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产业布局(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能低 , 对外界刺激反应不灵敏 ,局部地区有病态反应。 因此 , 我国的产业密集带急需规划和政策扶持引导。 第九章 布 局 (三 )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调整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全国性产业布局出现了一些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的中西部之间差距明显拉大。 二是区域产业结构在一种低层次上严重趋同,直接损害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并引发经济震荡。 三是区域间不正当竞争、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引发资源大战,阻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第九章 布 局 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对策是必须坚持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 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的主旨,是在考虑产业在各地区布局非均衡的条件下,在把区域经济不断引向高水平的过程中,谋求在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比较优势与国家综合优势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协调关系,以此消除非均衡发展的副作用。 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要求产业政策与地区政策相结合,既要坚持产业政策区域化,又要坚持区域政策产业化。 第九章 布 局 三、地区性产业布局 地区性产业布局是地区产业运行在空间上的实现 , 它主要研究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 地区内部各产业空间组合的最佳形式和一般规律 , 以求合理地利用本地资源 , 求得最大的区域效益。 第九章 布 局 (一 )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依据。 第九章 布 局 (二 )地区性产业布局的基本走势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每一次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化而实现的 , 因此 , 我们以产业结构水平的转化为基准来规划地区经济发展的成长阶段 , 并以此为线索来研究地区产业布局的走向。 第九章 布 局。 传统社会的产业布局问题实质上是农业布局问题。 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地区,产业结构由落后的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以原料指数较高的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大多趋向布局在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产区。 第九章 布 局。 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地区,产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体转向重化工工业的迅速增长,工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运行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第九章 布 局。 在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进一步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走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进一步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 第九章 布 局 (三 )地区性产业生长点的选择 从产业运行规律角度来看 , 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创造或引进新的产业 、 部门或产品 , 并在更大范围内扩散和发展的过程。 是否不断有新产业或产品被创造和发展 , 是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创新活动集中在少数城市或地区 , 这些有能力创造或引进 、 吸收和发展新兴产业 、 部门 、 技术和产品的城市和地区就叫产业生长点。 第九章 布 局 (四 )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我国改革开放后,借鉴增长极的理论指导产业布局。 首先,主要在东部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比如经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现在,我国持增长极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同样可以推行这种增长极战略,通过多层次的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经济发展。 第九章 布 局。 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布局模式的延伸。 当前我国产业布局中比较公认的两种点轴模式是: “ T”型模式 (以沿海与长江为轴线,以上海为首的包括轴线上的主要城市为点展开我国产业布局 )和 “ 弓箭型 ” 模式 (以沿海或京沪线为弓,京广线为弦,长江为箭,上海是箭头,以此为脉络展开我国的产业布局 )。 第九章 布 局。 网络布局是点轴发展与布局的延伸,是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一种布局模式。 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存在一种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 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然后逐步向处于二、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第九章 布 局 第 十 章 产 业 政 策 第十一章 政 策 类 型 第十二章 产 业 规 制 第十三章 行 业 管 理 第四篇 产业管理 第九章 布 局 第一节 产业政策概述 第二节 产业政策的一般模式和演变规律 第三节 产业政策评估 第十章 产 业 政 策 第九章 布 局 一、 产业政策的涵义 二、 产业政策的起源 三、 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 四、 产业政策的作用 五、 产业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节 产业政策概述 第九章 布 局  产业政策通常是对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用,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终体现。 因此产业政策研究理应成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经济理论和产业政策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产业经济理论对产业政策有直接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产业政策实践又对产业经济理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提供新的研究素材,以此推动产业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九章 布 局 (一 )产业政策的定义 产业政策 (Industrial policy)一词最早出现的标志 , 是 1970年日本通产省代表在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大会上所作的题为 《 日本的产业政策 》 的演讲。 此后 , 有关产业政策的研究不断扩展 , 并逐步在各国政界和学术界受到关注。 对于产业政策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 由于研究角度和学术背景的不同 , 人们对产业政策所作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产业政策的涵义 第九章 布 局 日本原通产省经济研究所所长 小宫隆太郎 认为 —— 产业政策是 “ 对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实行干预的各种政策 , 以及个别产业内部的产业组织对私人企业的活动水平施加影响的政策的总和 ”。 其强调 , 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 , 是针对资源配置方面出现的“ 市场失败 ” 而进行的政策性干预。 日本学术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观点 第九章 布 局 由日本一桥大学、东京大学和庆应大 学教授共同主编的 《 经济辞典 》 认为 —— 所谓 产业政策 ,是指与产业之间结构有关的产业结构政策和与产业内部竞争组织有关的产业组织政策。 前者以产业结构变化为目的,后者以实现公平竞争为目的。 现实中的产业政策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第九章 布 局 《 现代日本经济事典 》 则对产业政策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认为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