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辛勤劳动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 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②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为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d、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 因: a、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b、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⑤五代时:继续南移 ⑥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⑦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 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关于土地兼并 问题 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一问题 影响: ①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 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9 资本主义的萌芽 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①实施的原因 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c、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d、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②表现: 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汉初休养生 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c、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d、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e、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③评价: 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考点 2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 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 废除: 1950 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③ 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③更名田: 1669 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亩田制度》 (中近现代史上 P21— 22) ①内容 : 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 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 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主观)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分田方案(客观)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⑪ 孙中山在 旧 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中现代上 P77) ① 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 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10 由国民共享 ② 性质:“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③ 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⑫ 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提出的平均地权,节约资本(中现代史上 P12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① 1931 年土地革命路线: 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 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中现代史下 P11) 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中近现代史下 P44) ③ 解放战争 时的土地革命: 1947 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现代下 P58) 内容:中国共产党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的有分别的消灭封建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着极大的激发了 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950 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近现代史下 P90)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同时也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新生的人民政权 1953 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近现代史下 P99) ①原因:小农经济 素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 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③ 结果: 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④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近现代史下 P106— 107)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近现代史下 P127) ①原因: 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考点 3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西周井田制: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诸侯有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古代史 P5) 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古代史 P15)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 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③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汉朝:编户制度 (古代史 P32) 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当时农11 民 依据资产的多少 负担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 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 、 更赋 重 ③影响: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b、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古代史 P51] 隋唐:租庸调制 (古代史 P69— 70) 隋朝推行租庸调制,唐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①原因: a、吸取隋亡教训; 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 ,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③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④内容: a、成年 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c、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⑤作用: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唐中后期 杨炎推行 两税法 (古代史 P69— 70)【同页一】 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古代史 P93) ①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作用:减 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②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作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③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 1581 年) 【同页 二 】 清: “更名田”、 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古代史 P118) ①措施: a、 1712 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b、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②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注 :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以税种来 分类: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12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考点 4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 一、英国的圈地运动 (世界史上 18— 19) 实现了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其实质是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运动 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圈地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一起充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和大牧场有利于革。20xx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3 0 . 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 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实现经济复兴 B. 增加就业机会 C. 国家干预经济 D. 防止盲目竞争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 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 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
和最小值 . 考试要求: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 背景 (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 );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 (2)熟记基本导数公式;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 .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 (3)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东至渤海。 我国 最完整的平原 ,由黄淮海冲积而成。 地势低平(多在 50米以下),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巫山以东到海滨 ,沿江分布呈狭长形 我国 最低平的 平原 (多在 50米以下,下游长江三角洲则海拔在 10米以下) ,河湖密布,为著名 水乡 (4)三大丘陵 位置 风景旅游区 辽 东丘陵 辽东半岛上 千山 山东丘陵 山东半岛上 泰山 东南丘陵 我国东南部
c abc2 2 22 2 22 2 cos cos (应用:已知两边一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边求角。 ) 正弦定理: a A b B c C Ra R Ab R Bc R Csin sin sinsinsinsin 2222 S a b C 12 sin ∵ ,∴A B C A B C ∴ ,s i n
线上,力F 随时间的变化如同所示,则质点在 A. 第 2 s 末速度改变 方向 B. 第 2 s 末位移改变方向 C. 第 4 s 末回到原出发点 D. 第 4 s 末运动速度为零 2 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由 a 向 b 传播,相距 m 的 a、 b 两处的质点振动图象如图所示中 a、 b 所示,则 A. 该波的振幅可能是 20 cm B. 该波的波长可能是 m C. 该波的波速可能是 m/s
(量程 250mA,内阻约为 2Ω),电流表 ○A2 (量程 500mA,内阻约为 1Ω),滑动变阻器 R(最大阻值约为 30Ω),电键 S,导线若干. 如果既要满足测量要求,又要测量误差小,应该选用的电流表是 ,下面两个电路应该选用的 . ( 2)一块玻璃砖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其中一个表面是镀银的(光线不能通过此表面).现要测定此玻璃砖的折射率,给定的器材还有:白纸、铅笔、大头针 4 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