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泉州市实验中学初中化学竞赛试题及答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2)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3)反应物的量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 : ( 6分) 由实验测知:取 3. 5gKMnO4晶体加热到 220oC,分解放出的氧气多于按下式计算的理论量。 按下式计算的理论量为放出氧气 0. 354g,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溶于水呈紫红色 ) (溶于水呈绿色 ) (黑色 ,不溶 ) 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48mL,而实际测得的氧气为 308 mL(标准状况),超过理论量为: (308248)m1,= 60 mL。 试回答: ⑴怎样用实验证明:超理论量的氧气不是来自 Mn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怎样用实验证明超理论量的氧气是由 K2MnO4分解产生的。 (要求用 KMnO4制取氧气后的残渣实验,如图 3 所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怎样从“最后残渣”中分离出 Mn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分)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 制是实验灵魂”。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影响双氧水分解因素”的实验。 请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 ( 1)取两支大试管,分别倒入适量的 6%、 15%的双氧水,再加入等量的 MnO2,各收集一 小试气体,发现浓度大的先收集满。 该操作过程中合理的排列顺序是(选填序号)。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待有连续稳定气泡再排水集气 ③将水槽中待收集气体的小试管注满水 ④旋紧连有导管的单孔胶塞 ⑤向大试 管内倒入适量双氧水再加入少许 MnO2粉末 ( 2)用试管进行排水法集气时,主要出现了如下图示所示的 4种操作,其中合理的是(此小题为不定项选择填空,多选,错选不给分)。 A B C D △ ( 3)取 a 、 b两支试管加入等体积 6%的双氧水,再分别加入少许 MnO2粉末、 CuO粉末,发 现 a 中比 b中产生气泡多且快。 随即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悬空伸入试管内,发现 a中火 星复燃, b中火星仅发亮但不复燃。 由此得出影响双氧水分解的因素 是。 ( 4)再取一支试管倒入适量 6 % 的双氧水,仔细观察溶液内有少量细小气泡浮起;然后将该支试管浸入约 80℃的热水中,溶液内气泡明显增多。 这时将带火昨星的木条悬空伸入试管内,却不能复燃。 试对比第( 3)题 a 中火星复燃的现象,分析两者现象差异的根本 原因是。 ( 6 分)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 40mL 的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 60mL 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 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