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考研生物化学复习笔记(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生,最终影响嘌呤、嘧啶的合成,而导致核酸合成障碍,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9、维生素 C 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是催化胆固醇转变成 7α羟胆固醇反应的 7α羟化酶的辅酶;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增加铁的吸收;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保护巯基等作用。 第二篇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第一章 糖代谢 一、糖酵解 1、过程: 见图 11 糖酵解过程中包含两个底物水平磷酸化:一为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 3磷酸甘油酸;二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 2、调节 1)6-磷酸果糖激酶 1 变构抑制剂: ATP、柠檬酸 变构激活剂: AMP、 ADP、 1, 6双磷酸果糖 (产物反馈激,比较少见)和 2, 6双磷酸果糖(最强的激活剂)。 2)丙酮酸激酶 变构 抑制剂: ATP 、肝内的丙氨酸 变构激活剂: 1, 6双磷酸果糖 3)葡萄糖激酶 10 变构抑制剂:长链脂酰辅酶 A 注:此项无需死记硬背,理解基础上记忆是很容易的,如知道糖酵解是产生能量的,那么有 ATP 等能量形式存在,则可抑制该反应,以利节能,上述的柠檬酸经三羧酸循环也是可以产生能量的,因此也起抑制作用;产物一般来说是反馈抑制的;但也有特殊,如上述的 1, 6双磷酸果糖。 特殊的需要记忆,只属少数。 以下类同。 关于共价修饰的调节,只需记住几个特殊的即可,下面章节提及。 (1)糖原 1磷酸葡萄糖 (2)葡萄糖 己糖激酶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 6磷酸果糖 1激酶 ATP ADP ATP ADP 磷酸二羟丙酮 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NAD+ NADH+ H+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激酶 ADP ATP ADP ATP 丙酮酸 乳酸 NADH+ H+ NAD+ 注:红色表示该酶为该反应的限速酶;蓝色 ATP表示消耗,红色 ATP和 NADH等表示生成的能量或可以转变为能量的物质。 以下类同。 (图 11) 3、生理意义 1)迅速提供能量,尤其对肌肉收缩更为重要。 若反应按(1)进行,可净生成3分子 ATP,若反应按(2)进行,可净生成2分子 ATP;另外,酵解过程中 生成的2个NADH 在有氧条件下经电子传递链,发生氧化磷酸化,可生成更多的 ATP,但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将消耗 NADH,无 NADH 净生成。 2)成熟红细胞完全依赖糖酵解供能,神经、白细胞、骨髓等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由糖酵解提供部分能量。 3)红细胞内 1, 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的 2,3 二磷酸甘油酸可与血红蛋白结合,使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力下降,释放氧气。 4)肌肉中产生的乳酸、丙氨酸(由丙酮酸转变)在肝脏中能作为糖异生的原料,生成葡萄糖。 4、乳酸循环 葡萄糖 葡萄糖 葡萄糖 糖 糖 异 酵 生 解 途 途 径 径 丙酮酸 丙酮酸 乳酸 乳酸 乳酸 (肝 ) (血液 ) (肌肉 ) 乳酸循环是由于肝内糖异生活跃,又有葡萄糖 6磷酸酶可水解 6磷酸葡萄糖,释出葡萄糖。 肌肉除糖异生活性低外,又没有葡萄糖 6磷酸酶。 11 生理意义:避免损失乳酸以及防止因乳 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二、糖有氧氧化 1、过程 1)、经糖酵解过程生成丙酮酸 2)、丙酮酸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乙酰辅酶 A NAD+ NADH+ H+ 限速酶的辅酶有: TPP﹑ FAD﹑ NAD+﹑ CoA及硫辛酸 3)、三羧酸循环 草酰乙酸+乙酰辅酶 A 柠檬酸合成酶 柠檬酸 异柠檬酸 异柠檬酸脱氢酶 NAD+ NADH+H+ α 酮戊二酸 α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琥珀 酸酰 CoA 琥珀酸 NAD+ NADH+ H+ GDP GTP 延胡索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FAD FADH2 NAD+ NADH+ H+ 三羧酸循环中限速酶 α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辅酶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辅酶同。 三羧酸循环中有 一个底物水平磷酸化 ,即琥珀酰 COA转变成琥珀酸,生成 GTP;加上糖酵解过程中的两个,本书中共三个底物水平磷酸化。 2、调节 1)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抑 制:乙酰辅酶 A、 NADH、 ATP 激活: AMP、钙离子 2)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 酮戊二酸脱氢酶 NADH、 ATP 反馈抑制 3、生理意义 1)基本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 2)三羧酸循环是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最终共同途径。 3)三羧酸循环也是三大代谢联系的枢纽。 4、有氧氧化生成的 ATP 葡萄糖有氧氧化生成的 ATP 反 应 辅酶 ATP 第一阶段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1 6磷酸果糖 1, 6 双磷酸果糖 1 2*3磷酸甘油醛 2*1,3二磷酸甘油酸 NAD+ 2*3或 2*2(详见 ) 2*1,3二磷酸甘油酸 2*3磷酸甘油酸 2*1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丙酮酸 2*1 第二阶段 2*丙酮酸 2*乙酰 CoA NAD+ 2*3 第三阶段 2*异柠檬酸 2*α 酮戊二酸 NAD+ 2*3 2*α 酮戊二酸 2*琥珀酰 CoA NAD+ 2*3 2*琥珀酰 CoA 2*琥珀酸 2*1 2*琥珀酸 2*延胡索酸 FAD 2*2 2*苹果酸 2*草酰乙酸 NAD+ 2*3 12 净生成 38 或 36 个 ATP 5、巴斯德效应 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三、磷酸戊糖途径 1、 过程 6磷酸葡萄糖 NADP+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NADPH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 6磷酸葡萄糖酸 NADP+ NADPH 5磷酸核酮糖 5磷酸核糖 5磷酸木酮糖 7磷酸景天糖 3磷酸甘油醛 5磷酸木酮糖 4磷酸赤藓糖 6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6磷酸果糖 6磷酸果糖 2、生理意义 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5 磷酸核糖,肌组织内缺乏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核糖可经酵解 途径的中间产物3 磷酸甘油醛和6 磷酸果糖经基团转移反应生成。 2)提供 NADPH 是供氢体,参加各种生物合成反应,如从乙酰辅酶 A合成脂酸、胆固醇;α 酮戊二酸与 NADPH 及氨生成谷氨酸,谷氨酸可与其他α 酮酸进行转氨基反应而生成相应的氨基酸。 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对维持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正常含量进而保护巯基酶的活性及维持红细胞膜完整性很重要,并可保持血红蛋白铁于二价。 参与体内羟化反应,有些羟化反应与生物合成有关,如从胆固醇合成胆汁酸、类 固醇激素等;有些羟化反应则与生物转化有关。 四、糖原合成与分解 1、合成 过程: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1磷酸葡萄糖 UDPG焦磷酸化酶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UTP PPi (UDPG) 糖原合成酶 (G)n+1+ UDP (G)n 13 注:1) UDPG 可看作是活性葡萄糖 ,在体内充作葡萄糖供体。 2)糖原引物是指原有的细胞内较小的糖原分子,游离葡萄糖不能作为 UDPG的葡萄糖基的接受体。 3)葡萄糖基转移给糖 原引物的糖链末端,形成α 1, 4 糖苷键。 在糖原合酶作用下,糖链只能延长,不能形成分支。 当糖链长度达到 12~ 18 个葡萄糖基时,分支酶将约 6~ 7 个葡萄糖基转移至邻近的糖链上,以α 1, 6 糖苷键相接。 调节:糖原合成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2、分解 过程: (G)n+1磷酸化酶 (G)n+ 1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 6磷酸酶 G+ Pi 注:1)磷酸化酶只能分解α 1, 4 糖苷键,对α 1, 6 糖苷键无作用。 2)糖链分解至离分支处约4个葡萄基时,转移酶把3个葡萄基转移至邻近糖链 的末端,仍以α 1, 4 糖苷键相接,剩下1个以α 1, 6 糖苷键与糖链形成分支的葡萄糖基被α 1, 6 葡萄糖苷酶水解成游离葡萄糖。 转移酶与α 1, 6 葡萄糖苷酶是同一酶的两种活性,合称脱支酶。 3)最终产物中约 85%为 1磷酸葡萄糖,其余为游离葡萄糖。 调节:磷酸化酶受共价修饰调节,葡萄糖起变构抑制作用。 五、糖异生途径 1、 过程 乳酸 丙氨酸等生糖氨基酸 NADH 丙酮酸 丙酮酸 ATP 丙酮酸 丙酮酸 丙酮酸羧化酶 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 (线粒体内 ) 天冬氨酸 苹果酸 GTP 天冬氨酸 NADH 草酰乙酸 苹果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磷酸甘油酸 (胞液 ) ATP 3磷酸甘油酸 NADH 1, 3二磷酸甘油酸 甘油 ATP 3磷酸甘油醛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 NADH 1,6双磷酸果糖 果糖双磷酸酶 6磷酸果糖 14 6磷酸葡萄糖 1磷酸葡萄糖 糖原 葡萄糖 6磷酸酶 葡萄糖 注意:1)糖异生过程中丙酮酸不能直接转变为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