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单元整组主题教学模块案例研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 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 犯了错误,只要( ),就( )。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小组内展开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讲给小组同学听,并提出改进设想。 ) 六、默读思考,总结方法。 默读课文,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 (归纳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回顾学法。 上节课学习了《亡羊补牢》,同学们学得真投入。 这节课我们就用学习《亡羊补牢》的方法,自学《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有没有信心学好。 那我们先回顾一下学习寓言的方 法。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自学生字,划出生词,小组交流识字方法,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四、汇报交流,朗读课文。 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理解生词情况。 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 讨论“南辕北辙”、“盘缠”词义。 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练习讲述故事。 注意把人物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出示图:面对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 什么。 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 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的。 所以,我们平时不但要学会正确地看问题,还要学会正确地想问题。 六、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出一个人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十名。 (三)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读准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 2)默读、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梳理 课文顺序,说出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 3)能说出小徒弟受称赞的原因,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 4)收集自己想到而别人没有想到的事。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主题,揭题释题。 同学们还记得这单元的主题吗。 围绕着这个单元主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三篇课文。 今天,我们再学习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把单元主题和本课课题联系起来想一想,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要想把问题解决的更好,收获更大应该怎样去想呢。 (二)回忆学法,明确目标。 在你们学习之前,我还是要考一考你们,这类课文应该怎样学。 导语中都提示了什么。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既然大家知道了这课要学会什么,就该你们自己学课文了,不过,老师还有一句友情提示:读第一、二遍的时候,可以大声读,读熟后,该想问题的时候要默读。 (读书时间大约 18 分钟) 同学们学得真认真。 一定收获不小,谁来汇报一下。 友情提示:汇报的时 候也应该按一定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 (生汇报学习所得,随着学生的汇报思路,老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理解词语的方法。 ) (四)梳理课文,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接着汇报。 (学生继续汇报,这个环节还是顺学生的汇报思路指导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出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 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三个徒弟画了什么画。 然后合起来说说。 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跟同桌说一说,请同桌评一评。 (五)研读课文,领会含义。 请同学们再用心地默读一遍四、五、六自然段,动脑筋想想,看是不是还有新的发现呢。 友情提示:可以跟单元主题联系起来想。 (预设学生汇报的是三个徒弟都动脑筋了。 ) 请你给同学们分析分析你从哪看出他们都动脑筋了。 他们都动脑想问题了,结果一样吗。 大家想过画师为什么这样评价吗。 请同学们读读画师说的话,想好了应该怎样读了吗。 先试试。 (六)悟情明理,拓展伸延。 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就把课文学完了。 再想想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的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所以,我们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中要多动脑,敢创新,做一 个有创新精神的好孩子。 老师留预习作业的时候要你们去收集“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你们完成得怎样。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同学们读读,相信你们会很快就能读懂的。 (放课件,出示短文《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 请同学们下课后把你读后的感悟跟。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单元整组主题教学模块案例研讨(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完美”的主题。 :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解读与目标设定:松居直老先生的话得潜台词表明,孩子在读绘本的时候,首先应该引导孩子关注绘本中的图画,或者换个角度说,孩子在读绘本的时候,关注的点跟成年人是不同的,孩子更多的时间是在读图。 作为成年人的老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将绘本的文字部分“读”给孩子听。 :图的比例虽然占据了整个绘本页面的 2/3,但文字的功能并没有减弱,是与画面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
:我最喜欢这句话:“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 师:那么多的句子,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 生:因为我特别喜欢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噢,你是喜欢那个小莲蓬呀,而且还是嫩黄色的,是不是啊。 雪白雪白的花瓣儿,跟嫩黄嫩黄的莲蓬配在一起,真的很美。 生:我觉得这句话最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他是用幻想的方法来看这一池荷花。 师
质。 具备了正比例的性质。 反比例的性质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另一种量对应的两个数值比的反比。 例如:完成 1200 台电视机的生产任务,每天生产的台数和完成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每天产量中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所对应完成天数的两个数值比的反比。 如下表: 从逆向看:台数上 400 台与 200 台的比为 400∶ 200=2;其对应天数比的反比为 6∶ 3=2。
每分钟比乙多走( 6050=) 10 米。 这样,即可求出甲追上乙所需时间。 计算: 50 4247。 ( 6050) =200247。 10 =20(分钟) 答:甲要走 20 分钟才能追上乙。 例 4:张、李二人分别从 A、 B两地同时相 向而行,张每小时行 5 千米,李每小时行 4千米,两人第一次相遇后继续向前走,当张走到 B地,立即按原路原速度返回。 李走到 A地也立即按原路原速度返回。
8 2020 年 3 月 8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 1) 李 叔叔骑自行车去旅行,下面是他三天的行走路线。 李叔叔平均每天行走多少千米。 ( 2)
装孔径、定位尺寸与公差、板材厚度以及加工要求等。 本设计所涉及的钣金加工技术图从略。 4) 依据电器安装板、控制面板尺寸设计电控箱,绘制电控箱安装图。 本设计从略。 至此,基本完成了 SBR 废水处理系统要求的电气控制原理设计和工艺设计任务。 18 线槽QF FU 1 FU 2 FU 3 FU 4PLC线槽FU5FU6KA1KA2KA3TCOUTIRKM 3 KM 4FR 4KM 2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