌之中。 辛亥革命的失败, 使鲁迅由兴奋转而失望、苦闷,更多的时间在沉思默想。 十月革命后,鲁迅于 1918年起,和李大钊等一起参加《新青年》杂志的活动,陆续发表小说、论文和杂感。 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体小说《狂人日记》,接着又发表了《孔乙己》、《药》等。 这一时期,是鲁迅创作的高峰期,写了二十几个短篇,结成《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还写了《野草》及收录在《华盖集》正续编中的杂文,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讲稿。 先后支持和组织了语丝社、未名社,主编《国民新报》文艺副刊,编辑了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和专收创作的《乌合丛书》 与《未名新集》。 1925年在女师大学潮中声援学生,三一八惨案中参加了群众斗争。 厦门、广州任教时期( 1926年 8月 —— 1927年 9月) 三一八惨案后,受北洋政府的通缉, 1926年 8月 26日,鲁迅南下到厦门大 15 学任教。 这一时期完成了《朝花夕拾》。 更多地接触了共产党人,学习了马克思主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促使鲁迅在严酷的阶级斗争的现实中作出新的理性的思考,更残酷的杀戮和英勇的牺牲,彻底轰毁了他只信进化论的偏颇,认识到“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彻底转换了自己的阶级。 上海定居时期( 1927年 9月 —— 1936年 10月 19日) 这一时期的前期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和翻译工作,并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创作以杂文为主。 1928后的杂文主要收在:《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完成了根据传说、故事写作的《故事新编》(包括写于 1927年一前的《补天》、《奔月》、《铸剑》)。 这一时期的鲁迅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作家出现,处处表现着深刻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1930年“左联”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 1935年 10月红军长征胜 利会师,鲁迅与茅盾一起发贺电说:“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1936年 10月 19日。 鲁迅在上海逝世。 二、思想发展 一般把鲁迅的思想发展概括为三个时期: 1918年以前称作早期 —— 思想沉淀期。 1918年至 1927年称作前期。 1927年至 1936年称作后期 —— 上海十年。 早期:开始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但它不能概括鲁迅早期的整个广义的世界观,比如他的部分文艺思想。 应该承认,进化论是鲁迅早期思想的核心,决定了鲁迅早期思想的根本性质,进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 人”。 这两句话不是鲁迅早期思想的一部分,或者一个方面,而是有决定意义的,制约着鲁迅早期的历史观。 这实质上是鲁迅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回答中国和整个人类发展前途的问题,以及要到达这个前途需要依靠什么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