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救援”体系项目可研报告修订本(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中部,青藏高原东南缘 横断山脉 中段北端的 岷江 上游,介于东经 102176。 35′—103176。 30′,北纬 31176。 35′—32176。 38′之间,东南连接茂县,西南毗邻理县,西接红原县,东北与松潘接壤。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黑水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 3, 544 米。 高差 1, 000~ 2,000 米。 四周群山环绕,境内群山屹立,山峦起伏,雪峰对峙,河谷深切。 色尔古河坝最低,海拔 1790 米,境内岷江上游三条支流黑水河、毛儿盖河、小黑 水河和 48 条溪流形成网系。 黑水县处于构造侵蚀高原中、高山区,地形切割较大,谷岭高差一般为 ~ ,山高坡陡,植被较发育;河谷狭窄,多呈 “V”字形,河谷比降较大,水流较急,冲刷能力较强。 气候和水文 黑水县海拔约 3350 米,具有山区季风气候特点。 受青藏高原和北面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寒冷干燥、降雨稀少,夏季日照充足、蒸发量较大。 昼夜温差大,灾害性气候较多。 多年平均气温 ℃ , 11 月至次年 3 月为低温季节,最低温度 ℃ , 7~ 9 月为高温季节,最高温度 ℃。 黑水县属冻土地区,为季节 性冻土,基本冻土深度。 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枯季主要由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补给。 最枯的 13 3月主要靠深层地下水补给。 由于流域内森林资源丰富和广阔的草原草甸,岩层裂缝发育,覆盖层较厚,这都有利于下渗和滞流,因此,黑水河流域径流具有丰沛稳定和年际变化小的特点。 黑水河流域洪水主要由大雨形成。 暴雨集中在 5—9月,主要出现在 9 三个月,而 8 月份降水量较少。 本流域暴雨强度较小,据邻近黑水县实测降水资料统计,黑水县气象站一日最大降水量为 ㎜。 洪水发生季节与暴雨一致。 本流域主汛区为 5—9月,据黑水、沙 坝水文站的资料统计,年最大流量多出现在 7月份,占 70%以上,其中 6月份出现的机会最多,约占 45%—48%, 8月份出现年最大流量的机会较小。 多年平均流量为 立方米 /S,最丰水年平均流量为 立方米 /S( 1961年 5月 —1962年 4月),最枯水年平均流量为 /S( 2020年 5月 —2020年 4月)。 黑水河计划最枯流量一般发生在 1—3月,多数出现在 2月,黑水水水文站实测最小流量为 /S,发生在 2020年 3月 10 日。 据黑水水文站 1969—2020 年资料统计,历年最大流量发生在 5月 30日( 1978年,洪峰流量为 251 立方米 /S),最晚发生在 9月 24日( 2020年,洪峰流量 258 立方米 /S)。 区域地质构造 该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属青藏高原隆起带的边缘,为一系列的复背斜和向斜。 岩层倾角较大,构造较发育,岩层较破碎。 地层主要为三叠系板岩、千枚岩。 物产资源 黑水县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四川重要的锰矿资源基地。 有锰、铁、钨、石灰石、硫磺等矿藏。 锰矿储量较大,含磷低,具有工业开采价 14 值。 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河床陡,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 170 万千瓦, 可开发量 120 万千瓦。 原始森林覆盖在 336 万亩林地上,是岷江、长江的天然绿色屏障。 境内盛产虫草、贝母、天麻、羌活、大黄、木香、黄芪等名贵中药材,还有蕨菜、野生角羚、金丝猴、二级保护动物猕猴、黑熊、盘羊、藏马鸡等。 独特的气候优势使这里还成为建立水果、干果和反季节无污染蔬菜、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基地。 社会经济概况 黑水县面积 4356 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 %,辖 17 个乡镇、 3 个居委会,总人口 58000 人。 2020 年全县生产总值 亿元, 2020 年以来,黑水县大力实施重点工程建设投资拉动战略,有 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020 年 1—9月,黑水县 GDP 完成 36441 万元,增速居阿坝州第一; 1—10 月,固定资产投资 127038 万元,完成绝对数居阿坝州第一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30 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6106 万元。 15 第 四 章 项目 建设方案 黑水县“灾后心理救援”体系的描述 “灾后心理救援”体系总体框架的描述 我们项目要建立的“灾后心理救援”体系,将以三级阶梯式的布局,通过项目的具体实施,形成黑水县的“灾后心理救援”体系。 黑水县人民医院为第一级, 是“心理援助中心”。 黑水县疾病控制中心、芦花镇中心卫生院、维古中心卫生院、西尔中心卫生院、知木林中心卫生院、 红岩乡、木苏乡、维古乡、洛多乡、龙坝乡、瓦钵乡、扎窝乡、晴朗乡、慈坝乡等13 个乡镇卫生院 为第二级,是发散型的实施心理救援。 乡镇以下的村、街道社区 为第三级,是渗透型的实施心理救援。 (见图一 ) 心理救援中心 二级站 三级站 图一 三级体系示意图 对“心理救援中心”的描述 “灾后心理救援”体系必须要有一个专业的医疗机构,对其进行具体黑水县人民医院 疾病控制中心及 17 个乡镇卫生院 乡一级下辖的行政村、镇一级下辖的街道与社区 16 的领导,黑水县人民医 院当然是承担这一责任的机构。 其主要工作如下: 1)从专业角度制定本地区“灾后心理救援工作”的标准,对 18 个“灾后心理救援二级站”进行业务指导、人员培训。 例如:对二级站的人员进行各种仪器的使用、各种电脑测试软件的使用培训等等。 2)对二级站送上来的特别患者,进行心理救治。 成立专门的心理救援工作小组、派出小分队,必要时派出紧急救援队,巡回到各二级站指导具体工作,在各二级站首先培养出一支心理健康的救援保障力量。 3)指导各二级站对辖区内的三级站所要做的具体工作。 可以招募从事心理教育和心理医学的社会力量作为志愿者。 在各级地震灾害应急培训和演练中加入灾难心理救援和民众灾难心理调适的内容。 对“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二级站的描述 1)组建三级站,指导三级站进行培训工作的组织,并对三级站进行专业性的培训与指导。 在培训中开办地震灾害现场心理救援课程和灾难心理应对技能课程。 2)设立专门的“灾害心理咨询机构”,公布咨询热线,做好灾难心理询诊服务。 利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民众普及地震知识和地震应急知识,并介绍震灾后的心理调节方法。 3)选择典型事例与典型地区,进行以点带面式的“灾后心理救援”工作,并作好总结搞成具有全国意义的经 典案例。 对“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三级站的描述: 1) 三级站主要是由行政人员与志愿者构成。 2) 主要工作就是组织本辖区内的灾民,进行集体诊治。 3) 通过组织本辖区的灾民,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这样的形式,进行心理救援工作。 17 . 项目方案和项目规模 项目方案一览表 序号 建设内容 数量 备注 1 心理援助中心 装修 200 平方米 2 疾病控制中心及 17 个乡镇 心理诊室装修 共计 1800 平方米 3 设施设备 脑功能分析仪 (ET) 、 无笔脑电图仪及自动分析系统 、 DEM2020 眼动检测系统 、 生物反馈治疗仪 、 音乐治疗仪 、 高压静电治疗仪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 、脑波治疗仪 等等 4 软件采购 心理测评软件 ( 成人用 )、(儿童用) 5 人员培训 “灾后救援中心”项目方案 1) 建立专门的医疗救援机构:在黑水县人民医院设立 心理门诊 ( 总面积 200 平方米 ), 新增设心理门诊、心理治疗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验室 , 在疾控中心和 17 个乡镇 新增设 心理 门诊。 就医环境优雅、舒适,诊室整洁、美观、清静, 营造 一种轻松惬意、宾至如归的感觉。 2) 会使用先进的心理测验工具及心理治疗仪器 :对“灾后心理疾病”的重症病人,能进行多种智力测评、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评等。 针对不 18 同的病例开展各种心理治疗,如心理分析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宠物疗法、森田治疗、音乐治疗、集体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心理拓展训练等。 3) 建立巡回小组:以心理专家及医生为核心,开展巡回心理服务。 在县域范围内组建若干由 2 至 3 人组成的心理服务队 ,以基层作为工作重点 ,巡回开展心理服务工作。 4) 建立典型示范区:在乡镇医院建立精神疾病患者档案 ,加强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宣传 ,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工作。 推行基层新型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选择 1 至 2 个极重灾乡镇开展基层新型心理服务体系为建设试点单位 ,并逐步推广。 5) 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将送外进修与本地培训相结合。 一年内选派 35名医生到华西心理卫生中心进修轮训,完成 20 至 30 人次心理卫生专 ( 兼 ) 职人员短期培训学习。 6) 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由政府出面支持,在三年内引进心理卫生专业人才 5 至 10 人 ,充实扩大“灾后救援中心“的专业服务队伍。 “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二级站方案: 1) 以疾病控制中心负责体系二级站的建立:在 17 个乡镇以卫生院为核心,在各乡镇卫生院设立心理服务站,完善心理服务站点的建设。 2) 会使用一般的心理测试仪器:对“灾后心理疾病”的重症病人能够诊断,并及时送往“灾后心理救援中心”。 3) 在各村(社区)设立心理服务室。 在自己的行政辖区内,建立第三级的“灾后心理救援”网。 4) 举办专门的培训班,对辖区内第三级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 5) 接受心理咨询,对辖区内的“灾后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分类,并对 19 不同患者实施不同的精神治疗。 6) 在辖区内对灾民分类 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一个季度的培训人数,应不少于辖区总人口的 25%。 “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三级站方案: 1)通过“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二级站,对政府行政人员、社会志愿者的培训,形成黑水县的“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中的三级站。 2)三级站的核心功能,就是组织好本辖区的灾民进行“心理救援”活动。 3)三级站的日常工作,首先就是对辖区内的灾民进行精神伤害统计。 其次就是将辖区内的灾民进行精神伤害分类。 4)根据灾民的精神伤害分类,决定解决方案。 最重的一类直接送往县人民医院的“心理救援中心”。 最轻的一类可以通 过几次培训班的学习解决。 其它的分别用心理咨询、二级站门诊等方法解决。 项目规模: 本次 实施的项目规模,是针对黑水县全县 8 万余人口(包括流动人口、暂住人口、民工等,本地常住人口近 6 万人),建立一个三级“灾后心理救援”体系,做到全覆盖、无盲点。 计划在两年时间内,有一个初步效果。 设想的初步效果指的是: 1) 灾后重建工作按预定的计划正常展开。 2) 全县 75%以上的灾民,在精神上进入了正常生活的轨道。 3) 全县未发生因精神问题,群体性的非自然死亡。 4) 全县未发生因精神问题,群体性的闹事。 对黑水县“灾后心理救援”模式的描述 诊治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由承担“心理救援中心”的黑水县人民医院具体负责。 20 其次由“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二级站进行诊治。 1)由于亲历地震灾害所形成的极度内心恐惧,及失去亲人的极端悲恸。 有的人往往表现出间歇性的精神分裂症状,如不及时救治,很有可能引发连带式的效应,形成群体性的精神分裂症状。 这是最严重的一类,发现这一苗头,就必须及时地将病人送往“心理救援中心”。 这是三级站与二级站必须高度关注的、必须及时诊治的一类。 2)有的人在地震灾害过后,产生了以前没有过的失眠 、幻觉、幻听、精神恍惚等症状,也是需要诊治的一类。 在地震灾害中受伤致残的灾民,应是特别关注的对象。 对这类身心疾病及康复期病人的心理治疗,在采用精神分析、催眠心理调节等心理治疗方法的同时,运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3)根据病人症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咨询模式 1)开设服务热线:长期在县人民医院设立心理服务热线,专人值守,对打电话进行咨询的灾民进行引导。 2)一般来说,心理咨询的对象,大体分为:以心理不适应为中心的行为障碍、心理障碍、和身体障碍。 3)有些心理不适应看上去好像是由其先 天素质或身体原因所造成的,但其发生或经过可以认定是与心理原因有密切关系的某些心理障碍(如某些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障碍)。 4)咨询模式的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防治疾病复发。 5)心理咨询是在来访者所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行为是基于心理不适应(或适应失败)为内在驱力情况下所进行的工作。 6)通过咨询测试,是否需要心理干预,有这几点: A、是否有一个健 21 康的心理状态。 B、是否善于容纳他人。 C、是否有强烈的责任心。 D、是否有自我认识能力。 E、是否令人信任。 培 训模式 1)由“灾后心理救援”体系中的三级站作为主要的组织者,由二级站作为主要的培训导师,由“灾后心理救援中心”作为主要的领导者,进行普及型的培训工作。 2)用 3 至 10 年时间 ,通过精心规划、精心安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 ,以培训的形式,全覆盖、无盲点地对灾区开展“心理救援”服务。 3)以全覆盖、无盲点式的培训方式,有效地降低灾区人群心理疾病患病率。 基本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