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三历史必修2考点分析结合课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状况:获得显著发展(夏天)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 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 第四阶段: 1937- 1945 年抗战时期 状况:日益萎缩(秋天) 原因:① 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 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 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第五阶段: 1945— 1949 年解放战争时期 状况:陷入绝境(冬天) 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①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② 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③ 寻求美国 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 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5.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 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6.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① 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从实践结果看:《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百日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 从理论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 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 是不可能的。 ②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7. 近代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哪几种形式。 ①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大)② 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次之)③ 本国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比重最小) 【考点专训】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浏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 1)“一五”计划 ( 2)中共八大 (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 4)“文化大革命”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历史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 (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2)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1)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概述 20世纪 50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 20 世纪 50 一 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1.教学中可以对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的探索做成功和失败两个层面的分类归纳,以帮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 20多年的探索历程,为讨论经验教训提供两个层面的史实支撑。 2.引导学生从抓住关键词和时代的阶段特征入手来概述有关的探索实践。 例如围绕“主要矛盾、总任务”去提取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抓住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探索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等阶段特征去概述探索历程上的实践。 3.引导和帮助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探索道路上的历史变迁,例如搜集“大跃进”时期的一些漫画、歌谣、文献资料,反映“文革”历史的影像资料、回忆录或文艺作品。 4.适当联系必修 I 专题 四中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组织学生讨论 20 世纪 50 一 70 年代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要注意历史地客观地加以评述。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 2.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适度补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内容,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提示学生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经济方针”等方面去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2. 作适当的联系和比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纵向的历史视野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联系必修工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继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之后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与中共八大比较,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历史地位。 3.要通过.搜集资料,特别是身边的事实来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变化。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 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认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3.感受改革对于社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活力效应。 1.可以从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的弊端入手,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再通过教材提供的材料和图片来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布置学生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做一些采访和资料搜集工作,老师也应当有这方面的资料准备,以充分了解和认识有关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例如几个农户的农业生产变迁状况、本地一个国有企业的改制效益等。 3.可以围 绕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4.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关注现实(例如取消农业税),也需要运用一些典型材料。 因此讨论和对话就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形式,用于讨论的问颗设计尺量不要局限于单纯的改革与经济的范畴。 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 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感受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所带来的变化。 1.结合地图、注重图表示例是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对外开放内容的关键,例如观察地图或填写历史地图来概述经济特区与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布局,再例如用图示法展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2.做些理性分析:特区“特”在何处,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用数据来说明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所 具有的探索和示范作用等。 3.搜集有关深圳、浦东开发开放的图片或亲身经历的事实,有说服力地证明对外开放的价值,也可以举办小型的深圳、浦东发展前后图片展。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内容,知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可以引导学生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会议以列表的形式梳理一下,使其较清晰地了解从经济改革的起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可以布置一些查阅资料、人物访谈的活动,让学生提供史料或口述史来进行当代史的学习。 例如访问老人,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再如查阅资料,了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情况。 3.可以组织问题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市场经济下的我们的生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联系与本质区别。 4.注意联系必修Ⅲ专题四的邓小平理论来拓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史论共享: 1.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 经验教训: 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人教版)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人民版)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人民版)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人民版)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冲伟士的接析比‘耳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人教版) 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人民版)国 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岳麓版)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教版) 4.关于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人民版)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人教版)浦东开放以后,发展极为迅速,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 桥梁”。 浦东新区成为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人教版)也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人民版)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 20 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 (人教版) 5.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 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逐步具体化,中共十五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方面进一步深化。 (人民版) 【重点讲解 】 1.概述 20 世纪 50~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 1953- 1957 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 1953 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 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1957 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② 1956 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内容: a 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国内的主要矛 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 大会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③ 1958- 1960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左”倾错误 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1958 年提出社会主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