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试题汇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国 A.曾经占领波兰 B.深刻反省历史 C.实行非军事化 D.奉行和平外交 日常生活现象折射着社 会文明的曲折历程。 回答 1820 题。 1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 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20. 1873年 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 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国共两党的政策和策略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 回答 2122 题。 21.“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 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22.《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1937 年 9 月由国民党公布)提出抗日的三项主张: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 这三项主张的主旨是 A.国共捐弃前嫌再度合作 B.在三民主义基础上团结抗战 C.国民党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D.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立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回答 2324 题。 23.《 拿破仑法典》 阐述的原则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它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把启蒙思想的原则规定下来 B.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立法基础 C.推动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确立 D.摧毁了法国小农土地所有制 24.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 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37.( 32分)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 中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 1)图 11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 2分)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 ( 4分) 重民生。 皆奢从简;轻徭薄赋。 ( 2)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 4分) 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 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 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 材料二 洛克( 1632- 1704)认 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 人民推选代表团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 3)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 4分)指出其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异,( 4分)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 ( 4分) 自由平等,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 洛克提出了分权学说,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合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 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初步确立君主立宪制。 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强。 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 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 4)材料三中奏折得主旨是什么。 (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 4分) 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 主思想影响有限。 ( 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 ( 4分) 批判了君主专制思想,继承合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 39.( 60 分)环渤海地区被规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 乾隆皇帝严 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 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 4)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 ( 4分)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需要开辟海外市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 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 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 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 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 到 20世 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 、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 5)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 ( 2分)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 4分) 广州、上海依据《南京条约》,天津依据《北京条约》。 开埠通商引起。 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 ( 6)依据图 13— 15,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2分)指出图 15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 2分 ) 逐渐形成“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 放区 —— 内地”的格局。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 7)依据材料二、三和图 13— 15,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 6分) 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重庆卷 中国古代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回答 1213题。 12.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 A.由粟末 靺鞨 B.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八旗制度 C.建州 等部明初归奴尔干都司管辖 D.在奴尔哈赤时将族名改为满洲 13.下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代中原地区的铸铁技术传入新疆地区 B.契丹族仿照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 C.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D.清代开始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反映社会的需要,回答 1416题。 14.下列关于古代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酿酒 B.唐朝前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C.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 D.清政府鼓励扩大手工业生产规模 15.图 6为隋 唐时期局部图。 A、 B、 C、 D四城市中,同时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的是: 16.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中,适应现实要求的经济内容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废除封建债务 C.限制富农经济 D.减轻封建剥削 中国近代社会巨变中产生了许多接触历史人物。 回答 17— 18 题。 17.开创仿造西方战船先河的著名人物是 A 18.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负责人 A.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B.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 C.主持了中共“一大” D.出席了中共八七会议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回答 1920题。 19.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①有唯物主义思想②有反封建思想③有完整的思想体系④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 1919 年 12 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 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 A.反对北洋政府 B.追求自由民主 C.反帝反封建 D.抨击专制皇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出现了新变化。 回答第 2123题。 21.促进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主要有①充分利 用国际市场②受到局部战争刺激③引进先进科学技术④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印度、伊拉克、伊朗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人口压力、粮食短缺、经济单一 B.人口压力、边界争端、教派纷争 C.教派纷争、边界争端、市场狭隘 D.粮食短缺、经济单一、市场狭隘 2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 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跨国公司发挥主要作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 ③冷战以后局部冲突减少 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7.( 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 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 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 (王安石《临川集》) 材料三 19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 的学堂相继创办。 其间还有 150 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四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话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 4分) “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 革的原因,( 2 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 ( 6分) 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 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了选官途径。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 4 分)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 ( 4分) 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 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教育制度。 (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 4 分)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 ( 4分) 教育立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 培养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为了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 5)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39.( 60分) 2020年 1月 30日至 2月 10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非洲八国进行了友好访问,谱写了中非友谊的新篇章。 材料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于列强商品的涌入,非洲各地原有的手工业、冶炼业进一步受到摧毁,而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 单一作物制或矿产制的推行,更使非洲经济具有极大的依附性。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每当一个非洲国家取得 独立,中国政府立即予以承认。 从 1956年到 1965年,中国先后同 19个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同几内亚、加纳等许多国家签订了友好条约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鼓励企业扩大对非洲的投资,积极扩大从非洲的进口。 我国企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中非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苏丹喀土穆炼油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苏丹能矿部各以 50%股份合资建成的公司,胡锦涛主席访问非洲期间在考察该公司时指出,中苏石油合作,既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也促进苏丹建立了完备的石油工 业体系,为苏丹合理利用资源、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把本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作出了贡献。 事实证明,中苏石油合作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 ( 4)归纳材料一反映的非洲殖民地经济的特点( 4分)。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其成因( 6分) 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