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模块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混合定价(直接定价 +间接定价),但通过开放标准吸引其他参与者共同扩展产业分工网络(如 IBMPC策略) 混合角色 ( 3)完全间接定价,完全依靠自身实力扩展产业分工网络(例如IBM360大型机的策略) 全能冠军 模块 供应 ( 4)完全间接定价,通过开放标准吸引其他参与者共同扩展产业分工网络( Intel早期) 关键模块制造商 ( 5)混合定价(直接定价 +间接定价),但通过开放标准吸引其他参与者共同扩展产业分工网络(如微软) 混合角色 不合理策略 出售 标准 不合理策略 ( 6)直接对标准定价,完全依靠出卖标准的知识产权作为收入源,完全依靠其他人拓展产业分工网络。 系统设计师 不合理策略 其中全能冠军模式 ( 表 2右上角 3号矩阵 ) 是指 , 对模块化技术标准采取封闭策略 , 通过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出售获取利润。 其实质是对模块化的技术采取完全间接定价的方式 , 因为这种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模块化技术的 “ 杠杆效应 ” ( Leverage Effect) [1],实现利润最大化 , 强势在位企业往往乐于采用。 IBM率先推出模块化的大型机系统 , 又有足够资源来开发应用软件 、 打印机 、 磁盘驱动器等周边配套设备 , 选择全能冠军模式有利于维持其垄断地位。 但其垄断地位在新进入者的挑战下逐步瓦解 , 这个过程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实现。 [1] 杠杆效应是企业将某一局部优势发散扩大的现象。 IBM掌握了大型机模块化技术 , 因此可以通过封闭界面标准及捆绑互补品等策略将其优势扩散到更多周边设备上。 ① 新进入者专注模块创新 , 从大型机周边设备切入。 尽管 IBM采取封闭策略 , 但是技术标准仍然会通过多种渠道 “ 外溢 ” ,如技术标准专利有偿授权 、 政府反垄断政策规制 、 竞争对手的逆向工程以及员工跳槽离职等。 一旦技术标准公开 , 新进入者就能发挥更多的创新精神 , 提供性价比更好的功能模块来逐渐瓦解 IBM一体化的价值链。 大型机产品模块化进入壁垒很高 , 新进入中小企业很难正面对抗 , 但却可以逐渐分享模块化技术知识 “ 外溢效应 ” , 通过采取产品架构设计跟随策略 , 专业化生产大型机设备的周边配套设备 , 利用局部模块创新来与其迂回竞争。 其中典型的例子是 , 1967 年 , 有 12 位IBM 工程师离职自创 Information Storage Systems 公司 , 另有其它 4 位也于同年成立 Storag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公司 , 两家皆生产与IBM外接兼容的储存设备。 这种进入往往是通过从价值较低的非核心功能模块开始的 , 我们称其为 “ 低端价值链进入 ”。 ② 新进入者开放技术标准 , 从个人细分市场切入。 进入市场的另一个路径就是细分市场 , 即选择新的目标客户 , 利用新产品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 中小企业由于资源及能力的限制 , 避免与在位大企业的直接竞争 , 拾遗补缺 , 从新市场进行竞争是理性的进入策略。 在进入初期 , 这些企业往往乐于开放技术标准 , 扮演组装厂商的角色 ( 表 2左上角 1号矩阵 ) , 如苹果公司刚刚进入个人电脑市场推出的 Apple I和 Apple II型机时所采取的开放策略。 其原因 , 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源来整合产业链;另一方面则因为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 对于个人电脑而言 , 产品模块化技术本身 , 很难成为竞争优势 ,开放技术标准反而能尽快形成正向反馈效应 , 使企业成为产业标准的制定者 , 享受到短暂的垄断优势 ( Transient Monopoly)。 这种进入往往是以低端消费者甚至非消费者为目标客户 , 我们称其为 “ 低端客户进入 ”。 一体化大型机价值链向模块化计算机产业链演化示意图 说明:图中实线表示由一家企业一体化垄断价值链;虚线则表示价值链分解,由不同的企业提供。 产业模块化过程中 , 创新主要包括三种主要类型: ① 产业演化初期 , 有实力的在位企业通过激进式创新 , 完成产品从一体化向模块化的转换 , 获取规模经济 、 替代经济效应; ② 在产品模块化的背景下 , 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 新进入者从 “ 低端价值链进入 ” , 采用模块创新策略逐渐瓦解在位企业所垄断一体化的价值链; ③ 在产品模块化的背景下 , 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 新进入者从 “ 低端客户进入 ” , 采用市场创新及开放技术标准等策略 ,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行业的 “ 马歇尔外部效应 ” 来破坏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三种力量的作用下 , 专有 、 默示的技术标准转向公开 、 明晰 , 产业标准逐渐形成 , 产业组织从一体化走向模块化网络化 , 产品也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计算机产业案例说明: 持续创新是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方法。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 在位企业尽管享有一些先发优势 , 如规模实力 、 品牌声誉等 , 也有能力率先完成模块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 形成一定时期的竞争优势。 但是模块化技术本身就是 “ 双刃剑 ” , 它在为企业带来分工经济 , 降低协调成本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原本隐性化的企业知识明晰化 , 这就不可避免会造成 “ 知识外溢 ” 的可能 , 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逐渐削弱埋下了伏笔。 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与控制来尽可能延缓这一过程 , 但是更为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不断学习 ,持续创新。 模块化技术为后进入企业提供了赶超在位者的机会。 后进入者可以采取 “ 低端价值链进入 ” 或者 “ 低端客户进入 ” 两种策略来逐渐瓦解在位者的竞争优势。 这一点对于处于落后赶超状态的中国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 低端价值链进入 ” 策略说明我国企业不应该盲目自大 , 不分企业发展阶段与实际情况 , 过于强调自主创新 、 自主品牌 , 而应开放心态 ,以 “ 代工 ” 的形式主动承接产业价值链上看似利润不高的价值环节 ,在 “ 代工 ” 过程中不断学习 、 创新 , 逐渐积累能力 , 实现企业成长升级。 台湾的鸿海 、 宏基就是采用这种策略的经典案例。 而 “ 低端客户进入 ” 策略则更为拥有庞大内需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了个醒 , 立足本土 , 认真研究收入水平较低的广大本土消费者的需求 , 实现本土创新 , 然后反向整合国际市场 , 或许是建立世界级品牌的有效路径。 对此 , 中国的影碟机产业发展是可以诠释这条路径的较好案例 对产业政策的意义 产业模块化是比产品模块化复杂的多的社会进程。 自发竞争或许会耗时较长 , 但弹性较大 、 风险较低 , 而由政府盲目主导产业标准制定 , 短期人为设计出模块化的产业组织 , 却可能带来产业整体陷落的高风险。 在自由市场竞争与政府规制间寻求平衡或许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最优解。 计算机产业模块化发展的效应: 模块化为新兴企业迅速成长创造了契机 , 只要遵守规则 , 更多企业可以进入计算机行业 , 进入壁垒显著降低。 从行业的角度看 , 模块化激发了 PC行业整体的创新活力 模块化与垂直整合共同构成决定 PC行业市场结构的两种力量 模块化为 PC行业的供应链整合创造条件 模块化 , 特别是设计模块化可能使企业的 “ 知识诀窍 ” 等核心竞争要素趋于减少甚至消失。 8.产业竞争力 波特钻石模型及其应用 内 容 摘 要 波特钻石模型 波特钻石模型的扩展 波特钻石模型在产业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一、波特钻石模型 波特: 《 国家竞争优势 》 ,华夏出版社 2020年版 为什么一国多在某个特定产业获得长久的国际竞争力。 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 要素禀赋理论的缺陷 规模优势和技术差距理论的缺陷 生命周期理论的缺陷 波特给出的产业竞。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模块化(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三、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政策类型 韩国产业技术政策的新趋势 在韩国, 90年代以来 产业技术政策 经历了新的重大变化,即从政府与企业的共同主导,转向企业主导、政府辅助;从以直接支援为主,转向加强结构性竞争力;从以产业为中心,转向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开始强调通用技术 (如信息技术 )对各产业的渗透。 为了赢得 21世纪国际竞争的优势,韩国政府正在执行的产业技术政策
负责人的意见; 178。 现场服务报告; 178。 利用指定的顾客代理所作的内部评价; 178。 道路行驶体验; 178。 管理者的意见或指示; 178。 由内部顾客报告的问题和议题; 178。 政府的要求和法规; 178。 合同评审。 业务计划 /营销战略 顾客业 务计划和营销策略将成为产品质量计划的设定框架。 业务计划可将限制性要求施加给小组(诸如进度、成本、投资、产品定位、研究与开发(
产品设计的独立性;零部件之间残存的相互依存性问题 , 只需在联系产品之间的界面上处理。 F1f1FF2f1f1s1s2s3f1 s4S2S1S 模块化结构产品的设计F1f1FF2f1f1s1s2s3f1 s4S2S1S 统合型结构产品的设计( 2) 生产的模块化:一条长长的生产流水线被分割为两条分生产线和一条简单的主生产线 , 实现组装生产的高效化 S1S1主生产线
场摩擦较大。 因此,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调节方式,难于达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目的。 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调整。 第八章 优 化 第四节 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一、地区的界定 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三、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四、地区产业结构分析的经济指标 第八章 优 化 一、地区的界定 产业结构具有层次性。 地区产业结构就是指地区层次的产业结构。
关 联。 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 (对外投资 ),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 (外国投资或外来投资 )。 国际投资结构就是指对外投资与外国投资的比例结构,以及对外投资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和外国投资在本国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及其各种派生的结构指标。 产业结构优化也要对国际投资结构进行优化。 第七章 关 联 二、产业结构效应 产业结构效应
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产业组织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成就,是建立在门格尔( Carl Menger)、庞巴维克( Eugen Von Bohnbawark)始创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 代表人物:米瑟斯、哈耶克、里奇、阿门塔诺、罗斯巴德 新奥地利学派注重个体行为的逻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