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现代文大阅读题汇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奈情绪”。 “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 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 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 ( 8)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 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 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 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本、文天祥、龚自珍、鲁迅。 杭州城无处无典故 ,无处非景观。 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 9)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 10)“重西湖”,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 还因为苏东坡。 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 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 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 400 首。 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 她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 (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 ”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 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 “好山色。 ”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 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 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 13)“重西湖”,还因为杭人 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 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 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 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 14)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 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复习户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 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 15)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传承和创业。 这些年有一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 杭州有有断桥,有孤山。 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 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 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 16)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 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6.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 _______________( 1 分) 7.第( 1)段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 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8.第( 5)段“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 ( 2 分) 9.第( 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 1)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 2 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 A.作者写杭州人爱喝茶是为了表明杭州人追求悠闲与散淡的生活。 B.爱打伞是杭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伞也是西湖风光的美丽点缀。 C.西湖的价值就在于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隽永诗文。 D.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水”,既赞叹了杭州山水,也书法了故国情怀。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 西湖的美好风光,是为了强调西湖是世界的旅游胜地。 F.文章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方式,主要为了赞美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 5 分) ( 1)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 “不,不仅是一种享受„„”,请续写一段 80 字左右的文字( 5 分) 6.( 1 分)《阿 Q 正传》(或《药》、《祝福》、《非攻》) 7.( 2 分)杭州有着对美的希冀和体会 8.( 2 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树多( 1 分),生活环 境优美( 1 分)。 9.( 2 分)( 1)结构上承上启下( 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答对一点给 1 分) 10.( 6 分) B( 3 分) D( 3 分) 11.( 5分)( 1)西湖环境优美( 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3)西湖人有抱负和气度(答对一点给 2 分,答对三点给 5 分) 12.( 5 分)内容(如传承文化、承担责任等)( 3 分)语气与原文衔接( 1 分)语言( 1 分) 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 15~ 18 题。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 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 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 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 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 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 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 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 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 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 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 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 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 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 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 都显得多情而惆怅。 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 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 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 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 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 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 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 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 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 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 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 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 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 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 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 )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4 分 ) ,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4 分 ) (2)‚告别不一定都是 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2 分 ) ,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6分 ) ‚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 ?请作简要分析。 (6 分 ) (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分 )15.(4 分 )(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 (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16.(6 分 ) (1)① 以 ‚告别‛为中心 ②感性到理性 (层层深入 ) (2)① 过渡 ② 总领后文 17.(6 分 )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① 惆怅而失落 ② 感动与崇敬 ③ 肯定和褒扬18.(6 分 )(1)不矛盾。 (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 ① ‚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 ② ‚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 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 情感。 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17 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 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 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 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 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 莲荡也是。 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 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 究竟是什么味道 呢。 我也说不清。 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 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 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 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 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 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 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 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 对,缺风。 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 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 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 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 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 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 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 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 与风息息相关。 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 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 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 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q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 14.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 6 分) 15.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 4分) b 16.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 6分) F 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 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 6分) 14. 答案: ① 风拂炊烟图 ② 风吹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