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障。 同时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也将成为杭州转变 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 (五)市域背景:杭州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1 万美元 2020 年杭州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 1 万美元。 根据测算, 2020年杭州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 2 万美元, 2020 年将达到或接近 4万美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杭州提出要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有杭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即建立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科技、文化、 — 15 — 人才互为支撑,以创新性、知识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同时,按照 “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 ”战略 ,在钱江新城开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又在市区沿钱塘江规划建设若干新城,推动城市空间形态从 “摊大饼 ”向 “蒸小笼 ”转变,促使杭州从 “西湖时代 ”迈向 “钱塘江时代 ”。 大江东区域地处杭州东部城市发展战略地带,是杭州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未来杭州城市重点发展区域。 规划 建设大江东 产业集聚区 ,不仅对于拓展杭州产业发展空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而且对于优化杭州城市空间布局、推动从 “西湖时代 ”迈向 “钱塘江时代 ”,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发展现状 (一)现有发展水平 大江东区域现有产业以工业为主,集中 在机械汽配、纺织印染、钢构网架、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精密模具、数控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2020 年,大江东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 406 家,工业产值 500 亿元。 其中,江东工业园区已引进项目 80 余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亿元。 临江工业园区引进项目 80 多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5 亿元。 义蓬、河庄、新湾、南阳、靖江等镇街建成区面积均在 2 至 平方公里左右, 5 个街道共实现生产总值 亿元, — 16 — 实现工业增加值 亿元。 (二)开发建设现状 江东工业园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逾 30 亿元,启动区块首期 8 平方公里已基本建成,建成道路总长 35 公里;临江工业园区已累计投入 30 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道路总长 45 公里,启动区块路网框架基本形成。 前进工业园区已完成多项重大项目的征迁交地工作。 在空港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总投资近 70亿元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已全面启动,预计 2020 年建成投入使用。 总投资 亿元的杭州保税物流中心( B)型已正式启动,其中一期将于 2020 年年底完成。 (三)市政设施现状 现状用水主要引自萧山第二水厂,远期供水能力为 45 万立方米 /日;近期计划建设江东水厂,一 期供水能力为 30 万立方米/日,远期达到 100 万立方米 /日。 萧山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建成,规模为 30 万立方米 /日。 区域供热主要依靠杭州钱江热电厂和杭州富丽达热电厂。 电力设施有 220kV 瓜沥变, 110kV 启江变、河庄变、长征变、靖江变等,线路设置主要采用架空方式。 (四)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大江东区域现有户籍人口 万人。 其中,江东工业园区户籍人口 万人,临江工业园区户籍人口 万人,前进工业园区户籍人口 万人。 由于大部分人口集中在现有镇街建 — 17 — 成区,因此社会公共设施也主要集中在现有镇街建成区。 义蓬街道建有省二级重点高中 1 所、区级医院 1 所,其它各街道也都建有相应的中学、小学和镇级卫生院。 (五)村镇分布现状 大江东区域现有村镇居住用地 平方公里,现有 5 个乡镇建成区都分布在江东大道以南、钱江大道以西区域,西、南部区域村镇密集分布,东、北部滨江地区多为鱼塘、农田,村镇较少,呈现 “西南密集、东北稀疏 ”的村镇布局结构。 三、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 杭州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浙江省会城市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是长三角地区中仅次于上海的国际联系主通道,也是长三角地区通向我国南方和大西南的主要陆 上通道。 随着未来上海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杭州在长三角地区中的地理优势将更加突出,将成为整个杭州湾甚至是长三角地区沟通内陆地区的要冲和枢纽。 大江东区域紧邻杭州主城区,与杭州经济开发区隔江相望,处于环杭州湾 “V”字型产业带的拐点,有望成为杭州未来经济增长最快、市场容量最大的区域。 (二)交通优势 杭州作为长三角三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沪杭、杭甬、杭宁三大综合运输通道和沪宁(沪)杭沿线、沿杭州湾、杭湖宁沿 — 18 — 线 3 条发展带的重要节点。 目前,杭州正在规划建设 “六线一桥一枢纽 ”、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杭州湾出海码头等重大交 通基础设施,并将在今后 5 年内新建公路 715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290公里,打造以杭州为中心、集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水路、航空 “五位一体 ”的现代化、综合型、立体化交通系统。 大江东区域处于杭州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系统的核心位置,内部高速公路、内河航道纵横交错,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 (三)产业优势 随着几大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大江东区域的产业环境和产业基础日益完善,已成为一块新兴的投资热土。 目前,该区域已引进吉奥汽车、青年汽车、裕隆汽车、东南铝业、东南薄钢、东方电气、中石化生态工业城、恒逸己内酰胺项目等重大工业 项目,签约落户联邦快递公司中国区转运中心、中外运敦豪杭州直航中心等重大物流项目,对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四)空间优势 大江东区域地域广阔,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是杭州发展先进制造业不可多得的 “宝地 ”。 特别是江东工业园区、临江工业园区、前进工业园区已建设区域面积仅 30 平方公里,今后空间拓展的潜力 极 大。 同时,三个区块内只有部分农居,居住人口少,拆迁量少,征地费用低,开发建设的商务成本相对较低。 (五)服务优势 — 19 —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临江工业园区管委会、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大江东区域开发建 设主体属于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具备 “办事不出园区 ”的服务。 近年来,在推动行政审批改革,对投资者实行 “一门受理,一站式协办 ”,推行当场办理制、督促协办制、跟踪服务制,初步形成了 “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 ”的服务平台。 四、存在问题 (一)管理体制复杂 开发区(园区)与有关镇街存在区域交叉、管理重叠的问题。 据初步调查,前进工业园区涉及萧山区 23 个镇街的围垦土地;临江工业园区涉及萧山区 8 个镇街和农场的围垦土地以及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的围垦 “插花地 ”;杭州空港经济区涉及 6 个镇街和农场;江东工业园区涉及 3 个镇街 管辖地。 (二)产业发展类同 江 东工业园区、临江工业园区和前进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趋同 倾向明显,较多集中在整车制造、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轻工纺织等产业领域,加上相互软硬件条件接近,容易造成同质竞争。 (三)城市功能薄弱 区域内现有商务服务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医疗急救体系、公共活动空间等公共设施相对落后,几大开发区(园区)人口主要是产业工人,通勤人口和户籍人口所占比例相当低。 因此, — 20 — 大江东区域正面临着公共设施缺乏和人气不足互相影响所形成的恶性循环 : 一方面人口集聚度低导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动力不足,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良好的公共服务难以聚集人气,限制了区域城市功能的完善。 (四)环境整治任务较重 大江东区域原本是生态环境条件十分优越的围垦和湿地区域,但由于早期工业布局的不科学、不慎重,特别是早期区域内各镇街工业功能区发展过度粗放,导致集聚了一些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企业。 从现有数据看,该区域共有 26 家印染化工企业、 5家热电厂,集中了萧山东部地区相当部分污染源,是浙江省新一轮 “811”环境整治工程重点关注的区域。 (五)用地指标偏少 随着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资源已经成为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 也是大江东区域 发展面临的最 大制约。 由于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每年分配到大江东区域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相对偏少,难以满足大江东区域发展用地需求。 第二章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 21 — 科学发展观,按照省 委 “八八战略 ”和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总战略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坚持开放开发、突出特色,坚持集约节约、引领发展,着力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着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努力将大江东打造成为 全省最具竞争力的 发展大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 基地和 高效低碳的 转型升级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创新体制、一体发展。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配套、统一政策和 “办事不出园区、资金自求平衡 ”要求,创新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工作机制、管理模式和协调方式,推动大江东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乡互动、统筹发展。 协调好区内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产业集聚区和内部镇街空间布局,既突出加强城市核心区和功能区规划建设,又注重发挥镇街配套服务、发展延伸和生态屏障的作用,实现新老结合、以新促老、协调发展。 ——产业集聚、特色发展。 统筹好区内产业发展,实现先进制造业、现代 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协调发展;在市场导向基础上培育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分工合理、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 ——品质至上、引领发展。 牢固树立科学经营城市理念,坚 — 22 — 持 “四高 ”方针规划建设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以经营好理念、规划、设计、品牌等 “无形资产 ”来经营好土地等 “有形资产 ”,把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 “强、大、优、美、高 ”的高品质产业集聚区。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 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 “环境就是资源、环 境就是资产、环境就是资本 ”的生态建设理念,坚持在保护前提下寻求发展,通过发展更好地促进保护,使生态环境成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最大的优势、最大的亮点。 三、战略定位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定位是:以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代服务业、空港经济为重点,强化现代产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高端城市功能、一流生态功能,成为产业主导、生态优先、服务完善、品质高尚的省级现代产业集聚示范区。 从长三角层面看,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具体定位是: ——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整合提升基地。 立足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积极承接国际 高端产业转移,参与区域产业协同分工,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核心区域、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重要节点。 ——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核心城市功能平台。 立足提升杭州在长三角地区的综合承载和服务功能,积极抢占环杭州湾区域制高 — 23 — 点、服务环杭州湾区域经济,成为发挥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功能的重要平台。 ——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是环杭州湾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中最为关键的几个潜在增长极地区,将为杭州和长三角地区长远发展和全面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核心竞争力。 从浙江省层面看,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具体定位是: ——省内高端产业集聚区。 积极发 挥 “两港 ”优势,推动高端制造、高新技术、空港产业、知识产业集聚,成为省内最具国际竞争力、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集聚示范基地 之一。 ——省内自主创新引领区。 优化整合区域内外创新资源,引进国家级试点和基地资源,打造集研发、设计、制造、营销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成为引领全省自主创新的重要区域。 ——省内科学发展示范区。 加快社会结构转型、城乡结构转型、区域结构 转型 ,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共赢,成为省内发展代价最小、发展模式最合理、最体现城市文明的示范区之一。 ——省内综合改革先行区。 探索服务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特点的管理 模式、开发模式和运行模式,率先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先行先试,成为全省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田。 从杭州市层面看,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具体定位是: ——杭州接轨上海的门户 和综合交通枢纽。 是杭州在 “接轨 — 24 — 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 ”战略中,率先与上海实现无缝对接,承接上海高端功能转移,进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地带和前沿阵地。 是杭州唯一的空港和出海口,依托萧山国际机场和杭州湾出海码头两大引擎,打造杭州走向世界的空中走廊和口岸门户,推动杭州深化城市国际化战略 ,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发挥沪杭、杭甬、杭湖宁三大综合运输通道和沪宁杭、沿杭州湾、杭湖宁三条发展带的结点优势,发展公路、铁路、水路、空路、城际轨道多式联运,助推杭州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 ——杭州工业经济的主 平台 和高教科研的集聚区。 积极承接杭州主城区工业转移,疏解杭州主城区和五县(市)工业发展压力,成为杭州发展新型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海洋经济 的主平台 、承载地。 依托江东高教园区建设,吸引名校大院和科研机构集聚,成为杭州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的重要区域,杭州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研发区、成果转化区、产学研对接区。 ——杭州的沿江湿地公园 和生活居住的品质新城。 妥善保护和利用滩涂湿地、沿江景观、生态廊道、水网农田等独特的生态要素,构建杭州面向海洋的生态半岛和生态网络,成为杭州未来集产业、栖居、游憩、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新区。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打造成 “紧凑型城市 ”发展模式的 “样板 ”、杭州未来城市的新标志、居住生活的新天地。 — 25 — 四、发展目标 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现有资源出发,结合发展总体要求,确立近期和远期两阶段的目标预期。 (一)近期目标( 2020 年)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长。 GDP 按可比 价计算年均增速为 15%以上,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总量突破 500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25%以上 ,达到 30 亿元。 “十二五 ”重点启动区块基本建成,新增工业用地产出率达到 100 亿元 /平方公里。 总人口达到 50 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初见成效,传统块状经济集群化、高新化水平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30%。 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5%以上。 农业稳定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体系基本建成。 全社会 科技研发支出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新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 18%,每万人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数达到 10 件。 引进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化有效推进,城市化水平达65%以上,城镇的人口和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形成较完善的城市功能,在本区域经济、文化和人居中心的地位 — 26 — 进一步突出。 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100%的村完成村庄整治, 50%以上的村成为示范村;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不断净化美化绿化。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单位 GDP 能耗在 2020 年的基础上再降低 1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较低水平,COD 排放量控制在 万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 万吨以内。 全面建成大江东区域截污管网、垃圾无公害处理场,实现工业废水截污纳管率 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95%以上,垃圾无公害处理率达 10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80%以上。 大气优良等级以上天数达到 85%以上。 主要河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在 90%以上。 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 指标预测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 年 2020 年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0 500 2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0 3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480 1500 4 新增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 48 5 常住人口(万人) 25 50 6 新增 工业用地产出率(亿元 /平方公里) — 100 7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 工业总产值比重( %) — 30 8 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 %) — 35 9 全社会科技研发支出 占 GDP 的比重( %) — 3 — 27 —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 年 2020 年 10 新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 %) 16 18 11 每万人从业人员发明 专利数(件) — 10 12 城市化率( %) 50 65 13 单位 GDP 能耗下降( %) — 10 14 COD 排放(万吨) — 15 二氧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