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版考研核心考点与真题解析第二部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由新民主(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25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和创新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贯穿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同时,邓小平理论又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 、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25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当代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第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第三,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第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这是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5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要历史经验,就是能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理论创新。 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就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9 25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活动领域;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 阶层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日趋明显,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越来越多。 我们党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这些变化是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5 “三个代表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2020 年第 10 题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25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对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020 年第 28 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 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执导思想。 25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性 2020 年第 11 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就使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明确了指导思想,使党的执政有了共同的理论基础,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具有强大的力量。 260、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020 年文科第 10 题 10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这一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是与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分不开的。 要把我们的事业不断地推向胜利,也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思想路线。 2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 得到丰富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内容的各个方面和邓小平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这一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看作是一个整体。 26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内在统一的。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切实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确定发展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把实践作为最高的权威,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于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二者是高度统一的。 26 邓小平 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一切符合 “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反之,都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三个有利于 ’’标准对于排除姓“社 ”、姓 “资 ”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6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020 年第 12 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时代变化、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然要丰富和发展。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坚持创新,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赢得人民的拥护,永葆生机。 这既是党自身建设的要求,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26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 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坚持与时俱进的要求 2020 年第 24 题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能够体现时代特征,要随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要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要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并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发展的理论来推动和指导制度、科技、文化和各个方面的创新。 26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 11 本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999 年文科第 8 题、理科第 10 题、 2020年第 11 题 我们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搞清楚 “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键是要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6 邓小平 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阐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强调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 1998 年文科第 4 题 邓 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 2020 年文科第 25 题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特征和意义 2020 年第 25 题 邓小平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目标各方面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阐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论述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发展过程中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从根本上破除了脱离生产力、脱离社会主义的目标、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更科学的认识。 26社会主义的根 本任务及其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 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基本依据 2020 年理科第 25 题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2020 年第 13 题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因为:第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26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 作的中心,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27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 1997 年理科第 27 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998 年文科第 6 题、理科第 10 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020 年理科第 13 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方面,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另一方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成熟、不完备。 这个阶段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 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国情,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与国际环境所决定。 12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基本问题的根据,是制定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的根据。 清醒地认识国情,可以既排除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错误主张。 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落后的社会生产 ”是相对意义上的,指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而言、相对于够格的社会主义满足合理需要的尺度而言是落后的。 2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20xx版考研核心考点与真题解析第二部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由新民主(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