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综合新课程版•教育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变 ② 下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③ 一党专政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 4)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② 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③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 “ 七大 ” ④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人民 解放战争 (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①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 ②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③ 全面内战的爆发 (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① 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 ②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③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9.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① 新中国的诞生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②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 “ 三反 ” 、 “ 五反 ” 运动 (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① 严峻的经济形势 ②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 措施 才汇教育在线 23 用了才会 才汇科技 ③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 “ 一五 ” 计划的制定 ②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 “ 一五 ” 计划的超额完成 ③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① 中共 “ 八大 ” 的正确决策 ②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①“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 反右倾 ” 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③ 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 3) “ 文化大革命 ” 的十年 ①“ 文化大革命 ” 的开始 ②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 4)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和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 1)伟大的历史转折 ①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 ①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②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③ 改革开放的成就 ( 3)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 4) “ 一国两制 ” 和祖国统一大业 ①“ 一国两制 ” 的构想 才汇教育在线 24 用了才会 才汇科技 ②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 5)外交事业的成就 ①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 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 6)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世界近代现代史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 2)文艺复兴 2.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 (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 革命的背景与进程 ② 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 2)欧洲启蒙运动 ( 3)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① 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 ② 革命的进程 ③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 ( 4)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① 英国工业革命 ② 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 第一国际 才汇教育在线 25 用了才会 才汇科技 ③ 巴黎公社 ( 3)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① 俄国 1861年改革 ② 德意志统一 ③ 意大利统一 ④ 美国内战 ( 4)日本明治维新 ( 5)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与争夺 ( 6)亚洲革命风暴 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 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① 第二次工业革命 ② 垄断组织的出现 ③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 ( 2)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① 亚洲的觉醒 ② 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 3)列宁主义的诞生 ( 4)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5. 17世纪至 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 1)俄国十月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①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②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②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才汇教育在线 26 用了才会 才汇科技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 1) “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 的建立 ① 巴黎和会的召开 ② 《凡尔赛和约》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③ 国际联盟的成立 ④ 华盛顿会议 ( 2)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 机 ①1929 — 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② 美国罗斯福新政 ③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④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 2)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① 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 ② 亚非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③ 西班牙内战 8.第二次世界大战 (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① 慕尼黑阴谋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③ 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④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 1)战后的国际关系 才汇教育在线 27 用了才会 才汇科技 ① 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② 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置 ③ 两极格局的形成 (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① 美国 ② 西欧 ③ 矛盾与问题 (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① 战后初期的苏联 ②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③ 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 ④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⑤ 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⑥ 东欧的变革 ⑦ 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4)美苏争霸 ① 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 ②20 世纪 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 5)亚洲经济的发展 ① 东亚和东南业经济的发展 ② 印度 经济的发展 ③ 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10.世界格局的变化 (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① 东欧剧变 ② 苏联解体 ( 2)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冲突 ①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② 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才汇教育在线 28 用了才会 才汇科技 ③ 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 11.现代科学技术 (三)地理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2)日地关系 太阳系概况。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 3)地球 地球的大小。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的形状。 地轴。 两极。 赤道。 经线。 经度。 本初子午线。 纬线。 纬度。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经纬网及其意义。 时区的划分。 区时的计算和应用。 日界线。 北京时间。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 4)宇宙探测 宇宙探测的意义。 宇宙探测的现状。 2.大气 (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才汇教育在线 29 用了才会 才汇科技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2)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 3)大气降水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 台风、暴雨、大气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3.海洋 (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变化规律。 洋流。 洋流的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 才汇教育在线 30 用了才会 才汇科技 ( 1)陆地的组成要素 主要造岩矿物。 三大类岩石。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 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域分异规律。 ( 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资源问题。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5.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和地形图。 地形剖面 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 1)农业 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世界粮食问题。 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才汇教育在线 31 用了才会 才汇科技 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2.人口与环境 (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中国的人口政策。 (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环境承载力。 合理容量。 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3.人类的居住地 —— 聚落 (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 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 4)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城市的合理规划。 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 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才汇教育在线 32 用了才会 才汇科技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商业网点的布局。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5.文化景观 ( 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 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文化源地。 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6.旅游活动与环境 (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旅游活动的特点。 旅游活动的作用。 ( 2)地理环境与旅游 旅游资源及其特性。 旅游资源的价值。 中国的旅游资源。 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7.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才汇教育在线 33 用了才会 才汇科技 (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 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综合新课程版•教育部(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