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9页(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怎样得到的。 (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 2)做第 29 页第 2 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五的第 1 题。 (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 做练习五的第 2 题。 ( 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 (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做练习五第 5 题。 (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 6 题。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课本 32—— 33 页例。 33 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17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具准备:教学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比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 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 1:2,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 1:7。 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 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 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看 32 页情景图,写出长与宽的比。 算一算它们的比值。 明确比例的概念。 (区分: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 探索组成比例的条件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再强调: 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 寻找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 = 15∶ 10 60∶ 40= ∶ ) 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 怎么写。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区分比和比例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小组交流)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数的比例 课本 .33 页“做一做”第 1 题。 (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 18 教师板书比例式) (二)形的比例 课本 .33 页“做一做”第 2 题。 两个具有放大关系的三角形(图中的四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三)生活中的比例 师: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课本 36 页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交流。 ) 小明买了 3 本笔记本花了 9 元钱,李刚买了 5 本同样的笔记本花了 15元。 (你能根据题中的数据写出几组比例 式吗。 并说出理由。 ) 拓展:今天是星期天,小瑜和小丽一起到文具店去买东西。 小瑜用 1 2元买了 4 本数学本,小丽用 9 元买了 3 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说说你的理由。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 34 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 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19 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出示: 4:5和 8:10 ( 1)认识吗。 叫什么。 ( 2)正确吗。 为什么。 ( 4:5=, 8:10=,所以 4:5=8:10) (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 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 10”叫做这 个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 4 和 10”叫做比例的外项。 中间的两项“ 5 和 8”叫做比例的內项。 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 ( 1) :2=7:10 ( 2) =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猜数 (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 12∶□ =□∶ 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 (如 1 和 24, 2 和 12,„„) ( 2)追问:正确吗。 为什么。 (求比值判断) ( 3)还有不同答案吗。 ( 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 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猜想 ( 1)算 一算,两个比例的内向与外向的积。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验证 (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 (举例验证) 20 (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 3)合作要求 ① 前后 4 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② 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③ 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 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 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完善 (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 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 ( ad=bc 或 bc=ad) ( 2)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 0。 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37 =921 ,这怎么相乘。 (交叉相乘)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 比例。 示范: 6:3和 8:5 ( 1) : 43 和 54 :5 ( 2) : 和 : ( 3) 和 (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 :43 和 54 :5 能否组成比例可以吗。 (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 为什么。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 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 21 六( 3)班 李 聪同学根据“ 2 9= 3 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 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 有什么窍门吗。 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 如果 a 2= b 4,则 a:b=( ) :( ); 如果 a:b= 4:2,则 a= 4, b= 2。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那么 a、 b还可能是多少。 你发现了什么。 猜猜我是谁。 6:( ) =5: 4 拓展:如果把 “( ) ”改为“ 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我们是怎样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解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 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 二、新课 22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呢。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教学例 2。 出示例题: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 320 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 1: 10。 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 1)首先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哪两个比可以列成比例式,然后让学生指出这 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 2)问题:“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 X 的值。 提醒首先设出 X,解比例也应写“解:”。 “怎样解这个方程。 ”(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 x 看作一个因数,因为一个因=积247。 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 x。 ) 教师:从解比例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 x。 2.教学例 3。 解比例: =x6 提问:“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 问题:“这个方程你们会解吗。 ”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 回忆一下,解比例要做什么。 ” (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 2)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问题:“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 4.完成“做一做”的内容。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37 页相关作业。 四、课堂小结 23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 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速度 =路程 247。 时间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单价 =总价 247。 数量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 247。 工作时间 4.已知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高度怎么求。 高 =体积 247。 底面积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题 1 图:观察图中的小女孩在做什么,她前面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 水的体积和高度有什 么规律。 ( 1)让学生观察表格,分析数据的变化规律,将相应数据填写在表格内。 ( 2) 思考:再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 点拨:高度变化,体积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高度和体积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高度扩大,体积随着扩大;体积缩小,高度也随着缩小。 如果用字母 x 和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 表示: XY =K(一定 ) 2.教学例 2 观察例 2 图:例 1 的实验结果可以用图像表示: 24 (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 2)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 7cm,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225cm3 的水有多高。 点拨:每一个红点对应的 x 和 y 值分别是多少。 黑色图线上的点表示 x 和y 的变化情况。 因此, x= 7 时, y= 175;当 y= 225 时, x 值对应的是 9。 三、课堂练习 出示“做一做”内容: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形式,下面是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 1)你能写出几组 路程和相对应的时间的比。 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说一说这个比值表示什么。 (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 3)在下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相应时间的点,然后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并估计一下行驶 120km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提示:可以通过例题 2,自己分析并解决。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提示和帮助。 前面的( 1)、( 2)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