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汽车零部件行业风险分析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6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上还是呈现出较为分散、集中不高的特点,在列入统计范畴的6142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只有39家大型企业,%,%,略低于2005年。 由此可见:中国零部件行业的集中度还有待提高,未来中国汽车零部件应当走产业集群发展道路,在加速零部件产业整合的同时提高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 表1 2006年中国零部件企业规模结构企业规模企业数量(个)比重销售收入(亿元)比重大型39%%中型740%%小型536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二)产业布局结构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是逐步从整车厂商中分离出来,特别是在我国吉林省、山东省、浙江省、湖南省、上海市等地,受到地方政府和相关的整车厂商的支持和赞助,组建了十几个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这些生产基地内的企业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生力军。 图3 2006年不同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市场规模情况上图是2006年各地区的零部件企业销售额情况,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和北京处于前六位,%。 另外,2006年,零部件行业的39家大型企业按数量排序依次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东北、珠三角、湖北、重庆等区域,由此也反映出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总体布局。 (三)产业经济结构分析分析零部件行业不同企业类型的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可以发现,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据着当前国内零部件行业的主导地位。 截至到2006年底,在6142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共有私营企业2746,外资企业1408家,%%。 表2 2006年中国零部件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类型企业数量(个)比重销售收入(亿元)比重国有企业245%%集体企业291%%股份合作企业209%%股份制企业162%%私营企业2746%%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1408%%其他108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全年销售额统计中,%,相比于2005年的38%,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另据初步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轿车零部件市场上,外资更是占据着市场份额的80%以上,而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 国家发改委更是发出消息,称中国汽车企业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4 2006年不同经济类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市场份额占有情况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这些年来,在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一批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在一些零部件领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部分企业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 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一支重要的力量。 二、零部件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2006年,随着全国汽车行业整体转暖,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也保持适度增长。 但是,整车企业通过向上游零部件行业转移成本压力和强化对下游的营销管理,盈利方面整体表现好于零部件行业的情况。 相比之下,零部件行业在原材料成本上涨和整车企业打压的双重压力下,利润总额上升幅度在汽车行业内各小行业排名最后,同时伴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零部件企业为避免供应不足,加大生产供应,导致存货同比增长近10%,期间零部件行业企业通过控制费用支出等,%,%。 2006年,%;,%;,%;。 四项主要指标的增速均高于20%,摆脱了去年同期的颓势,经营效益持续向好,行业总体处于平稳增长状态。 其他财务指标方面,2006年,%,%,%,%,%。 三、零部件行业发展态势判断(一)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地汽车行业巨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在国内设生产基地、建研发中心,从整车集团到跨国零部件巨头。 这些国际汽车行业的“强者”带来了先进的产品、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 我国零部件行业从中受益匪浅,利用引进的技术和生产线,迅速提高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随着跨国集团资本的涌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资本积累也越来越雄厚,这些都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核心技术水平的提升更需要借助对引进技术的借鉴、消化和吸收。 虽然跨国巨头投资力度继续加大,使得我国零部件行业获得资本、技术和产品支持,但是也让零部件行业的竞争环境更加严峻,而大部分本土零部件企业发展脚步迟缓、竞争力提升与外资进入速度不同步,正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取消对外资的股比限制,“独资化”现象在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中有扩大化的优势。 只有国家从宏观调控方面进行必要的战略指导,企业配合国家进行市场定位、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调整,才能促进整个行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企业开发能力的提高,与整车制造行业同步协调发展,满足市场需要,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规避各方面的风险。 需要重点关注的有技术升级、产品结构规划、生产精益化管理、市场定位、营销及品牌策略。 (二)零部件产业亟需升级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升级将有赖于整车产业的带动和国际、国内资本的整合。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资本结构只有从以国有资本为主导改为各种资本同时存在、形成有益补充,才能充分激活零部件产业中的资本流动,由市场引导优良资本向优势资源转移,使汽车零部件全行业资产运营状况逐步改善,整个行业的财务状况才能更加健康。 国家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培育5~10 家初具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关键零部件前3 家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汽车零部件出口产值占其总销售额的20%,使资源、资金、技术及信息更集中,技术创新节奏更快,物流更容易组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使分工更精细、更专业化、更容易实现规模化。 2006年上半年,有了国家政策导向的支持,各零部件企业对自身的发展也有了底气,克服汇率变动和原材料上涨等不利因素,通过降本增效,增强自身竞争力,积极参与跨国公司全球零部件采购竞标,中标率也大大提高。 上半年美国通用EPSILON项目已在上汽集团内13家企业定点,除了向上海通用供货,这些产品有的还将向通用全球其他工厂供货。 进步不仅体现在配套供货体系上,上海小糸车灯、纳铁福、三电贝洱空调压缩机、延锋江森、中弹悬架弹簧等一大批产品继实现OEM配套后,目前又进入同步开发行列,表明这些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节 汽车零部件行业进出口分析及预测一、汽车零部件进口分析及预测(一)2006年进口总体分析2006年全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不含发动机整机),%;,%,进口数量增幅基本不变,而进口金额增幅高出上年20个百分点,总体上看,零部件进口均价有所提高。 全年进口发动机整机601781台,%;,%。 与零部件一样,单台发动机的进口价格也比上年有了一定的提高。 表3 2006年汽车零部件进口总体状况进口数量同比增长进口金额(美元)同比增长零部件110298755912458740041发动机整机6017811229938344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6年,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市场较为平稳,主要受到关税调整和进口政策两方面因素的作用。 首先,2006年7月1日起,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承诺,我国对进口车整车和零部件关税进行最后一次调整。 其中车身、底盘、%~%降至10%,达到历史最低。 这一利好消息将会刺激汽车零部件的进口。 与此同时,《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也在2006年开始实施。 该办法规定,对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即“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而不是WTO协议中规定的10%(关税调整之后)的税率。 不过由于受各方压力所迫,海关总署和商务部宣布将该政策推至2008年7月1日实施。 这一旨在促进汽车公司零部件本土化的政策必然影响到零部件的进口,不过由于该政策暂不实施,其影响还未显现。 综合两方面因素,2006年我国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才能保持平稳增长,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零部件进口市场的总的态势是趋于缓和。 (二)2006年进口结构分析发动机零部件、车身附件和零件、变速箱这几项是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的主要产品,%。 相比于2005年的低迷态势,2006年,这三种产品的进口形势较为平稳。 其中发动机零部件的进口数量和进口金额保持良好增幅;车身附件和零件的进口依然占据着零部件进口的首位;变速箱的进口则一改上年的颓势,出现了高速增长态势。 表4 2006年发动机零部件进口情况产品类型进口数量同比增长(%)进口金额(美元)同比增长(%)电控燃油喷射装置(千克)55036631187344其它点燃式活塞内燃发动机用零件(千克)995674411561367588(180hp)及以上发动机用(千克)6610156117982219(180hp)以下发动机用(千克)288360050540417散热器(水箱)(个)45926226821342消声器及排气管(千克)1082436490755109发动机用增压器(台)16538547166152合计1210605741925820171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5 2006年车身零件、附件进口情况产品类型进口数量同比增长(%)进口金额(美元)同比增长(%)车辆后视镜(千克)266236147217531中央控制门锁(千克)234812142851722其他机动车辆用锁(千克)185012749647029机动车辆用的贱金属附件及架座(千克)229833321568783车辆风挡刮水器、除霜器及去雾器(个)418552038645538缓冲器(保险杠)及其零件(千克)984010171464752座椅安全带(条)315858845486535安全气囊装置(套)1513055124575792车窗玻璃升降器(套)108300322021376电动天窗(套)1051265149364034手动天窗(套)178201149549侧围(套)345738421261853车门(个)57711541983880发动机罩盖(千克)214149416824114前围(千克)7351403383676行李箱盖或背门s(千克)224286714372553后围(千克)6046472022904翼子板或叶子板(千克)157388316747917其他车身覆盖件(千克)2379555297134210其他车身的未列名零部件(千克)2290100691948431164机动车辆用坐具(个)皮革或再生皮革面224692914289357其他173307103758407座椅调角器(千克)267882016570339其他机动车辆用坐具零件(千克)44246751303723220合计3412677923214496235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6 2006年车身零件、附件进口情况产品类型进口数量同比增长(%)进口金额(美元)同比增长(%)牵引车、拖拉机用31588254900大型客车用1210554674540非公路用自卸车用109316728857车辆总重14t以下的柴油货车和8t以下的汽油货车用721984300791车辆总重14t及以上柴油货车和8t及以上汽油货车用46615160094特种车辆用7188878934小轿车用自动换档变速器(AT)12612361637140871其他未列名机动车用变速箱448327282281075合计18034962017420062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其他主要零部件产品中,除了驱动桥总成和车轮以外,进口规模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汽车空调器的增幅最高,%。 ,%。 总的来看,2006年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呈平稳增长态势。 (三)汽车零部件进口预测虽然我国出台了若干政策推动国内自主研发汽车零部件技术,但目前市场上的汽车达到完全国产化的屈指可数,根本原因是我国汽车零件在细节、稳定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厂家的实际生产需要。 出于质量上的考虑,某些零部件只能依靠进口。 由于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高档汽车项目将相继展开,从国外进口零部件特别是高端零部件产品的总量和金额将会保持快速增长。 而且,随着中国汽车进口关税的降低和配额的取消,中国的进口额也将进一步上升。 不过,毕竟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正在不断壮大,必然将会对原有的进口产品进行替代,而《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最终实施必然会影响到汽车零部件的进口,虽然该政策最终的落实将是各方势力博弈的均衡结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的进口规模将会在一定。 对于2007年,由于关税的调整,短期内将会促使零部件进口数量和金额的健康增长,而不会出现2005年的进口颓势。 二、汽车零部件出口分析及预测(一)2006出口总体分析2006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依然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 全年汽车零部件(不含发动机整机),%;,%;出口发动机整机2377004台,%,%。 表7 2006年汽车零部件出口总体状况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