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考研政治徐明德冲刺押题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创造 )的能力。 ” 在交往中,每个人都可以用别人创造的物质丈化和精神文化成果充实自己,使自身得到发展。 26.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解析 6 ( 1)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2)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 如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 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 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 3)旧哲学把哲学看成 “ 科学之科学 ” 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两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 4) “ 意识转化成物质 ” 是需要条件的。 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 因此, “ 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 ” 的论断是正确的。 “ 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 ” 的论断是错误的。 ( 5) “ 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 ” 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 ( 6) “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一样的 ” 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两者虽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 7) “ 凡唯心主义者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 8)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 ( 9)哲学的党性和阶 级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阶级性的理论表现。 党性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根本对立,阶级性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 ( 10) “ 唯物主义产生于诚实,唯心主义产生于欺骗 ” 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诚实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欺骗会导致唯心主义。 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 11) “ 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因而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 的认识是错误的。 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但并非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 的产物。 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是物活论的错误观点。 ( 12) “ 可知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 ” 的认识是正确的。 ( 13)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 没有意识的机体并非主体。 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存在的。 ( 14)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 15)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 ,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 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 ( 16) “ 存在 ” 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 因此, “ 世界统一于存在 ” 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 17) “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 ” 的说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 18)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同时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 ( 19) “ 客体是指客观事物 ” 的说法是错误的。 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 ( 20) “ 人脑产生意识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 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它把人脑的生理活动同意识的心理活动混为一谈,把物质和意识看作就是一个东西,从而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 ( 21) “ 先有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同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的唯物主义原理是不矛盾的 ” 是正确认识。 设计图是在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可以找到它的根源。 先有建筑设计,然后进行建筑说明和表现了人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 ( 22) “ 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 ” 的说法是错误的。 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但意识反作用客观外界必须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 ( 23) “ 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 ” 是错误认识。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性制约的,只有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为可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这是唯意志论。 ( 24) “ 物质这一范畴不过是人们纯粹主观抽象的结果 ” 此为正确论断。 物质是一个概念,范畴,属于理性认 识的形式,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因而是正确的。 ( 25)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 26)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 27) 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 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 28)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7 ( 29)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 3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 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 31) “ 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 ”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事物的发展只是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 相对静止或者倒退也是运动变化的形式。 ( 32) “ 度即关节点 ” 是错误的论断。 作为哲学范畴,度与关节点是密切相关的,但二者有不同的内涵。 度是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区间,关节点是度的端点、临界点,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 33) “ 运动 ” 和 “ 发展 ”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运动是指 “ 一般的变化 ” ,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 过程。 而发展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 —— 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34) “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 是错误认识。 矛盾的普遍性是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所以,矛盾普遍性只能寓于特殊性之中,绝不能将它们的关系颠倒过来。 ( 35) “ 矛盾双方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 ” 是错误认识。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离开条件去谈转化是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 36) “ 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所以新 内容不能采取旧形式 ”。 此观点是错误的。 对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作机械的理解。 新内容的发展,不但要求新形式来为自己服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应该而且可能利用旧形式为自己服务。 ( 37) “ 凡是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它 ”。 此观点是不正确的。 在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存在着很复杂的情况。 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尽力避免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 38) 要划清哲学上主要的理论界限,清楚它们的对立所在。 ( 1)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对立。 (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它们在世界能否被认识问题上对立。 ( 3)一元论和二元论,它们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对立。 (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在世界状态问题上对立。 ( 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大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在社会的本质和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对立。 ( 39)要区分认识的基础、对象、本质和起点。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认识的起点是感觉。 ( 40) 主体与客体除了相互依赖之外,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即人的知识、能力、 目的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物化;在消费认识中,客体主体化,即外部事物及其规律,内化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等本质力量。 ( 41)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讲反映否认创造的观点是机械反映论,只讲创造否认反映的观点是先验论。 机械反映论和先验论都是错误的。 ( 42)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 荀子、墨子等是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 其思想可概括为行先于知。 老子、朱熹、王阳明等是唯心主义知行观的代表。 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知先于行。 ( 43)认识开始于感 觉,这是正确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接受。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感觉问题上的分歧在于,感觉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44)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客观事物的反映。 ( 45)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说明了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 、 “ 理论什么也实现不了,为了实现理论就需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 ,这些看法不是讲 理论不重要,而是讲脱离实践的理论,不与实践结合的理论毫无价值和意义。 ( 46)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认识活动的发展;但非理性因素要以理性因素为基础(灵感是生长在汗水这块肥沃土壤中的智慧之花)。 看不到非理性的作用和片面夸大非理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 47)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的统一,不仅指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即主客观相一致,而且指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 48)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相对真理是包含有谬误因素的真理。 ( 49)辩证思维方法在现实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实 体,但不能据此认为它是纯主观的。 因为辩证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其客观原型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辩证关系。 ( 50)逻辑与历史的关系可视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观要反映客观,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可见,逻辑是 “ 修正 ” 了的历史。 ( 51)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认为 “ 有用即真理 ”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唯一的标准是通过实践检验。 “ 有用即真理 ” 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 52)生产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随着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将日益多样化(例如网络关系),但这些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 53)区分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上层建筑的核心。 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 54)区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从层次上来划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根据与经济基础关系的紧密程度,划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形式的一部分,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非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心理 学等等,没有阶级性。 ( 55)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带来了思想意识的多样化,不是指导思想的多样化,指导思想属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性质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8 ( 56)文化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不能与物质经济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无用论都是片面的。 ( 57)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 ” 的说法是错误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 历史唯物 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58) “ 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所以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 的说法是错误的。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续的作用。 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社会发。20xx年考研政治徐明德冲刺押题讲义(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D 用现代惠农政策支持农业,用现代市场体系壮大农业 4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 BC) A 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的过程 B 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C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D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的过程 十届人大第五次会议 4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 战国后期,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在教育史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美国 2适当过渡学习能 促进知识保持,研究表明,最佳效果的过渡学习是学习熟练程度达到 ( ) A. 130% % % % 2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练习 (
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二)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 1)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 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向研究 C 聚合交叉研究 D 双生子研究 37.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心理过程的研究 A 有意识 B 无意识 C 前意识 D 潜意识 38.测量人格最常用的方法和形式是() A 自称量表 B 评定量表 C 投射测验 D 评价中心 39.下列易受极端数据影响的统计量是() A 算术平均数 B 中数 C 众数 D 四分差 40.在一组原始数据中,各个 Z 分数的标准差是()
) A无论中午傍晚粉笔总被看成白色 B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形状没有显著变化 C 在知觉事物时人们总是把少数食物当成知觉对象,把多数事物当成知觉背景 D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保持不变 () A静息电位 B 服从“全或无”的电传导 C 化学传导和电传导 D 动作电位 36. 人们可以一边骑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的现象可以用 ( )来解释。 37. 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Representative in the Student Association English Skills : Have a good mand of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 Past CET6, TOEFL: 623; GRE: 2213 Characters : Aggressive, independent and be abl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