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地理考前回归课本之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土整治工作 A大江大河的治理 B 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北水南调(东北地区引嫩江,松花江水到辽宁等) C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D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遥感( RS):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 关键装置: 传感器 主要环节: 物体辐射和 收集 传输 信息处理 专业图件 反射电磁波 信息分析 统计数字 比较 航空 卫星 周期 长 短 数据 大 小 资金投入 大 小 地理信息技术( GIS) 简要程序: 信息源 数据处理 数据库 空间分析 表达 作用: 查询三维地形或地图信息 查询全部或局部 分类信息查询 地名查询 1全球定位系统( GPS) 包括三大部分 : 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 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特点: 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1 GPS卫星星座由 21颗工作卫星和 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 这 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 地面上任何一点,在任一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 GPS 卫星。 利用 4 颗 GPS 卫星的空间位置,就可定位。 第三单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 —— 以黄土高原为例、 第四单元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 1. 黄土高原的范围及海拔 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海拔: 1000— 2020 米 2. 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表现 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植被的破坏,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社会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4. 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落后压缩农业用地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5. 小流域治理的方针: 保塬 护坡 固沟 6. 小流域治理的措施: 工程措施: 打坝建库 平整土地 修基本农田 抽引水灌溉 生物措施: 乔木 灌木 草木 农业措施: 深耕改土 科学施肥 选育良种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7. 西北干旱形成的原因: 远离海洋,受海洋影响小,降水量少。 加上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形成干旱。 8. 古绿洲消失的原因: 盲目垦耕,破坏固沙植被,导致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疾病等原因 9. 我国西北荒漠化的类型有哪些: 在半干旱的旱农耕区周围 过度农垦 荒漠化呈现出斑点状及片状。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 荒漠化呈现出土地荒漠化圈。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过度樵柴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击扇地区 水资源的利用不当 在开矿区 破坏植被 10.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持续干旱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1荒漠化治理的核心和内容: 核心: 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 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恢复自然植被 第五单元 河流的综合治理 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 区治理 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 1 、 长江三峡工程的坝址位于何处: 位于湖北宜昌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 (当今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 2 、造成长江洪涝的原因: 自然原因 ( 1)长江流经的大部分是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 量大,洪水均由暴雨形成 ( 2)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汇合在一起 人为原因 ( 1) 过度砍伐,水土流失加剧,抬高河床,使河流泄洪能力下降。 ( 2) 围 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削弱。 3 、长江三峡的范围: 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 4 、荆江河段为什么变成悬河及治理措施: 1) 河流流出三峡,河面陡然减宽,水流缓慢 2) 位于平原地区,水流缓慢 措施: 1)人工裁弯取直 2)建分洪蓄洪工程 3)上游地区植树造林 5 、长江三峡的作用: 1) 防洪( 首位目标 ) 2) 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环境效益也十分显著) 3) 航运(促进东西部资源流通,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4) 养殖、 供水、灌溉、旅游 6 、三峡工程移民任务的艰巨性: 1) 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落后,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最大困难 ) 2) 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3) 如果处理不当,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 7 、移民安置条件: 有利条件: 1)淹没面积小 2) 57%的非农业人口不需新的土地 3)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重视 8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 有利影响: 1) 可以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2) 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3)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 淤积 4) 改善枯水期水质 5) 调节局地气候 6) 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 不利影响: 1)淹没土地、耕地 2)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 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 4) 加重泥沙淤积 5) 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 6)影响物种生存:水库蓄水,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7)增加蚊虫孳生: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