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地理小专题答题要点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1.坡度问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 (极昼区域除外 )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 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 全球各地 (极昼区域除外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 (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 )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 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三)其它知识点: 极点:在极点上看太 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 这是因为一天中极点离太阳的距离都相等的缘故。 ( 1)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 0186。 到。 ( 2) 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 如:若太阳直射 21176。 N,则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 21176。 ;反之,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 21176。 ,则可知道太阳直射 21176。 N。 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总是 6点日出 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176。 和 176。 间变化。 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 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 0点日出, 24点日落 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47176。 , 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 处于极昼期的地点(除该日极昼的地点)。 处于极昼期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一天中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非极点地区表现为斜升斜落,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度大于 0176。 ,其大小等于当地纬度与极昼最低纬度大小之差;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 47176。 (非极圈) 七、 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各种因素 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 —— 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① 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 向高纬递减。 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② 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 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 2)、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 ① 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 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 暖锋相反。 ② 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 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 3)、地形: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 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 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 ( 4)、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10 (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 差小。 (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 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 (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① 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 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 多于冬季风。 ② 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 过境时 都易产生降水。 ③ 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英国和挪威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 ( 1)、海拔高度: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2)、海陆分布:因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陆间气温与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 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相反。 ( 3)、气温: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反之气温低则气压高。 ( 4)、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气流处往往 气压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气流处相反。 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 ( 1)、气候:不同纬度位置的气候状况不同,则蒸发量与降水量不同。 全球的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为 —— 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 2)、洋流:同一纬度,有暖流流经时则盐度偏高,有寒流流经时则盐度偏低。 ( 3)、河流:同一纬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时,海水盐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节对沿岸海水盐度的影响也不一样,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盐度偏低;旱季相反。 ( 4)、距海远近:同一纬度,距海岸近的海水盐度偏低,距海岸较远的海水盐度偏高。 ( 5)结冰 或融冰:高纬海区结冰时盐度偏高,融冰时盐度偏低。 ( 6)、海区封闭性:海区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流少,盐度走极端。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 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 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 3)、天气状况 :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 5) .白昼时间的长短。 11 ( 6) .大气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消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 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 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 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 较低。 ( 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 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 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 1000米 —— 2020米变化较小, 202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因素: ( 1)、 深度: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 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氧气充足,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环境。 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 2)、温度带: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 3)、洋流 :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渔业资源丰富。 如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 ( 4)、河流: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例如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就得益于长江。 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 1)、雨水: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 2)、冰雪融水: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 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 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 象。 ② 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 3)、地下水: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 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 4)、湖泊(水库):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 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 5)、植被: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 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 6)、人类活动: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盐场区位选择: 地形平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 量大(或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或地处背风坡) 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 1) . 温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 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度逐渐升高。 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 2) . 降水量。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相关。 同一山体,一般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雪线;海洋性冰川雪线低于大陆性冰川。 ( 3) . 地表起伏影响。 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1农业区位选择: ①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光照充足、热 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地形平坦 ②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机械化、良种、水利、电气化)、市场(人口数量、饮食习惯)、交通运输(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工业(机械化、农药、化肥等)、 12 政策 1工业区位选择: 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能源(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市场(腹地)、交通、 农业经济基础(提供食品和原料)、环境(风向、河流)、 资金、政策、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1城市区位选 择: 地形(平原,热带地区分布于高原)、气候(降水和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区)、 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城市多分布在河流运输的起止点,河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 资源(多为资源型城市,如:攀枝花、包头、鞍山;大庆、玉门、克拉玛依、阿伯丁;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抚顺、开滦;约翰内斯堡); 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我国北方的城市多位于大道交汇处(如邯郸);南方多位于河流交汇处(如:武汉、重庆、宜宾);铁路枢纽(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 政治、军事、宗教 (政治中心:雅典、罗马、西安、洛阳、杭州、合肥、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 科技和旅游(筑波、硅谷;桂林、张家界) 1交通的区位选择 铁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交流和联系(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线路长,经济效益高; 新修线路短,成本低;稳定客货源(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自然条件好,施工难度低(地形平坦) 港口:陆上→筑港条件(地形平坦); 腹地条件(稳定客货源) 水域→停泊条件(水深,等深线密集,较封闭海湾);航运条件 1 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 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是商业中心形成的主要条件;发达的商品生产是商业中心形成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布局对生产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商品经济向新开发区发展,从而促进新的商业中心的形成;高度集中的人口直接影响着商品消费量和消费构成;政治及历史条件会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1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类型 (带谱的多少 )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关。 ( 1) .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 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 ( 2) .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 (起始带 )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类似。 ( 3) . 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 4)同一山体雪线分布的海拔一般阳坡高于阴坡,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七、问题地理专题 1.农业问题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④围 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20xx年高考地理小专题答题要点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1.坡度问题(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 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1 1 6 .5 176。 1 1 6 .0 176。 1 1 5 .5 176。 1 1 5 .0 176。 1 1 4 .5 176。 1 1 4 .0 176。 1 1 3 .5 176。 1 1 3 .0 176。 东经年份1986 1990 1994
土整治工作 A大江大河的治理 B 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北水南调(东北地区引嫩江,松花江水到辽宁等) C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D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遥感( RS):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 关键装置: 传感器 主要环节: 物体辐射和 收集 传输 信息处理 专业图件 反射电磁波 信息分析 统计数字 比较 航空 卫星 周期 长 短 数据 大 小 资金投入 大 小 地理信息技术( GIS)
17.静态水资源与动态水资源的特点分别是怎样的。 静态水资源: 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开发利用,短期内不易恢复,影响后续利用。 动态水资源: 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内即可恢复。 18.水循环意义。 ( 1)大气圈岩石圈有机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 2)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
中戴高乐将军领导自由法国运动,盟军在法国实施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⑦ 战后与 英美苏分区占领德国领土;接受马歇尔计划,恢复经济;加入北约组织;加入欧共体,与西德一起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十一 .三农问题 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一 .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① 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
系数大于(或小于)零,则表明地理要素之间为正(或负)相关关系,其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显著。 表 2: G 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和土地开垦率的相关系数表 坡度范围 < 13176。 13176。 - 17176。 17176。 - 21176。 > 21176。 地形坡度 - - - - 土地开垦率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 ( 4)题。 ( 1)根据图 16
,东至渤海。 我国 最完整的平原 ,由黄淮海冲积而成。 地势低平(多在 50米以下),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巫山以东到海滨 ,沿江分布呈狭长形 我国 最低平的 平原 (多在 50米以下,下游长江三角洲则海拔在 10米以下) ,河湖密布,为著名 水乡 (4)三大丘陵 位置 风景旅游区 辽 东丘陵 辽东半岛上 千山 山东丘陵 山东半岛上 泰山 东南丘陵 我国东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