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产业关联(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关 联。 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 (对外投资 ),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 (外国投资或外来投资 )。 国际投资结构就是指对外投资与外国投资的比例结构,以及对外投资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和外国投资在本国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及其各种派生的结构指标。 产业结构优化也要对国际投资结构进行优化。 第七章 关 联 二、产业结构效应 产业结构效应 ,是指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果,即对经济增长发挥着一种特殊的作用。 (一 )产业的关联效应 产业的关联效应就是指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它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向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前向关联效应就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前向关联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或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产业部门的创建等。 第七章 关 联 后向关联效应 就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 、 产值 、 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后向关联部门在这些方面的变化 , 例如由于该产业自身对投入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这些投入品的供应部门扩大投资 、 提高产品质量 、 完善管理 、 加快技术进步等变化。 第七章 关 联 (二 )产业的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 是指某些产业部门在各个历史间歇的增长中, “ 不合比例增长 ” 的作用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是指主导部门的增长对那些向自己供应投入品的供应部门产生的影响。 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还会引起它周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趋向于在广泛的方面推进工业化进程。 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诱导了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改善了自己供应给其他产业产品的质量。 第七章 关 联 罗斯托认为,经验已经证实了经济增长中主导部门概念的合理性,即这三种来自迅速增长部门的扩散效应的组合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七章 关 联 (三 )产业结构的其他效应 周振华在他的论著 《 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 》 一书中把产业结构效应分为结构关联效应、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和结构开放效应。 他在分析这些结构效应的时候先设定了一些假定条件。 他按照 “ 同质性 ” 原则对产业进行定义,即一种产品由一个产业来生产,诸多产品和诸多产业处于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中。 产业结构还存在其他一些结构效应,如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等。 第七章 关 联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 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就是通过四步过程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就是要调整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 , 也就是要调整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 , 其中包括调整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 , 从而改变产业结构。 第七章 关 联。 产业结构优化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 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 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国民经济在产业结构效应的积极作用下取得比正常增长速度快得多的增长。 第七章 关 联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第七章 关 联 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一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七章 关 联 、 二 、 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 、 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 (知识 )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 方向演进。 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 第七章 关 联 (二 )创新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 所谓创新,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是指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提高社会潜在的产出能力。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创造出新的商品和服务;在既定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情况下,提高原有商品和服务的产出数量;具有一种扩散效应的功能,这种扩散效应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第七章 关 联。 不论哪一种方式,创新都将引起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不同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有序发展。 创新对产业结构变化的间接影响也有两种方式:一是创新通过对生产要素相对收益的影响而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是创新通过对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的改变而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七章 关 联 因此 , 可以说 , 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 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是其产业结构有序发展的核心动因。 惟有创新 ,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 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第七章 关 联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来实现的。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各个产业变动的综合结果。 它是以单个产业部门的变动为基础的,因为只有单个产业部门的变动才会引起并导致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七章 关 联 产出部门增长之所以会发生减速趋势一般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的:。 对其竞争的压制。 , 可利用的产业扩张资金的相对规模下降。 第七章 关 联 既然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都与创新相联系,表现出扩张与收缩的规律性,那么一个国家的各个产业部门就可以依据其距离创新起源的远近来确定各自不同的相对地位。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产业结构的变动是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实现的。 第七章 关 联 衡量产业优势地位主要有三种标准: 一是 附加价值高低 ,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就是占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二是 产业产值 ,产值比重大的产业就是优势产业; 三是 产业关联效应 ,受原材料供应影响较大的产业如果后向关联效应大就说明它是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受最终需求影响较大的产业如果前向关联效应大就说明它是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第七章 关 联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 )主导产业的作用 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主导产业的转换有着特殊的关系。 罗斯托把主导产业的作用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获得新的生产函数。 , 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七章 关 联 (二 )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 主导产业及其综合体的形成是与一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 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各个阶段上明显地表现出主导产业及其综合体的有序转换。 从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无论哪个国家及其在何种经济发展阶段上,主导产业及其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转换,都是推动其整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原动力。 同时,主导产业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 第七章 关 联 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此外,罗斯托还提出了主导增长部门、辅助增长部门和派生增长部门三个概念。 第七章 关 联 (三 )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无非如下两 种:。 采取这种形式的国家认为,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足以促进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可以通过。产业经济学产业关联(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场摩擦较大。 因此,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调节方式,难于达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目的。 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调整。 第八章 优 化 第四节 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一、地区的界定 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三、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四、地区产业结构分析的经济指标 第八章 优 化 一、地区的界定 产业结构具有层次性。 地区产业结构就是指地区层次的产业结构。
2)混合定价(直接定价 +间接定价),但通过开放标准吸引其他参与者共同扩展产业分工网络(如 IBMPC策略) 混合角色 ( 3)完全间接定价,完全依靠自身实力扩展产业分工网络(例如IBM360大型机的策略) 全能冠军 模块 供应 ( 4)完全间接定价,通过开放标准吸引其他参与者共同扩展产业分工网络( Intel早期) 关键模块制造商 ( 5)混合定价(直接定价 +间接定价)
三、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政策类型 韩国产业技术政策的新趋势 在韩国, 90年代以来 产业技术政策 经历了新的重大变化,即从政府与企业的共同主导,转向企业主导、政府辅助;从以直接支援为主,转向加强结构性竞争力;从以产业为中心,转向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开始强调通用技术 (如信息技术 )对各产业的渗透。 为了赢得 21世纪国际竞争的优势,韩国政府正在执行的产业技术政策
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产业组织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成就,是建立在门格尔( Carl Menger)、庞巴维克( Eugen Von Bohnbawark)始创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 代表人物:米瑟斯、哈耶克、里奇、阿门塔诺、罗斯巴德 新奥地利学派注重个体行为的逻辑分析
能低 , 对外界刺激反应不灵敏 ,局部地区有病态反应。 因此 , 我国的产业密集带急需规划和政策扶持引导。 第九章 布 局 (三 )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调整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全国性产业布局出现了一些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的中西部之间差距明显拉大。 二是区域产业结构在一种低层次上严重趋同,直接损害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并引发经济震荡。
念、科斯( R. Coase)的“交易费用”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入产业组织分析,从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以及对经济运行效果的影响。 伯尔和米恩斯认为,随着股票市场的兴起以及大公司的增多,以股份制为特征的现代大公司日益成为不受市场制约的力量,对这种厂商行为的变异,新古典理论没有解释清楚,需要通过制度分析,从厂商内部产权制度的改变(所有权分离)对厂商行为的影响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