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教管本艺术学概论课程辅导纲要(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山奇花异草,林木葱茏。 山庄的规划因势就形,利用自然地势的变化,以错落曲折取胜。 如山庄的四个高峰上,置有锤蜂落照、四面云山、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四亭。 统观全园的空间,居高临下,从不同角度,观赏全园的风景,又可借景园外,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巧妙处理手法。 庄内热河泉源,充沛清冽,复有山涧数条,穿插奔流于山壑沟谷之中,形成镜湖、澄湖、上湖、下湖、如意湖等水景区;又叠石堆山于湖水之中,构成月色江声洲、如窟洲等岛与洲,丰富了水面的变化与层次。 临水或水面置有亭、台、轩、榭,与明净曲折的水面一个个不同的景区,有所谓“ 山 庄以山名而趣实在水 ” 之说。 在园景的处理上,采取了有动有静,兼而得之的办法,在地址选择上独具匠心。 在松云峡南山麓最深处的碧静堂,就是一处很好的例子。 它利用 “ 个 ” 字形的山岭,布置整个建筑群。 入口处为一六角形阁,将近山顶为碧静堂,左有松鹤间楼,右有静赏室,净练溪楼跨涧飞架。 登楼远眺,一望无际;俯临溪流,淙淙有声。 梨花伴月一组建筑在梨树峪的中段,地形并无显著的起伏变化,但造园家大胆地选择它布置了梨花伴月这组建筑。 整个建筑群成田字形四合院,而平面则层层上叠,四周回廊成阶梯式次第上升,显出强烈的节奏,使人撼觉地形 在变化,于平淡中见新奇。 园中宛转的游廊,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分割空间。 建筑与园林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弯弯曲曲的密林小道,呈现出一派山村景色。 乾隆在避暑山庄图咏后序上赞称山庄: “ 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无不及。 ” 湖区在宫殿以北月,周栽杨柳,郁郁成荫。 湖中洲岛交错,亭榭葱茏,花木掩挟.湖光变幻,是山庄风景的中心。 “ 万壑松风殿 ” 一组院落据岗临湖,环以曲廊,布局灵活。 院中树木蓊森,深邃幽静,康熙皇帝常在此批阅奏章。 南面有鉴始斋,是乾隆少时读书之所。 “ 芝径云堤 ” 乃仿杭州西湖苏堤而造,堤 梢分三 12 叉,分别通往湖中三岛,一曰 “ 月色江声岛 ” ,岛上绿树丛里,有静寄山房、莹心堂和长廊亭台等精美建筑,颇具江南风情。 沿 “ 月色江声 ” 北行,可达如意洲,此岛形若如意而得名。 岛上峰回路转,花木通幽,有观莲所、无暑清凉、云帆月舫等亭榭轩馆 10 余处。 如意洲西北又有青莲小岛,岛以朱栏小桥相连。 岛上有一座 “ 烟雨楼 ” ,是仿浙江嘉兴烟雨楼而建,红柱青瓦,周绕檐廊。 夏日多雨时节,倚栏眺望,湖面泛起层层烟雾,烟雨楼在烟雨中若隐若现,恍惚迷离,如蓬莱仙阁。 由烟雨楼东望,湖西又有一处岛屿。 岛上建筑仿镇江金山寺,参差有致,高低错落,临 水有曲廊,廊后有殿,殿后有山,山上有高耸六角三层的上帝阁,登阁远眺,风景如画,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3.上海豫园 豫园位于上海市区城隍庙旁,到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其布局以大假山为主,其下凿池构亭。 桥分高下,隔水建阁,贯以花廊,而支流弯转,折人东部,复绕以山石水阁。 园景有聚有分,彼此交错,变化无穷,含蓄远逸,一山千石,一草一木,皆令人回味无穷。 豫园入口是一座朴实无华的大门,进入园内,过三穗堂,便是仰山堂、卷雨楼。 仰山堂可仰黄石山,卷雨楼可临北池水。 以黄石堆就的假山,号称江南第一,峰峦层叠 ,林木披芳,造型雄浑,山路迂回曲折,深涧岩洞森然兀然,变幻莫测。 登山鸟瞰,则山水楼亭悉收眼底;临池仰观,则古树参天,岩壑嶙峋。 在山前深涧仰望峰顶,溪涧回绕,峻岩嵌空,有 “ 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 ” 之谓,极富咫尺山林之感。 登临望江亭,远眺浦江如带,回望仰山堂,则又横卧波面,倒影入水,与远处山岩、树木、花卉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假山以东,便至 “ 渐入佳境 ” 游廊。 廊墙上刻有明代著名书法家祝枝山所书“ 溪山清赏 ” 的石刻,形象地描绘了这个地方的景色,可见此地境界之美。 游廊尽头,山之东麓,有 “ 萃秀堂 ” ,北面还有万花楼、鱼 乐榭、两宜轩、藏宝楼等许多古典建筑,或庄严雄伟,或小巧精致,各具特色。 万花楼前有一池清水,与大假山下的湖水相通,溪水曲折,清流弯转,其上隔以花墙,水自月门穿过,使人感到深远不知其终。 溪旁古树秀石,阴翳蔽日,意境幽极。 百年银杏,苍劲紫藤,扶疏接叶,枝干盘绕,春夏之际清香醉人。 此处是园中情景交融的高潮,创造出一个生意盎然的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的自然美境界。 主人在这个富于自然美的空间里,又设置了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 “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 的环境。 穿花廊,绕水榭,迎面见多姿龙墙,造型生动,富有想 象力,具有独特风格。 过龙墙,这里屹立着巨大天然奇石 “ 玉玲珑 ”。 这块位于玉华堂前的太湖石,高达一丈多,玲珑剔透,万窍灵通,充分表现出太湖石的皱、透、漏、瘦、秀的特点。 玉玲珑南望便是内园。 这里曲折多姿,风光秀丽,精致的亭台楼阁,曲廊花墙,山水花木迂回曲折。 点春堂是根据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词句 “ 翠点春妍 ”而命名,用青翠之色,点出了妍丽之意。 点春堂小庭院的东南一角,峰石兀立依墙,老松苍劲,池水潆舒,依岸叠石,又有泉瀑而注,水石依绕,洞壑幽然。 拾 13 级穿洞,登峰远眺,可看大假山及全园景色,近览,则可见花墙绵延,静宜 轩恬泊。 4.网师园 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市内河渠纵横,百姓枕河而居。 你用不着急于去逛园林,先在古朴幽深、乌瓦粉墙的街巷里走上几步,浓浓的江南古城韵味便扑面而来。 首先,一座小石桥或一口古井会突然阻断你的幽思,随意间错落的临街枕河舶小屋总会以变化的组合让你惊喜。 据《苏州府志》记载,苏州在周代有园林 6处,汉代 4 处,南北朝时期 14 处,唐代 17 处,宋代 118 处,元代 48 处,明代达到 271 处,清代 130 处。 至今仍在开放的,还有十几处。 陈从周说: “ 余谓以静观者为主之网师园,动观为主之拙政园,苍古之沧浪亭,华瞻之 留园,合称苏州四大名园。 ” 网师园为十亩小园,其妙在有山有水,有亭有阁,有桥而不显拥挤繁乱。 网师者,渔父也,喻隐居江湖之意。 园中有池居中,间有假山,水虽不阔却因曲岸水湾而生动;山虽不高却气势雄浑,又有石桥长仅三四尺,亭阁贴水,花木低矮,通向园中之路曲折通幽,所以小园之景显得优雅精致。 园中小亭檐角翼然,据说是江南园林中起翘最高的,追求 “ 万尖飞动 ” 的意境,加上乌瓦和朴素的装饰,屋顶语言在这里表达了迥异于北方的轻灵的动感。 园中的厅堂以巨大的山墙对映池水,本是难以对付的难题,却以舒缓柔曲的卷棚式屋顶,临墙 一带游廊,更兼大面积粉墙和树影,使这面呆板的实墙风姿绰约。 水面在小小的网师园中成秀主角,建筑、林木、山石都依水势而布置,而那静静的一池碧水,也因倒映着满园苍古素雅的景物而充满生机。 与西方园林的喷泉涌动的壮观景色不同,在网师园中,深幽的环境与平静的池水正是造园者追求的佳境。 苏东坡有句充满禅意的诗句: “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 网师园是小园,故游园以静观细品才见佳境。 到亭留步,看一看山光水色,读几遍楹联诗句,然后坐下来慢慢回味,才能趣味横生。 如果幸运,遇上风霜雨雪,那才真是难得,园中曲折迂回的游廊所以有坡 顶,就是为了让人们在自然的变化中静观园景的迷人时刻,也就是江南园林最有魅力的时候,有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 5.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齐两门间的东北街,其造园艺术可以称得上我国江南园林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 “ 拙政 ” 两个字取自西晋潘岳《闲居赋》中 “ 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之为政也 ” 一句,园中经营,正是以园主人归田园居为旨趣。 拙政园中部也是以水为主体,两座岛山将水面分隔,池水由此被分割成迂回复杂的水面。 各式小桥依水而建,低栏曲折,连 通岛山,亭阁楼台或在山顶,或依水边,而四面景色依园中远香堂的视景被赋予了不同的画境。 14 远香堂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 那里长窗透空,环视一周而园景如画,绝无雷同。 在那里,照片也显得无能为力,就是传统的山水画也难将它们天衣无缝地接合,你只有去亲身体验,才能深切感悟到它的魅力。 由远香堂西望小沧浪水阁,一带曲水向南逶迤,廊桥小飞虹横架水面,池岸参差,古木蓊郁,亭廊棋布,景色层层推远,幽静浓郁如画。 由远香堂北望,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但见一池宽阔碧水展现眼前,两山并肩立于池中,满山翠绿,野趣横生;移步易行,曲桥回廊 ,穿行于其间,真是步移景易。 途中所遇每个亭阁,都是园主有意设置的最佳视点,不用留心探问,亭阁上的楹联就是最恰切的说明书。 它们将眼前的山光水色升华,带人浓浓的文化历史氛围中。 拙政园西部池中岛山上有一扇面形小亭,上面有一幅著名的匾额,题曰 “ 与谁同坐轩 ” ,颇令人费解。 若是知道它源于苏东坡的 “ 点绛唇 杭州》词,则睹景而悠悠之情顿生。 词云: “ 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 而园林中部的雪香云蔚亭的楹联,似乎更有禅意:《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拙政园整座园林意境重重而浑然天成。 明代园林鉴赏家程羽文的鉴赏之谈或许能使我们 心有所解: “ 门内有径,径欲曲。 径外有墙,墙欲低。 墙内有松,松欲古。 松底有石,石欲怪。 石面有亭,亭欲朴。 亭后有竹,竹欲疏。 竹尽有宜,室欲幽。 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轿欲危。 桥边有树,树欲高 „„ 泉去有山,山欲深。 山下有屋,屋亦方。 ” 是啊,经过这么精密构思权衡后的园林,确实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无一处不耐看,无一处不显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精髓。 6.借景、对景、隔景、分景与框景 可以说,园林和建筑均属于处理空间的艺术,而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可归结为虚实相生为主要特征。 如沈复《浮生六记》所谓 “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 ” 等。 而如何在园林建造中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中国园林美学对此提出了处理景区的不同方法,即借景、对景、隔景、分景和框景等。 其中计成在《园冶》中认为借景为 “ 最要者 ” ,即 “ 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 ( 1)借景 计成在《园冶》中说: “ 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 庶几描写之尽哉 !” 计成把借景的具体方法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几种。 所谓 “ 远借 ” ,就是指把与园林本身距离较远的景点与园子本身有机地联系起来,把与园子 距离较远的景观 “ 借入 ” 园中,如圆明园借景西山,苏州拙政园 “ 见山楼 ” 借景虎丘等;所谓 “ 邻借 ” ,就是指借园子墙外傍邻的景色入园,使墙外的景色也成为园内游人的观赏对象,如苏州拙政园西部 “ 别有洞天 ” 旁假山上的 “ 宜两亭 ” ,是原来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补园主人为了借傍临拙政园的景色而建造的,此亭名为 “ 宜两 ” ,正是说明登临其上可以同时观赏到两个园中的景色;所谓“ 仰借 ” ,是指将园内外高处的景物借入园中,使整个园林景观显示出层次性、立体感。 高山飞瀑、悬崖溪水、高峰宝塔、白云蓝天无不是人们仰借的对象。 如济南大明湖仰借干佛山,承德避 暑山庄万树园可仰借山区外露山景等;所谓 “ 俯借 ” 恰恰与仰借相反,是指从高处观赏低处的风光景色,如置身苏州狮子林假山上可观赏湖中游鱼穿动,至于临池观鱼,登山鸟瞰,高台嘹望等等,均是俯借; 15 所谓 “ 应时而借 ” ,实如计成所说 “ 切要四时 ” ,因时间不同,风云变幻而随时借取有关佳景,大至春夏秋冬四季,小至朝夕午夜四时,都可随时借取。 如春花秋果,夏荫冬雪,晨露夕阳,午影夜月等等。 以上诸种借景方法融会一园,使游人远望近观,俯仰目得,既赏 “ 苏堤春晓 ” ,又看 “ 断桥残雪 ” 等等,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 2)对景与框景 先看对景。 李白有诗云: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所谓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就是指园林中的对景,也就是一个观赏点与另一个观赏点相对成趣。 如景山公园顶亭与北海公园白塔隔湖相对,互为对景;拙政园池南的 “ 宜两亭 ” 与池北的 “ 倒影楼 ” 也是隔池相对,互为对景。 这样的佳例不胜枚举。 框景是更为普遍运用的一种空间处理方法,它往往是指在围墙或建筑物的墙上凿出一个个形状不同的框口,把外面的景色借引进来,形成一幅真正的天然图画。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框景的手法、意义、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他说: “ 开窗 莫妙于借景, „„ 是船之左右,止有二便面,便面之外,无他物矣。 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米之樵人牧童,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 „„ 予又尝作观山虚,名 ‘ 尺幅窗 ’ ,又名 ‘ 无心画 ’ , „„” 尽日坐观,不忍阖。 乃瞿然曰:是山也,而可以作画,是画也,而可以为窗; „„ 坐而观之,则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 ” 框景的手法不限于窗,门也可作框景用,如拙政园中部的枇杷园,本来自成一个景区,但通过 “ 晚翠 ” 月洞门北望 “ 雪香云蔚亭 ” ,形成框景。 诚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云: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框景的手法在江南园林中比比皆是,在北方园林中也多有采用。 如康熙为避暑山庄 “ 云山胜地 ” 题诗序云: “ 凭窗远眺,林峦烟水,一望无极,气象万千。 ” 乾隆题避暑山庄 “ 西岭晨霞 ” 云: “ 窗户含西岭,晨霞亦可称。 ” ( 3)分景与隔景 分景和隔景都是以特定的手段把本来是单一的景区分隔成不同的景点,从而丰富人们对景区的审美感受。 但分景和隔景本身还各有区别,具有不同的含义。 宗白华曾以实例对此进行了说明。 他说: “ 颐和园的长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